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乡村知识
贵州惠水探索“三化同步”的启示: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时间:2012-04-13 10:39:02来源:作者:冯远
     12月8日,记者在惠水县采访县委书记吴丹时,工作人员送来一份材料。“我们在向专家问计。”吴丹边说边把材料递给记者。 这是省委政研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及我省经济领域的几位知名专家到惠水调研“三化同步”后的建言。 吴丹坦率地说:“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如何融合?从理论上,我们也没完全想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可以干!应该干!” “可以干”是惠水人的底气。 贵阳至惠水的六车道高速公路已经开工,贵阳至惠水将从48公里缩短为28公里。区位优势使惠水对工业企业具有独特吸引力,可以承接东部沿海和贵阳产业转移。 花溪大学城建设启动,全省最大农产品交易市场“移居”花溪。惠水抓住贵阳快速发展的机遇,谋划农村服务产业的大发展,建设贵阳卫星城市。 惠水7万亩连片的涟江大坝物产丰富,是粮仓,也是大菜园、大果园。订单农业、高标准农田遍布惠水。 “应该干”是惠水人的责任。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黔中经济区被列入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18个重点开发区域和12个重点经济区之一。惠水正好在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区。 省委省政府制定“三化同步”战略,围绕“两加一推”,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惠水自我审视,觉得“三化”都有基础,应该走在前面,做个样子。 惠水人在发展中思考,在实践中找寻答案。 长田是惠水一个山地乡,因其地处贵阳到惠水县城的中段而特别抢眼。园区内,工厂依山就势,掩映在山间。惠水利用这块宝地承接东部沿海和贵阳产业转移,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园区累计入驻企业110户,正式投产企业超过85%。所占土地中60%以上属荒山荒坡。 园区修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当地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农民到企业上班,改变了山区思想落后、信息闭塞的局面。 总投资12.5亿元,年产400万吨水泥的泰安水泥有限公司,是惠水已见成效的大手笔,不仅为县里带来税收,还解决了当地500人就业。 目前,园区已吸纳5000人就业,人均月工资达1400元,还带动当地运输和服务业 长田独特的地理位置,给惠水发展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县里规划到2015年,长田工业园将安排就业人员3万人,3万人的生活保障将转化为城镇建设的动力。惠水将围绕这一区域大做文章,斥资修建公共设施,完善居住环境,升级城镇,目标是与贵阳“无缝对接”。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惠水尝到甜头。 贵州永红食品有限公司拥有员工1400余人、资产1.65亿元、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集肉牛养殖、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牛肉干制品生产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牛头牌”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 永红公司现在每年加工能力是3万头,虽然有自己的饲养基地,但是产量不够。董事长汤克林说,公司一边从兴义等地调进大量肉牛,一边和惠水政府部门一起,购买上千头牛犊分给惠水几个乡镇的农户饲养,出栏后再卖给永红公司。汤克林说,只有发动农户,才能保证他们公司未来几年达到年加工10万头牛的目标。汤克林粗略算了一下,这个目标如果能实现,将带动惠水农村上万农民发展养殖业。 加工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惠水不断探索。 惠水以县城为中心,亮出“山水园林城市”的名片,围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城建理念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城区面积从原来的6.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2.5平方公里。 三都镇在县城边上,县城新修建的外环线必经三都。根据道路规划,三都镇先流转农民的土地,在外环路边规划相应的住宅小区和配套设施,吸引了不少人到此买房。“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地人,仅仅罗甸就来了20多户人家。”三都镇镇长王继承说。 三都镇一共有1.8万亩田地,近年来有大小17家企业进入流转了近7000亩土地发展种植产业。其中产值超千万元的有3家。 来自重庆的“沃圣沃”公司在三都镇投资1000多万元,流转了1500亩土地用来发展蔬菜产业。“沃圣沃”今年土地流转价格是每亩一年950元,明年将提高到1150元。作为土地主人的农民在公司打工,身份变成了“产业工人”。 三都镇金田村有一半的土地都流转出去了。现在有50%的农户已经脱离农业生产,除了一部分留下在流转土地的公司“上班”外,他们要么做生意、跑运输,要么进城搞建筑等。流转土地的农户每年从土地上流转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然后自己再给流转土地的公司打工,每年干10个月,每月收入一千多元,算下来每年每人收入超过1万元,比原来单纯种植农作物多收入一半。 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互相促进,惠水看到希望。 依托工业园区,惠水已基本形成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包装印刷、物流为主的六大产业集群。该县又把明田、大龙、新庄、大坝4个山区乡镇纳入规划范围,使惠水工业形成了一园四区格局,园区面积扩大到50平方公里。 为满足新增人口生活需求,启动新区开发建设,惠水将修建4条总长10.92公里城区道路,约投资6.2亿元。2010年,惠水城镇化率达到了33.7%。同时发掘整理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美食文化,建成涟江公园、东山生态园、百鸟河乡间益鸟生态园、野梅岭森林公园、金蟾礼斗、好花红布依村寨、高镇、九龙等环城休闲旅游景点,进一步打造具有本土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的山水园林景观,每年吸纳贵阳等地游客10多万人次。 “十一五”期间,惠水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0.2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55亿元,年均增长10%。“185”富民增收工程累计完成9.1万亩,其中,万元田1.55万亩,八千元田4.08万亩,五千元田3.47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946元增加到2010年的3826元,年均增长14.6%。2010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7.55亿元,同比增长8.36%;一产完成9.64亿元,同比增长7.2%。 探索“三化同步”有机融合 惠水“三化同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工业、农业、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长田工业园,打造市政大道,与贵阳市“无缝连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扶持“永红公司”,发展加工业,让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工业生产第一车间”,为公司提供生产原料,以工业带动农业。三都镇农民流转土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必须空间,改变了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规模的同时,当地一半农业人口向二三产转移,必然带动城镇化的发展。“三化”之间有机结合,互相支持,互相融合,有力带动惠水经济社会的发展。 惠水在“三化同步”上的有益探索,值得肯定。(胡涛 刘斌)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