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解读我省撤地设市之一——铜仁:最后的行署
时间:2012-03-24 10:48:16来源:作者:冯远
         核心提示        国务院没有下发文件前,铜仁地区的撤地设市工作处于高度保密状态。除了参与申报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外,甚至连他们的妻子都不知道撤地设市的工作。        10月底,随着国务院分别下发文件批准毕节和铜仁撤地设市,标志着地区行政公署这个派出机构的行政史在我省终结,而申报撤地设市的幕后故事随之浮出水面。        近日,记者前往铜仁进行采访,解读贵州最后的行署(毕节的批文为国函【2011】130号、铜仁的批文为国函【2011】131号),为何要撤地设市以及申报撤地设市的幕后故事。        撤地设市内幕妻子也不知道        “拿到国务院的批准文件后,行署这个派出机构将不复存在。”铜仁地区民政局信息中心主任戴应进说。得知铜仁申报撤地设市的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后,他和所有参加申报工作的人悬起的心终于落了地。        戴应进在撤地设市办公室中,主要负责整理申报资料和文案。从铜仁开展申报撤地设市工作的两三年来,他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申报资料从上报开始,直至申报成功,不知道被修改了多少次。有时方案的一个局部调整,也要重新完成制表、制图等大量的工作。因此,铜仁地区撤地设市办的不少工作人员在办公室里都有床,他们加班到深夜,困了倒床就睡,以节约时间。        最要命的是,自己干的工作,出了办公室就绝口不能提。“组织上要求对申报工作高度保密,我们在外面偶尔听别人议论撤地设市,也不敢参与讨论,更不敢泄漏申报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因为我们说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被别人当成是撤地设市的内幕,我们不能和亲人、朋友说,哪怕是妻子,也不知道情况。整整憋了两年,都快憋出病来了。”一位参与申报工作的工作人员说。        为何撤地设市的申报工作要如此高度保密?        “因为撤地设市需要积极稳妥推进,又要十分慎重。因为涉及到区划调整,工作不但涉及干部的切身利益,还涉及到各区县的利益调整问题。比方说,对某个地方进行区划调整,当地的干部会考虑区划调整后自己今后是否面临职务变动,从而产生思想波动,引起恐慌。此外还有,区划调整,涉及调整的区县是否同意,将一个地方划归另一个区县管,还得考虑群众的归属感,看群众是否乐意。因此这都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一名工作人员说。        “由于申报方案在不断调整,倘若这一方案泄漏出去,容易引起干部群众的恐慌,说不定会产生新的矛盾。所以,在最终方案确定之前,必须进行保密。”铜仁地区一位工作人员解释。        有关专家表示,铜仁的此次撤地设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难度大于毕节,因为铜仁涉及到区划调整,通常情况,涉及区划调整的,获国务院批准的难度极大。        戴应进回忆,申报过程中,涉及到某个乡镇的区域调整时,民政部门先期要了解该乡镇的区划分界,但不能让乡镇负责人及干部知道可能要做调整,因此就直接找到村里,说要常规了解村里的区划。就这样保密地制定出调整方案,然后经有关专家论证。直到方案较为成熟后,在一定范围内征集意见,直到最后定方案,才开始广泛征集意见。        仅区名的认定就几易其稿        2008年以前,铜仁地区也有过撤地设市的想法,但由于申报工程浩大,没有进入实质性的申报阶段。2009年,作了较充分的论证和资料准备后,铜仁才开始酝酿申报撤地设市工作。        铜仁地区把撤地设市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酝酿筹划阶段,二是准备论证阶段,三是汇报争取阶段。铜仁地区在2009年就完成了这三个阶段的基础工作,但此后申报的材料反复被上级打回修改,申报方案也反复地进行调整。        铜仁地区民政局副局长杨强告诉记者,由于是第一次申报撤地设市,因此参加申报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不知道申报需要哪些程序和资料。“我们去当年有过撤地设市的地方考察,可是近期并没有申报撤地设市成功的案例。最近一次申报成功的是安顺,但那也是10年前的事,很多申报的细节他们已记不清楚。幸好,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省民政厅派来专家进行业务指导,以及和毕节地区协作交流,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据了解,铜仁地区此前有第一方案是铜仁市下设立三个区,但因为涉及调整松桃苗族自治县部分乡镇,因此该方案未能通过;后来又一个方案是下设四个区,但江口县边界有争议而搁浅;经过反复修改方案后,才是现在的一市两区的方案,并顺利获得国务院批准。        仅原县级铜仁市改设市辖区后的区名上,申报工作也费了不少工夫。先前拟命名为“三江区”,因广西有一个三江侗族自治县,区县重名;拟命名为“锦江区”,因四川省有一个锦江区,区名重名;拟命名为“铜江区”,因黑龙江省有一个同江市,区市名同音;拟命名为“铜川区”,因陕西省有一个铜川市,区市重名;拟命名为“逸江区”,因安徽省有一个弋江区,区名同音。拟命名为“卢阳区”,因安徽省有一个庐阳区,区名同音……        经过反复修改论证,最后才命名为碧江区。据悉,由于专家学者和当地各界人士认为,原县级铜仁市辖区历来与江有缘,后因明代诗人刘金在《过铜仁》诗中有:“长流碧水泛仙舟,更看丹山在上头”的佳句,因此用“碧江区”命名,切合铜仁碧水长流的实际,表达当地群众希望碧水常绿的愿望。        杨强表示,由于铜仁地区的梵净山是武陵山区的主峰,因此铜仁地区曾一度想用“梵净山市”这一命名,但因为不能使用名山大川命名而搁浅。        戴应进告诉记者,已经记不清楚方案有多少次被修改。由于申报材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哪个方面做了微调,整个申报材料都得大规模改动。“上级要求3日之内拿出新的申报材料,地区行署好几位领导都和我们一起通宵达旦做材料,我们写,他们逐字逐句地斟酌。现在回想起来,申报工作非常不容易。”        新市长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国务院未批准我省毕节、铜仁撤地设市前,毕节地区行署和铜仁地区行署是我省最后两个行署。        铜仁地区民政局副局长杨强认为,对于铜仁地区来说,此次的撤地设市,与1979年1月撤销铜仁地区革命委员会正式设立铜仁地区行署,作为贵州省人民政府行政派出机关的现行建制一样,同样是载入史册的大事。        199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1999】2号)文件,文件中说“要调整地区建制减少行政层次,避免重复建设与地级市并存一地的地区,实行地市合并;与县级市并存一地的地区、所在市(县)达到设立地级市标准的,撤销地区建制,设立地级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杨强介绍:“铜仁和毕节地区都是基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的精神,才开始酝酿撤地设市。”        贵州省从1967年,设置六盘水地区。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置六盘水市,为省辖市。1981年9月,撤销兴义地区,设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2000年,撤销安顺地区,设立地级安顺市。今年10月底,国务院批准毕节和铜仁撤地设市后,行署这个机构将在我省行政区划上成为历史。        据了解,国务院批准后,铜仁地区的撤地设市实际上已经成功。接下来,铜仁地区行署还需要一个时间的过渡。目前,当地已经开始筹备铜仁市的成立大会以及撤地设市后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选举等工作。行署时期,地区的专员由省里委派,但是成立铜仁市后,新一届的市长将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杨强说,撤地设市的过渡也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因为要涉及路牌、门牌、单位印章、工商营业执照、居民身份证等的变更,因此,完全的变更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杨强估计,这个过渡至少需要一年左右。        对于撤地设市后,自己的工作是否会有变化,杨强告诉记者,原来的地区民政局职能在将来也不会作太大变动。因此,主要变化是原来的铜仁地区民政局改成铜仁市民政局。        铜仁地区行署有关负责人表示,铜仁设立地级市后,铜仁将充分发挥生态气候良好、资源丰富、区位突出等优势,着力打造:“三区一中心”,即:国家级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武陵山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特色旅游区,把铜仁市建成省际区域性城市中心。(吴华 庞智)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