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多数省市都有选聘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为了这些大学生村官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关键在于管理。笔者认为要强化四项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的管理。
一是强化帮带培训机制
大学生村官刚刚从走出学校,社会知识和社会工作经验几乎没有,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为此,要注重强化对他们的帮带和培训。首先要实行领导联系制度,坚持“手把手”的帮带。通常可实行当地县(市)级领导及乡镇领导帮教和村委会干部帮带的工作机制。采取“一对一”的办法,及时帮助他们了解农村工作,带领他们上山下田、走村入户、掌握村情、民情。积累农村工作经验,增强解决农村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进行岗前培训。以“乡土化”培训方式为主,组织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农村政策、农村法律法规、农业产业化知识、农村实用技术、村务管理及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和工作方法。
二是强化自我管理机制
大学生村官多数都是高素质人才,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但因为学校与农村的现实差距较大,仍然要进一步强化自我管理能力、自我"造血"能力。可以实行组(队****负责制度。把他们按地域分成一个队,每个队再分一定数量的组,组下面还可以分小组。每个队(组)确定一名负责人,担任队(组)长,实现自我管理,平时召集大家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每月定期举办联谊会,加强交流,共同促进,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不适应和寂寞感,让他们消除从城市的繁华热闹到农村的平静枯燥之间所产生的巨大落差。强化自我管理,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坐标,摆脱大学生村官的心浮气躁,顺利的实现从被管理者转化为管理者。
三是强化考核机制
没有监督就没有结果。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主要任务,突出考核机制。首先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追踪评估体系。通过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方式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考核。进一步监督和规范、指导、评估大学生村官的基层实践工作。考核过程中要注重政策透明,群众监督;要注重淘汰制度的合理运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应从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人民群众的监督和积极接受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实现政策的透明化、公开化,考核的公平化、公正化。其次要突出考核中的创新载体。围绕产业发展、农村民主管理、基层党组建设等工作载体,看他们是否牵头发展一项主导产业,是否牵头负责一项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是否牵头办理一项信访案件。最后要明确考核方式。坚持实行组织部、乡镇党委和村委会联合考核,同是还要通过投票方式让群众来评价他们,看他们是否融入了群众,是否扎实开展了工作,是否赢得了村民认可。对于群众认可、工作成绩突出的要分县(市)、乡镇、村三级分别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发展党员、评选先进、晋级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四是强化服务机制
大学生村官送进村不等于完成任务。还需要加大“后期投入”,加大关注力度,不断创新载体,创造各种条件,为他们提供生活、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首先注重落实福利待遇。政府要注重落实大学生村官各方面的福利待遇,协调解决他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及时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其次努力拓宽出口渠道。要及时听取他们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大力宣传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大力推介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努力拓宽出口渠道,为他们提供优先报考乡镇公务员的政策,开通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最后,认真强化落实措施。可以采取成立联席会议制度的方式。从各相关单位抽调人员,专门定期联合办公,研究如何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做好服务的相关系列问题。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措施,鼓励他们创业,在带头创业致富的基础上带领群众致富,让他们真正在所驻村拥有一种归属感,在工作中拥有一种成就感,认同感。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