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市场效应初步显现 电煤保障迈步稳健
时间:2012-01-08 10:48:13来源:作者:冯远
         市场效应初步显现 电煤保障迈步稳健 ——专访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江平         记者:今年以来全国出现了较大范围的电荒,具体是什么状况?        王江平:今年以来,南方四省(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和华中地区的湖南等省市来水偏枯,汛期水力发电大幅下滑,用电形势严峻。我国部分地区在迎峰度夏时段出现了较严重的电力短缺局面,国家电网区域最大缺口为1633万千瓦,南方电网区域为1479万千瓦。截至目前,这一电力供应紧张状态仍在延续,全国多地今冬明春用电供需形势仍不容乐观。在普遍电荒和煤荒的情况下,很多高耗能企业基本全部停产,并波及到了绝大部分工业企业的正常生产,甚至有些地方还危及到居民和商业用电,总体情况十分紧迫和严峻。        记者:那贵州在这样一个严峻形势下是什么样的状态?        王江平:我省自入夏以来更是遭受了特大严重干旱的灾害,水电基本丧失发电和调峰能力,水电储能曾下降到不足往年的10%,电力保障只能靠火电支撑。在6月9日,我们还出现了电力供应的红色预警,形势危急、不容懈怠,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上下以“增产保供、加强调度、严格奖罚、实施问责”为措施,千方百计保障电煤供应,打响了一场电煤保供战,一时缓解了电煤紧张局面,电力红色预警得以解除。也得益于煤电要素的强有力保障和支撑,前三季度全省工业经济仍然保持了20.9%的高速增长,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电煤保障仍然十分艰难,以完全行政干预的体制已难以为继,在区域煤炭产量总体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煤炭供求总体上处于紧平衡状态。加之我省上网电价低于周边省份,省内电厂的购煤能力与省外电厂有较大差距,导致大量煤炭流向省外。同时,电煤与其它用煤价格差距拉大,其他工业用煤价格不断上涨,而我省上网电价上调及疏导受到限制,电厂承受能力有限,无法自行消化煤价上涨成本。        记者:那么我省的电煤保障紧张到什么程度?        王江平:虽然从今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狠抓电力和煤炭生产调度,总体上保证了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进入7月份以后,我省遭受了严重干旱灾害,对电煤的需求不断加大。由于利益的趋导,大量煤炭外流,全省电煤供应下滑,电煤库存一降再降,部分火电机组被迫停机,严重时我省缺煤停机的火电机组达到200万千瓦,加上因煤质差导致的出力受限和检修机组共计700万千瓦以上,对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造成了较大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秋冬我省降雨偏少的可能性较大,明年汛期来临之前电站水库难以实现有效蓄水,水电不能出力的局面将得不到改变。如果不及时果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应对,工业经济崩溃并非危言耸听,我省电力供应及整个经济运行都有可能出现大的风险。        记者: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源是什么?当时如何思考的?        王江平:探寻问题的原因,从表象上看,电力紧张是旱灾导致水电丧失所致;而究其实质,煤电关系尚未理顺才是问题的根源。大家有时候把这种煤与电的关系形象地称之为“市场煤、计划电”,是一对矛盾和掣肘。近年来,由于电煤逐步与市场接轨,价格持续攀升,而下游电价一时难以启动价格联动机制,从而导致电力企业普遍亏损,电力供应持续吃紧。“煤与电”的矛盾几乎总在遇到极端天气或者供需严重失衡的时候,以电力方面拉闸限电的形式而集中爆发。在“双保”(保电力、保电煤)的压力下,政府往往施以行政强制的手段,而煤电双方都因自身利益互相博弈越趋激烈,不可避免会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依赖情绪和抵触情绪都较明显,行政干预手段不仅难以保障电煤供应,还抑制了火力发电企业和煤炭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所以,与其说是极端气候催生改革,倒不如说是机制弊病倒逼改革。我始终坚持认为,能源产业是我省传统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煤电要素是我省工业经济的基础和核心,保证了全省煤电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工业强省战略的顺利实施。根据省政府第45次常务会的安排,8月份以来,我们启动了电煤机制改革研究和探索,力求在国家宏观政策范围内,尽量理顺我省电煤价格关系,随即提出了改革电煤供应机制的设想,即利用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促进电煤供应逐步实现省内市场化。和以前相比,电煤省内市场化有这样三个标志:一是政府不再干预电煤价格,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自主协商电煤价格;二是政府不再实行省内区域性行政封关,电煤可以实现在省内的自由流动;三是电煤价格的回归,电煤价格和其他工业用煤价格逐步接轨。        记者:那电煤新机制是怎么出台的?        王江平: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全省电煤保障工作,针对电煤体制改革的有关问题,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反复酝酿研究论证,并多形式广泛地征求意见,制定新机制的过程也是一个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统筹兼顾的过程。正是在战书书记、克志省长等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新机制才得以出台。新机制的核心就是调整完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征集使用管理办法,将电煤任务货币化、均等化,促进电煤供应市场化。        记者:如何去理解新机制的主要内容?        王江平:可以这样理解,新机制运行的大致路线是:第一步以从价计征的原则按照10%的比例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下限50元/吨,同时从省内工商业用电户和外送电中每度电征收0.015元电煤补贴资金,与省级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合并使用;第二步是根据火电企业成本情况建立数学模型,以购煤坑口价格、运输成本、发电量等参数核定盈亏平衡点,依据企业上网电量制定补贴计划和补贴标准;第三步是火电企业获得补贴,增强了采购电煤的能力,提高了购煤存煤、发电出力的积极性,主动和煤炭企业协商电煤供应价格。新机制将推动电煤任务货币化、均等化,最终实现市场化。        记者:新机制出台后全省电煤保障的状态如何?        王江平:应该说新机制自10月1日执行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和推动新机制的运行,电煤保障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观望徘徊的过程后,市场机制的作用开始逐步显现。我们先来回顾一组数据:9月30日,全省电煤进煤量降至12.6万吨,10月1日和2日仅9万余吨,库存滑到262万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实行新的机制,又适逢国庆长假和气候变化,加之电煤供需双方对政策理解不一,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和应对办法,煤炭市场出现了观望、适应和磨合的状态,电煤价格的协商呈胶着状态,加之省内区域性干预这个“阀门”过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省内电煤市场化步伐。但随着宣贯力度的加大,各方对政策理解的深入,工作措施的细化和深入,煤电双方主动积极协商,政策效应开始逐步显现,电煤市场将走向良性轨道。10月3日,电煤供应量恢复到11.1万吨,10月6日达到15.8万吨,实现了进大于耗,在10月19日以后,电煤日进煤量已稳定在20万吨以上。当然,这种“先降后升”的趋势是在我们预料之中的,而在新机制下的20万吨的进煤量也与过去完全依靠行政干预有着本质区别,说明市场调节的功能已开始显现,发电企业和煤炭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执行新机制的信心和决心。        记者:如何处理在这个过程中突显出来的这些问题?        王江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是针对观望、徘徊和摇摆心态,围绕电煤最高限价550元/吨,承诺在补贴5分/千瓦时的基础上,并公布了补贴标准的数学模型。二是针对各方责任义务问题,强化行政责任、供煤责任、存煤责任、发电责任,将经济处罚和行政问责结合。三是针对省内区域性封关带来的不利影响,鼓励电力企业、煤炭企业按指定的地点存煤,使之成为异地电煤储备,适时调往相关电厂。四是针对省内机组实际情况,合理调度火电企业发电机组运行。五是发挥电力补贴的刺激作用,激发买卖双方购煤积极性,一旦形成价格默契,供煤的数量和质量、火电的装机和出力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记者:到目前为止,我省电煤保障工作的进展如何?        王江平:10月21-31日,全省日均进电煤21.41万吨,计划完成率101%。截至11月4日,全省电煤存煤已达370万吨。重点国有煤炭企业和各市(州、地)地方煤炭企业日均供应电计划完成率均在97%以上。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地区、黔东南州、铜仁地区完成了供应计划。10月下旬,贵州电网日均发电量30247万千瓦时,其中火电28359万千瓦时,水电1888万千瓦时。省内日均供电量22922千瓦时,“西电东送”电量5009万千瓦时。总体上电网运行安全平稳,省内基本达到了“不拉闸、不限电”的目标。可以看出,新机制的作用和效果已经很明显了。        记者:那能否在12月底前完成600万吨的存煤目标呢?        王江平: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新机制的各项措施,做好第一次月度补贴,完善基金使用管理工作,合理调控出省二次基金,做好异地存煤工作,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600万吨的电煤储备任务应该是能够完成的。在这里我还强调一下,这600万吨的电煤储备是全省今冬明春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全省工业经济平稳加快增长的口粮。600万吨存煤任务是艰巨的,也是检验新机制运行效果的试金石,我们相信,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目标任务是完全能够完成的。当前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异常情况,尤其是冰冻天气的影响,要和时间、气候赛跑,通过各种手段多产煤、多存煤,力争提前完成全年存煤目标。        记者:总结来看,这次改革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        王江平:怎么破解电煤供需矛盾这一难题,大家一直在寻求最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对于新机制而言,也是需要不断完善和总结的,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很有可能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准确甄别,丰富完善,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去预防和化解。在我看来,电煤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始终对新机制充满信心,因为较以前的机制,具有更多的市场成分、兼顾各方利益、更具公平性和合理性。我们将坚定不移、初衷不改、义无反顾地积极推进新机制,努力使电煤问题不再成为贵州工业发展的束缚。记得克志省长曾经讲过,贵州的事情不但需要开放,还需要改革。对此我深有同感,正如电煤问题一样,历史的积淀给贵州经济过多的束缚,只有果断革除,贵州工业才有希望。(袁天志)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