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永业生命素?年度农业科技人物’●大地之子晚会
时间:2012-01-11 10:38:32来源:作者:冯远
 时间:2011年12月27日 地点: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肖东坡(CCTV-7主持人):现场的各位来宾,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合(CCTV-7主持人):大家过年好!     陆梅(CCTV-7主持人):这里是永业生命素•年度农业科技人物《大地之子》晚会的现场,在这儿我们给大伙儿。     合:拜年了!     肖东坡:欢迎各位的光临。作为农业节目的记者和主持人,奔走在田间地头,最喜欢看见的就是丰收的景象和农民的笑脸。丰收离不开农业科技,传递农业科技更离不开广大的农业科技人员。     陆梅:没错,以传播农业科技为宗旨的CCTV—7《科技苑》栏目,已经走过了15年的历程。15年间我们播出了5000多项农业科学技术,同时还为大家展示了1万多名农业科技人员的风采。他们在田间奔走着,与泥土打着交道,他们担当责任,承载着土地的希望,他们被人们称为“大地之子”。     肖东坡:今晚就让我们就来共同领略“大地之子”那份独特的魅力以及他们在农业科技中创造的奇迹。         (播放短片)         陆梅:观众朋友们,现在站在我身边的这位大姐叫肖凤灵,是来自北京房山的一位养猪的农民朋友,说起养猪,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效益好不好,收益高不高,您怎么样?     肖凤灵(养猪专业户):还行吧。     陆梅:能透露一下赚了多少钱吗?     肖凤灵:五六十万。     陆梅:那您的收入真是堪比城里的金领了,您能不能透露一下养猪效益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吗?     肖凤灵:一个是母猪成活的头数,再一个是饲料营养提高了。     陆梅:就是关键您用了一个好饲料是吗?     肖凤灵:对。     陆梅:您养猪的成活率一直以来都是这么高吗?     肖凤灵:以前不是这样,在饲料营养提高的情况下提高了。     陆梅:就是子猪的成活率提高了,因为吃了好饲料是吗?     肖凤灵:对。     陆梅:您知道子猪的成活量为什么会提高吗?     肖凤灵:这个我不清楚。     陆梅:肖大姐别着急,今天来到大地之子的晚会,我们就共同看一看是什么的变化使子猪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呢?又是谁带来了这一改变呢?请看大屏幕。         (播放短片)         肖东坡:我跟养猪户肖大姐有很多问题想问您,小猪断奶前死亡是怎么回事儿?     李德发(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动物营养学专家 ):好多是由于病菌引起的,但是更大程度上是营养不良造成的     肖东坡:死亡率能有多少?     李德发:大约在20%—30%。     肖东坡:全国有多少头猪?     李德发:六亿头。     肖东坡:六亿头就得一亿多头在这时候就没有了,您是怎么做到的?您搞了一项怎样的发明?     李德发:我是从营养学的角度,营养学和饲料加工学的结合上,降低子猪死亡率。     肖东坡:能减少多少?     李德发:减少5%—10%。     肖东坡:以前猪生病了怎么办?     李德发:打针吃药。     肖东坡:现在不用打针吃药了?就用你营养的办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李德发:对。     肖东坡:刚才说是震惊世界的发明,我看到您有这么一个镜头,是你跟猪在争办公室?     李德发:是,我刚回国时候没有办公室,在猪舍里呆了六年。     肖东坡:您回国之前我听说还有美国公司要高薪聘请您,怎么高薪?     李德发:每年年薪十万美元,而且当时是发绿卡的。     肖东坡:90年回来,是什么原因让你作出这个决定?     李德发:因为中国这片土地上有发挥我才华的地方。     肖东坡:肖大姐,你有什么问题要对李教授问吗?     肖凤灵:有什么办法能用价廉物美的饲料养出好猪吗?     李德发:我们正在建立中国猪营养数据库和中国饲料加工的标准化体系,可以实现价廉物美的好饲料。     肖凤灵:谢谢李教授。 肖东坡:李教授,今天剧组给您准备了一份礼物,也是给所有大地之子准备的。您看,这里有您的工作照,还有您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有一段对您的表示尊重的这样一段致辞: “你从小猪的羊肠道里探寻世界的共同困惑,在众多科学家迷茫的问题上拨开云雾,道破了大豆蛋白导致小猪断奶前后死亡的天机。你的发现震惊了世界,你建立的中国猪营养数据库和中国饲料加工的标准化体系,也将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你就是大地之子——李德发。”     陆梅:亲爱的朋友们,在云南农业大学的校园里,流传着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传奇故事,说有一位动物学院的老师在31年前花200多元钱买了村民一窝猪,时隔多年后,居然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这个传奇故事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一块儿去了解,请看大屏幕。         (播放短片)         肖东坡:你好曾教授。在这儿我就特别想问您,31年前您买的那窝猪,听说现在的价值不亚于一坐大庆油田,真的假的?     曾养志(云南农业大学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重点实验室教授):是我们国家一个老科学家的话,我做之前他就说,如果哪一位科学家把中国猪培育成近交系,未来的经济价值不亚于开发一个大庆油田。     肖东坡:大庆油田好值钱啊。     曾养志:我们这个猪也值钱。     肖东坡:这么值钱的猪我很想看看,长的很可爱啊,这两头可爱的的小猪怎么这么值钱? 曾养志:这个小猪是26代的近交系。他们是两姊妹。 肖东坡:我还以为是两口子呢。     曾养志:现在是两姊妹,长大以后就是两夫妻。它的父母也是两姊妹,两夫妻。二十代都是这样。     肖东坡:既是两姊妹,又是两夫妻,这就是近交系。那杂交不是有优势吗?为什么要近交呢?     曾养志:杂交是两边有利优势的组合,近交是要把有害基因淘汰掉。把它的器官经过基因的改造,就可以用到人的一种器官,作为人的器官代用。     肖东坡:以前不行?     曾养志:现在还不行,我们现在做到第二步,第一步是近交系成功,第二步是基因改造。     肖东坡:比如我肾不好,就可以换个猪肾。     曾养志:现在换肾等都等不到,因为还要配型,如果猪成功了,就可以需要什么器官就可以有什么器官。     肖东坡:这个猪还真是够值钱的,真是宝贝。 肖东坡:曾教授您才是真正的宝贝,我们给您这样的大地之子准备了一份礼物。这里有您的照片,还有一段充满敬意的致辞: “你在一条逆向行走的道路上,寻求猪的纯正血统,这条以近亲结婚为代价的道路,充满了死亡和残疾的凶险,它曾被折腾了近百年而无以为继的西方科学家视为禁区。可你在30年间却创造了近交系26代和近交猪克隆成功的两个世界奇迹,你就是大地之子——曾养志!”        歌舞欣赏 《鱼稻丰年》         肖东坡:谢谢演员的精彩演出。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永业生命素•2011年度农业科技人物《大地之子》电视晚会的现场。刚才看了那段舞蹈,是一段鱼的舞蹈,站在我身边的这位是位养鱼户,跟大家介绍一下吧。     金天瑞(养鱼专业户):我是湖北省监利县的养鱼户金天瑞。     肖东坡:你养的是什么鱼?     金天瑞:黄颡鱼。     肖东坡:好卖吗?     金天瑞:好卖。     肖东坡:怎么个好卖法?     金天瑞:以前都是我把鱼捞好了,到处找客户,现在是他们抢着找我。     肖东坡:你这两年发财了吧?     金天瑞:这两年好的很。     肖东坡:一亩能赚多少钱?     金天瑞:一万左右。     肖东坡:你现在有多少亩?     金天瑞:一万多亩。     肖东坡:买车买房了吗?     金天瑞:买了,买的是本田CR—V。     肖东坡:你的鱼跟别的鱼有什么不一样?     金天瑞:鱼全部是公的,长的快,所以就很好卖。     肖东坡:你专门卖公鱼?母鱼全都自己煮了吃了?     金天瑞:没有,科技工作者把它全部弄成是公的了。     肖东坡:你知道这是什么技术吗?     金天瑞:还不太清楚。     肖东坡: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可能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播放短片)         陆梅:刘教授欢迎您。老金首先得感谢一下刘教授,咱们买了房买了车全靠刘教授。刘教授先给我们解密一下,黄颡鱼怎么能全部变成雄鱼?     刘汉勤(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生动物育种专家):我们知道一个生命的开始是有精子和卵子结合之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精子有雄的有雌的,我们培育的鱼叫超雄鱼,这种鱼产生的精子只有雄的,所以和普通黄颡鱼交配之后全部都是雄的。     陆梅:通过的染色体X和Y组成,而超雄鱼的染色体就是Y和Y。刘教授,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高精简的技术,可是我们在短片中共同了解到,在探索的过程中缺乏经费,差一点导致我们探索无法进行下去,您要靠着自己打工赚钱来支持您的探索和科研,我想知道这么高精尖的技术,咱们的境遇怎么会如此惨淡呢?您打工能赚多少钱?     刘汉勤:在2000年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只有地方科技部门给我们四万科研经费,做到2007年,我们项目经费还有几千块钱,实际上我们不敢用这个钱,如果把它用光了,研究所里决定,我们就要收摊子了,所以我们经费都是靠大家去拼凑的,在这里我们有一位陈教授,他已经退休了,他将他的退休金拿出来发给我们一些聘用的年轻的科研人员。我要找一些企业,企业提供鱼塘啊,然后我拿我到企业工作的收入补贴经费,我非常感谢我们这个团队,今天我带了一张我们合影的照片。     陆梅: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这些幕后英雄。     刘汉勤:这个是陈教授。两边的两个年轻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每个月只有四五百块钱的生活费,我非常感谢他们,在这里我再次感谢我的团队。     陆梅:掌声送给这个团队。其实刘教授,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仅是缺乏经费,不仅有这样的困难,我也知道咱们在十一年的科研探索中,这个过程太艰难了,因为难度太大了,好象十一年的前半段都是失败的,面对一次次失败,到最后才成功,你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刘汉勤: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担心我们是否能坚持下来,因为这个技术在国际上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就有很多人做,只有一例在97年做成功。但是这个有很大价值,能应用到很多鱼类。我们坚持下来了,所以我们还是非常幸运,大家刚才看到我们的雄性率做到了世界领先。现在农业部用了我们这个技术取得突破,农业部专门设了一个行业专项基金支持这项技术的研究。现在我们育出一批新品种正在走向池塘。     陆梅:咱们享受成果非常开心,可是没想到那么多科学家为这些成果默默付出这么多年,老金今天机会难得,给你一个机会,再向刘教授讨要一点秘方。     金天瑞:我首先非常感谢刘教授给我们带来的巨大财富。我现在提个问题,我现在不光养黄颡鱼,我现在又养了泥鳅,泥鳅在市场上雌的大,肉多,好卖,刘老师能不能把它全部变成雌的。     陆梅:这个问题有意思,黄颡鱼要全雄性的,现在泥鳅要全雌性的。     刘汉勤:确实这几年泥鳅养殖发展非常快,像老金提的问题,我们从去年开开始了全雌泥鳅新品种的培育,我估计三年左右就会走向池塘。     金天瑞:谢谢刘老师。 陆梅:谢谢刘教授带来的好消息,我们大地之子晚会也有礼物要送给您,有请礼仪小姐。大家看到这样一份礼物,我们送给刘汉勤教授的致辞是: “您从一条小鱼身上解构生命密码的天书,在雄鱼和雌鱼之间寻找变性的途径。这些看似与生命秩序相悖的研究,其实正是对自然法则的深刻利用。您创造的是科学神话,却与农民的钱袋子近在咫尺。您就是大地之子——刘汉勤!”     肖东坡:在开始下面一段介绍前,我请大家先来看大屏幕!         (播放短片)         肖东坡:刚才短片中的地方就是我身边这位大哥的家,这个地方有点拗口,您给大家介绍一下。     王晓平(农户):我是重庆武隆双河乡木根村的王晓平。     肖东坡:刚才短片中介绍非常缺水,水缺到什么程度?     王晓平:要到两公里以外去背。     肖东坡:那每天洗澡怎么办?     王晓平:不洗澡。     肖东坡:那多长时间洗一次?     王晓平:两个月洗一次澡。     肖东坡:为什么这么缺水?     王晓平:因为我们是喀什地貌,没有水。     肖东坡:雨水下来就流走了,流向哪儿了知道吗?     王晓平:不知道。     肖东坡:那现在呢?     王晓平:现在有水了。     肖东坡:现在洗澡了吧?     王晓平:洗了。     肖东坡:多长时间洗一次?     王晓平:两天。     肖东坡:水怎么来的?     王晓平:靠技术。     肖东坡:到底是什么技术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播放短片)         陆梅:秦老师欢迎您,王晓平,这位就是让你们喝上放心安全水的秦升益教授。咱们今天就一块听听他的技术奥秘。秦老师,刚刚我们通过短片看到了,沙子在您手中特别神奇,真的不是变魔术吗?     秦升益(硅砂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我说了你不信,我们让事实说话。     陆梅:我们来看看怎么样点石成金的。     秦升益:这是用内蒙古沙漠内产自沙尘暴的透水滤水砖。再看。透气不透水,就可以使水质保鲜。     陆梅:这块沙砖是不透水的,这个是特别透气的。秦老师,您这两项技术不是魔术胜似魔术。     秦升益:把这两个结合起来形成储水保鲜。把雨水进行初步过滤,出来做到九重过滤,雨水就变成泉水了。     陆梅:确实是,我觉得秦老师您这项技术对于特别干旱的缺水贫困地区真是特别实用。除了这个重庆用上沙泉了,还有什么地方的朋友享受到您的技术呢?     秦升益:我们将有计划的向缺水地区做技术捐赠。     陆梅:您准备向哪儿捐赠呢?     秦升益:我们今天就将向贵州毕节捐赠三套这项技术,让他们也能喝上安全、放心、洁净的水。     陆梅:让我们有请毕节驻京联络处李飞接受捐赠。下面请秦老师进行捐赠,有请礼仪小姐。三套沙泉。     李飞:我代表毕节人民衷心感谢秦老师慷慨无私、充满爱心的捐赠,我相信我们毕节广大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喝上干净、卫生的饮用水指日可待。 陆梅:有了三套沙泉,至少有三个村庄,三千多位老百姓受益。我们晚会也要赠送给您一份礼物,我们共同来看看这份礼物: “您从弥漫的沙尘中获取灵感,在沙粒的漏与防漏之间点沙成金,从而书写了人类缚住苍龙的又一奇迹。你的创造既有模数引人入胜的奇幻色彩,更加饱含了服务民生的气质与情怀,你就是大地之子——秦升益!”         歌曲《天边》         陆梅:你好布仁,欢迎来到大地之子的晚会现场,布仁是来自内蒙古的歌唱家,我想你除了对草原有印象,你对茫茫沙漠也不陌生吧?有什么对荒漠的记忆?    布仁巴尔雅(内蒙古歌唱家):对荒漠的记忆尤其是春天的时候,草原普遍都是大风,一旦刮风就睁不开眼睛,沙漠是非常特殊的气象。     陆梅: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更别说生产了。     布仁巴尔雅:对。     陆梅:很多生活在沙漠中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夙愿,就是希望荒漠能早日变成绿洲。布仁也有这个愿望吧?     布仁巴尔雅:这是每个人的愿望。     陆梅:今天还有一位大地之子,他也有把沙漠变成绿洲特别高超的技术,想知道吗?     布仁巴尔雅:想知道。     陆梅: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播放短片)         肖东坡:刘教授,刚才布仁有个心愿,就是希望把他们家的荒漠都变成绿洲,看了刚才的短片我就有一个疑问,藻类怎么能长在沙子里?     刘永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藻类学专家):这个一部分是误会,沙子里面有特殊的藻类,我现在带了一点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个就是从布仁他们家乡库布齐沙漠的沙子,经过一些时间,它会在上面长出一层皮,把这些松散的沙粒就固定起来了。     肖东坡:时间久了是不是就变成土了?     刘永定:这是一个过程,逐渐输入有机质,时间长了就变成土了。     肖东坡:它变成土需要多长时间?     刘永定:在有的地区沙就是沙,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要十几年。     肖东坡:现在我们的技术要多长时间?     刘永定:两到三年或三到四年。     肖东坡:如果再给您四年,能不能铺到布仁他们家去?     刘永定:我们就是受到内蒙古很多的支持,内蒙古政府和人民的帮助我们才完成这个事情的。再给四年,我想起阿基米德说的话,如果给我一根杠杆,我能撬动地球。如果给我四年,我想从内蒙到新疆沙漠带的南延,我们可能可以固定住。     肖东坡:听了这段话,想对刘教授说点什么?     布仁巴雅尔:衷心的感谢,内蒙古西部地区确实需要您这样的科学家把我们的家乡那片沙地变成绿洲。     肖东坡:今天假如让您用一首歌来表达你的心情,你会唱什么?     布仁巴雅尔:有一个民歌叫《欢迎你到我们家乡来》。 肖东坡:情真意切的一首歌,还有伴随着我们晚会剧组送给您的礼物,这里有您的图片,还有您的工作成绩,这里有这么一段充满敬意的致辞: “在水中捞出沙的梦想,从瓶子之中放出裂变的斗士。你就是这样从小瓶到水桶再到巨大水池,复制出无数可以扭住沙漠野性的微型战士,在悄无声息的藻类蔓延中,创造了为沙漠植皮的中国神话。你就是大地之子——刘永定!”         陆梅:亲爱的朋友们,站在我身边的这位大姐叫孙相悦,她是来自河北沧州的一位养鸡户。孙大姐,你家里养了多少只鸡?     孙相悦(养鸡专业户):五万只。     陆梅:养鸡挺累吧?     孙相悦:那是以前,现在不累了。     陆梅:为什么?     孙相悦:因为我们都用上了自动的养鸡设备。     陆梅:自动化养鸡设备要十万多一套,普通农户用的起吗?     孙相悦:用的起,我们那里有一个乡村发明家,他发明的养鸡设备不但简单好用,而且特别便宜。     陆梅:那这个乡村发明家到底是谁?他又有怎样的绝活呢?我们一起通过短片来了解,请看大屏幕。         (播放短片)         肖东坡:刚才看了那个短片,我觉得您真是一个神奇的人物,把马桶、播种机啊都用到了鸡窝里,我现在给你出两个题,看你能跟鸡窝联系上吗?比如这只话筒,这只话筒能用到鸡窝里吗?     孙相明(乡村发明家):可以啊,现在讲究全自动化,我可以把话筒放在鸡舍里,通过声控,我可以了解鸡舍里的状态。     肖东坡:现在正在照着我们的摄像机,它也能放在鸡窝里?     孙相明:太可以了,它可比我那个摄象头清楚多了。     肖东坡:那摇臂呢?     孙相明:那更好了,比我自动消毒机还好呢。     肖东坡:下边铺上轨道,消毒时候一摇。孙大姐能不能出个题?     孙相悦:现在我们喂料、给水都是自动化的,但是捡蛋比较费时,能不能变成自动化?     孙相明:在鸡笼加上一个输送带,捡蛋就用自行车的链条飞轮和轮盘,鸡蛋从上边就可以拉过来了。     肖东坡:我今天暂时难不住你,不过现场来了一个机械团队,他们要给你出一个题,放音乐。         舞蹈欣赏《机械舞》         肖东坡:老孙,刚才这段舞蹈仔细看了吧?你从中看出了几种农业机械?     孙相明:看出了两种,一个像是拖拉机,一个像是收割机。     肖东坡:再给孙老师表演一下拖拉机和收割机,谢谢机械团队的几位小伙子,老孙我有话要问,看到了拖拉机、收割机,这两样大东西能不能用在鸡舍里?     孙相明:可以。     肖东坡:怎么用?     孙相明:把拖拉机改装一下,变成一个小铲车,清粪的时候轻而易举。     肖东坡:收割机呢?     孙相明:收割机前边有一个螺旋,可以变成上料机。 肖东坡:老孙你可真行啊,接下来请接受我们剧组送给你的礼物。这里写着一段对您充满敬意的致辞: “你用沾满泥土芬芳的智慧,创造了与鸡鸣狗吠十分相称的另类自动化,其中模仿起重机吊臂和马桶浮球工作原理的神奇想象,充满了机智、幽默、富于乡村经验的诗性和启示。这一切构建了你作为一个中国农民的人格图景。你就是大地之子——孙相明!”         请欣赏《诗朗诵》         陆梅:高老师您好,高老师这位老马你认识吧?     高梅秀(天津农学院园艺系教授、果树专家):认识。老马听我讲过课,老马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马光成(农户):今年收成不错,今年丰产丰收,今年每户农民收入在十万以上,而且家家买了小汽车。高老师你最近身体怎么样?高老师在2007年的时候住院做手术,当时,我们枣树发生病害相当严重,高老师带病给我们现场指导,所以我们的丰收应该归功高老师。     陆梅:高老师您当时就不能等自己痊愈了再做技术指导,干吗非得带病下果园?     高梅秀:因为不能错过最佳时机,当时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枣虽然结了,但是卖不出钱,这一年就没有收入了,影响农民的经济效益。     陆梅:就为了赶农时,您自己做完手术没好,就这么挺着?听说您经常下果园,而且有一个本子是吗?这个本子有什么特殊的?     高梅秀:里面记了一些枣农给我打来的电话,过后我会给他反馈,问一下他的情况,另外进行一下技术指导。     陆梅:这小本里边记的都是时间,另外是地点,您知道这本里记载了多少位老乡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吗?     高梅秀:我还真记不住了,具体真没统计过,不过我确实给他们都反馈了信息。     陆梅:他们呢?     高梅秀:他们经常给我来电话,咨询枣树的栽培管理情况,最远的是福建的枣农,七十多岁了,给我也经常来电话,我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虽然这么多年没见过面。     陆梅:没见过面,根本不认识,但是相互之间的感情交融已经很深刻了是吗?     高梅秀:是的。     陆梅:高老师,您就这么奔波与果园当中,还经常带着病干活,您自己这么受累,家里人同意吗?会不会反对?     高梅秀:我儿子和我先生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     陆梅:家庭主妇也可以去顶外面的半边天。     高梅秀:是的,能够为大家作出点贡献,我觉得也是值得的。     陆梅: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中听说高老师平时真的很少有时间能跟先生能跟儿子坐下来好好聊一聊,所以我们记者就特意录制了一段高老师的先生和儿子的话,让我们一块儿看一看。         (播放短片)         陆梅:高老师以前听过儿子和先生跟您说这样的心里话吗?     高梅秀:没有,我们这一代人不太善于表达,所以我今天听了非常感动。     陆梅:高老师儿子长大了,懂事儿了,真的是特别支持您,小时候觉得您净忙了没管他,您老伴也做过手术,并且我听说,您也是曾经在他大病还没有痊愈的时候,把他一个人锁在家里,就为了去为果农做技术指导是吗?这些事儿会觉得对家人愧疚吗?     高梅秀:觉得亏欠他们的,我就争取退休以后多陪陪他们。     陆梅:高老师问您一个问题,如果让时光倒流的话,您还会做这样的选择吗?把家暂且搁下,一心扑到果园里去?     高梅秀:我想会的,因为我的性格决定的,我的一生就是付出型的性格,也是习惯了为大家帮忙,我觉得能够帮助别人,也是我的一种幸福。     陆梅:您就是为了帮助别人而获得幸福,看着老马有这样的好收成就感到快乐。但是高老师毕竟年纪大了,您一定要保重身体。     高梅秀:谢谢。        请欣赏 《诗朗诵》         陆梅:谢谢,一首时光倒流三十年献给高老师,高老师想跟家人说点什么吗?     高梅秀:非常感谢儿子和我先生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今后我尽可能多抽点时间陪陪你们,儿子大了,成家立业了,但是对于我老伴来说,还是需要我的关心和照顾,将来我会尽所能。 陆梅:好的,高老师我们记者在前期对您的采访中也听说,您已经很多年没有机会和家人合一张影了,所以我们记者也特意为你们全家照了一张全家福,在今天现场,我们记者把为您洗印好的照片传递过来了,要现场送给您,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同时我们晚会也有一份礼物赠送给高老师,有请礼仪。致辞是这样写的: “当阳光在山野的花丛中沸腾,抑或是月色被农家小院的微风吹拂,你的名字总在乡亲们之间流传。你用一腔燃烧的柔情,爱他们所爱,疼他们所疼,搀扶他们找到了伺候枣树的秘诀,谈起你就有人热泪盈眶。你就是大地之子——高梅秀。” 今天我知道老马除了要感谢高老师,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特别的礼物是吗?带来什么了?     马光成:带来了大枣。春节吃大枣,日子红又火,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春快乐,身体健康。     陆梅:谢谢老马。     肖东坡:送大枣的老马啊,能不能给主持人也送上点让我也尝尝?接下来将要出场的这位大地之子也和果树有关,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播放短片)         陆梅:你好朱老师,朱老师桌上摆着几本果树防治病害的书籍,而且短片中说您的技术颠覆了教科书传统的技术,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儿吗?     朱世宏(唐山市农科院研究员、果树专家):比如这个烂苹果,烂苹果长期以来都是认为轮纹病是在春季早期出现,要早期进行。     陆梅:苹果开花以后要立即喷,连续喷五到八次,至九月上旬结束。     朱世宏:我们国家全国果农为了防治轮纹病,在前期大量打药。     陆梅: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技术和传统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应该怎么防治?     朱世宏:就是五一以后第一场降雨,雨停了马上打药,这个时候药能够渗透到里边,老皮出现脱落,就不用刮皮了。防止轮纹病只要抓住七到九月份关键时期的防治就可以了。     陆梅:您这个技术在科技苑栏目播出之后,听说您的电话被打爆了是吗?     朱世宏:是。有很多果农到农科院来学习,比如辽宁省辽阳的几个果农,握着我的手说朱老师你就是我们果农的大救星。     陆梅:我身边这位大家叫刘殿奎,也是采用了您防治苹果轮纹病的新技术之后,听说您要到大地之子晚会上,老刘就非要来,用了新技术感觉怎么样?     刘殿奎(果农):朱老师的技术主要掌握两个关键时期就行。一个是树干上没有病瘤的,苹果就没有烂果,所以我早就不刮树皮了,果好,产量高,今年每斤的价钱卖到了三块八,我的纯收入六万。     陆梅:过去是多少钱?     刘殿奎:过去只有两三万块钱。另外我有一个小要求,苹果套袋一个一个太累,朱老师能不能研究一个好办法,取代套袋?     朱世宏:苹果套袋无非就是两个作用,一个是减少烂果,另外果实的表光好一些,我建议你一定要以科技为先导,对果树进行健康化管理,这里边涉及到很多因素,但是重点是三点,第一一定要增施有机肥。第二要合理包膜。第三要防治病虫害,选好药,选生物制剂,就不用套袋了。 陆梅:我们发现我们的农业专家对农民的问题都是来者不拒啊。来,请工作人员给朱老师送上一份礼物,送给您的一段致辞是这样写的: “你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贡献是用精确的科学实验,颠覆了教科书的错误。你心疼那些被刮的体无完肤的苹果树,更心疼那些为刮树皮终日奔波却不得要领的果农们;是你的发现与创造结束了用“刮骨疗伤”防治轮纹病的历史。你就是大地之子——朱世宏!” 陆梅:观众朋友,这里是永业生命素•2011年度农业科技人物《大地之子》电视晚会现场。欢迎您继续收看。现在站在我身边的这位大姐叫孙金艳,是来自辽宁盘锦的一位种粮大户,孙大姐告诉我们大家,您家种水稻种了多少亩?     孙金艳(种粮大户):2000亩。     陆梅:亩产怎么样呢?     孙金艳:2011年我家共收水稻200多万斤,平均亩产一千二、三百斤。     陆梅:这一千二、三百斤真不简单。     孙金艳:不光高产还稳产呢,我种的水稻品种好,别人种的水稻都是弯的,我种的水稻是直穗的,一块田地比弯穗的能增产300多斤。     陆梅:那你知道你们家种的水稻为什么穗子是直的吗?     孙金艳:还真不知道。     陆梅: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短片)         肖东坡:今年多大了?     唐亮(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超级稻育种专家陈温福的学生):今年31。     肖东坡:有对象没有?     唐亮:有对象。     肖东坡:长这么年轻还是院士……     唐亮: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今天我的老师陈温福陈老师是因为有特殊情况,为了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不能来参与晚会,很抱歉,特意委派我来了。     肖东坡:人家的水稻都是弯的,你们的怎么是直的呢?     唐亮:我还真带了样品来。     肖东坡:为什么要把它弄直呢?     唐亮:从遗传学的角度上,您看直的不比弯的要帅一些吗?长的漂亮。     肖东坡:除了长的漂亮,还有什么好处?     唐亮:直穗的透气通风效果是最好的,中下部叶片,接受的二氧化碳也是非常足的,产生的光和物质是非常多的,这样会产生更多的产量。     肖东坡:它更适合在什么地方?     唐亮:更适合在北方稻区。     肖东坡: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唐亮:这要从我老师的老师杨先生说起,早在上个世纪杨先生就希望培育出适合北方的水稻,直到上世纪,陈老师发现了一种直的水稻资源,历经了数十年,到1996年我们成功培育出了超级稻,沈农265,自此我们有了适合在北方生长的直立大穗水稻,在陈老师带领下,我们全北方的团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已使我们这项技术在东北覆盖率达到了60%。     肖东坡:很厉害啊。孙大姐,今天唐老师在这里,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孙金艳:对于农民来说,陈院士、唐老师,你们这些专家就像传说中的“稻神”,保佑我们农民年年丰收,我代表北方的稻农谢谢你们。 肖东坡:小唐,在这里请代表陈院士接受我们送的一份礼物。这里面还有给陈院士一份充满敬意的致辞: “你从水稻生长的规律中,提炼神奇的想象,并以科学的手法,修饰水稻的生长方式,从而让弯弯的水稻变成了亭亭玉立的样子,为中国北方的秋天提供了另一种摇曳的风景。你就是大地之子——陈温福!”         歌舞欣赏《拖拉机手之歌》         肖东坡:陈院长,土豆加工不就是削皮、切片,切丝,我觉得很简单啊,到了您这儿怎么就变成了一项重大的攻关课题了呢?     陈志(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现代农业装备技术专家):你在家炒一盘土豆丝去皮没问题,但如果一个小时把两吨马铃薯去皮,你怎么做?     肖东坡:这个就得找你了。     陈志:由于马铃薯有大有小,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没有两个马铃薯长的是一样的。那么怎么办呢?原来都是用机械的方法,就像机床切割一样,但是这样会造成一个很大的问题,产生很大的浪费,因为它要保证芽眼部位不要有黑颜色,大概浪费在四成或三成。     肖东坡:现在您怎么办?先说去皮。     陈志:我们经过很多次的研究,科学研究认为,在有一定积累的情况下,它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我们当时受这样一种原理的启发,大家知道我们在蒸土豆的时候,把盖揭开,马上皮就爆掉,我们想蒸汽去皮的方法。把它高温高压瞬间卸压以后皮爆掉,我们再用摩擦去皮的方式,但是这里有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要保证这个皮仅仅去掉一点点,里面不能熟化,如果熟化它就会变黑,所以我们要做很多次的……     肖东坡:怪不得是重大科研项目,瞬间能解决去皮,要是变成条怎么办?     陈志:我们发明了水利切割机,靠水的冲力和压力,让马铃薯按照长条的方向进入到切割机,靠水的冲力瞬间切成条。     肖东坡:这么快去皮切条有什么意义?     陈志:首先我们国家农产品解决产地加工对农民是最有直接收益的,像马铃薯,现在由于解决了产地加工的问题,我们国家马铃薯才真正叫产业。     肖东坡:农民有了加工和没有加工的效益差多少?     陈志:差六七倍。 肖东坡:对于农民增收非常有好处,谢谢您,请接受我们晚会送给您的礼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段对你充满敬意的致辞: “中国的乡村是那么迷人,可那些高高矮矮、田块狭小、品种繁多的自发种植,却总是把你的农机梦想拒之门外。是你和你的团队百折不挠的努力与创造,让情形各异的中国田野,走上了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农机化之路。你就是大地之子——陈志! ”     陆梅:今天我们晚会最后一个大地之子的称号授予的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让我们共同认识一下他们,请看大屏幕。         (播放短片) 永业科学院院长仝宝生和他的科研团队队员们,永业科学院被推选为“大地之子优秀集体”.jpg 永业科学院院长仝宝生和他的科研团队队员们,永业科学院被推选为“大地之子优秀集体”     陆梅:欢迎各位,站在我身边这位就是永业科学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仝宝生先生,我想问一下短片中我们一直看到的是永业科学技服务站,它和永业科学研究院是什么关系? 仝宝生(永业科学院院长、永业集团副总裁):永业科学研究院是研究三农问题,提出三农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我们成立的永业科技服务站遍布在全国各地的乡镇、村庄,是永业服务于三农的终端网点,也是永业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为农民提供服务、培训农民和给农民进行致富教育的场所,也是个终端网点。目前,永业科学院通过29000多家遍布在乡镇和村庄里面的科技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养殖和种植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为他们进行服务。 永业科学院通过29000多家科技服务站,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被推选为“大地之子”优秀集体.jpg 永业科学院通过29000多家科技服务站,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被推选为“大地之子”优秀集体     肖东坡:在这里我还有一个问题,刚才短片当中说永业要把科技服务站开到全国的每个乡村,要做到这点,最难的是什么?     仝宝生:永业科学院作为一家企业科学院,发挥着它自身平台对外开放的优势,所以我们与世界各国和国内的大专院校、科学家进行合作,进行多方位、多领域的项目合作,可以将我们的科学院的技术和专家的技术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里面去。在此我也利用这个机会,在这里向与我们合作的科研机构和专家教授们表示感谢!永业科学院还将一如既往的服务三农,扎根农村,将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作为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团结合作,携手将我们的服务、我们的成果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祖国的每个乡村去。 永业科学院院长仝宝生代表永业科学院接受“大地之子”优秀团队奖项.jpg 永业科学院院长仝宝生代表永业科学院接受“大地之子”优秀团队奖项     陆梅:谢谢,在此我们也感谢所有农业科技工作者,感谢永业的科研团队。     肖东坡:在这儿我还有一个问题,多年跟永业合作,在这里能不能跟我们说一下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妥德宝(永业科学院科学家):我们科研单位有许多成果,企业有技术开发的优势,我们相互合作,能快一点的研发出更好更多的新产品服务三农。 陆梅:为了表达谢意,我们也送上我们的礼物,有请礼仪。这里有一个永业LOGO,还有一张中国地图,这也是希望永业农技服务站遍布全国,让每一个乡村的农民都能得到你们的技术服务。对永业科学院的致辞是这样的: “在中国有一个独特的科学院,它以特殊的组织结构而称奇,它拥有一百多名农业科学家和29000个农技服务站,服务站是农业科学家最新成果的实验站和推广站,服务站更是农业专家的信息源,他们在双向交流中传递着中国农民最需要的农业技术,他们就是大地之子中的优秀集体——永业科学院!” 肖东坡:现在请今天的所有大地之子上台,向全体农业科技人员发出倡议。     李德发:春已来,就让我们再次出发,     唐亮:踏上广袤的土地,走进偏僻的农家。     刘汉勤:春已来,就让我们把种子种下,     秦升益:为了我们的追求,     刘永定:走进田野,走进乡村,     孙相明:我们的双手沾满泥土     高梅秀:我们的心中自有阡陌纵横     朱世宏:我们的肩头能担良田万顷     曾养志:我们是大地之子,     陈志:我们肩负着神圣的责任。     仝宝生:为了大地的丰收,     众人合:让我们一起出发!     陆梅:下面有请领导上台为大地之子颁发奖杯!         (颁奖)            陆梅:下面让我们共同聆听动听的《追寻》!         歌曲《追寻》         陆梅: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一次次被农业科技带给我们的奇迹所震撼;     肖东坡:今天,我们一次次被大地之子的故事所感动;     陆梅:又是一年春来到,这是我们一个新的开始,是一个起点,让我们带着大地新的期盼和梦想一起努力;     肖东坡:现场的各位来宾,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     陆梅:永业生命素•2011年度农业科技人物《大地之子》电视晚会到此结束,让我们明年再见!     肖东坡:再见!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