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重庆计划建设农民新村500个
时间:2012-01-14 10:32:50来源:作者:冯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是1000多年前,唐朝大诗人杜甫的未了夙愿。   1000多年后,在重庆,一场以“筑广厦庇寒士”为核心的“革命”正在进行。在城市,一些市民欢欢喜喜地住进了公租房;在农村,不少农民也在高高兴兴地推倒摇摇欲坠的旧房,建起结构更合理、质量更牢固、造型更美观的“乡间别墅”,原来“吊角”的农户也搬进青砖白瓦的农民新村集中居住。   起步比城市公租房还略早的重庆“农房革命”,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为抓手,不仅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指数,还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农户增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重庆农民新村建设具有标本意义,得到方方面面的好评,吸引了湖南、山东等地纷纷来渝“取经”。   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住进新村   在农村,不少农民挣钱后最想添置的“硬件”,便是房子。   然而,受种种条件限制,过去我市农村不少群众住的房屋又破又旧,甚至人畜混住,难挡风雨。据统计,农民自建房平均使用年限只有17.5年,时间一过,便需不断加固,否则将成为危房。   有了房子,才能有个安定的家。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工作,2008年以来,重庆农村住房建设经历了三次“加码”———   2008年11月,市委三届四次全会《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到2012年改造农村危旧房、建巴渝新居各12万户;   2010年6月,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12年大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建成1500个集中、宽敞、舒适、方便的“农民新村”,改造农村危旧房30万户,新建巴渝新居15万户;   2010年9月,市政府审议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民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的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见》,并召开了全市村镇建设工作会,对农房建设、改造的硬件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作出详细规定。这标志着重庆农村住房建设改造和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每一次“加码”,重庆农民都能享受更多的实惠。2011年,全市共建设农民新村519个,建成巴渝新居5.2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2万户,又使数十万农民搬进新居。   荣昌县路孔镇沙堡村农民陈元武家的房屋是一座已废弃10余年的土墙房,裂开了缝。去年春节以前,被鉴定为D级危房。政府对这片农房实施改造,政府补助统一修建,陈元武只花了2万多元,就拥有了一套融徽派建筑与川东民居风貌于一体的新房子。记者在他家看到,地上铺了漂亮的瓷砖,厨房里的燃气灶干净整洁,厕所用上了冲水箱。陈元武说,现在洗澡时拧开水龙头就来热水。他怎么也没想到住好房的梦就这样圆了。   农民新村建设,深得农民拥护,推进农民新村建设,解决广大农村贫困群众住房问题,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德政工程。   农民新村建设,已成为我市推进统筹城乡的重要途径。市社科院城市建设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许玉明说,让农民住得更安全、舒适,是对农民基本生存权的关怀;完善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这“六通”,以及每个聚居点有小广场、便民商业网点、医务室、垃圾运收站、农家书屋、幼儿园这“六有”,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的延伸,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地票交易激活沉睡的乡村富矿   统筹城乡发展,使农村“寒士俱欢颜”,说起来容易,但如何实现?   数年前,中国社科院一份关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调研报告曾指出,城乡收入差距主要体现为财产性收入差距,而土地和房屋是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制度下,农村集体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用益物权缺乏有效的实现方式,农村宅基地不可抵押,农村宅基地和房屋只允许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转让,交易范围和价值实现幅度都极其有限,农村土地财产只是“沉睡的资产”。   2008年4月,市委书记薄熙来带队到渝东南调研,提出了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用市场化的方式发现农村土地价格、开辟城市反哺农村新途径的设想。   同年8月5日,国土资源部与重庆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明确支持重庆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土地利用新机制和耕地保护新模式。当年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应当承认合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作为农村财产权的地位,要通过制度创新,促其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发现和实现价值。”   中央全会的精神,无疑让重庆拿到了加快改革的“尚方宝剑”。12月4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挂牌成立,地票试验正式启动。   重庆地票制度运行3年来,累计交易地票148亿元。不仅实现了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合理利用,增加了耕地面积,更唤醒了农村土地这笔“沉睡的资产”,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市委书记薄熙来曾说,在移民搬迁中,农民每户的土地流转收益、宅基地复垦后的“地票”收益、房屋拆迁补偿加在一起,一般都超过13万元,不需花钱就能住进宽敞明亮、功能齐全的新房。要使路、水、电、气、污、讯等实现“六通”,要配齐广场、学校、卫生室、书屋、便利店,使他们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去年上半年,江津区龙华镇燕坝村村民胡淑芳离开了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搬进了燕坝村农民新村。他告诉记者,由于拿到了宅基地复垦补偿、巴渝新居补贴等几笔资金,自己只花了两万多元就搬进了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小洋楼”,实现了“不敢想”的居住梦。   值得肯定的是,地票交易激活了沉睡已久的乡村资源,为农民新村建设、农村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不竭动力,开创了重庆统筹城乡、以工哺农的新道路。未来,我市将建成1500个集中、宽敞、舒适、方便的“农民新村”,改造农村危旧房30万户,新建巴渝新居15万户。相信将有更多的农村家庭携手搬进新家,享受新的生活。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