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家电下乡 -> 各地传鸿
江门人电器时代60年:从奢侈品到必需品
时间:2009-10-26 08:42:44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游侠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句盛行于上世纪50年代的话语,8个字勾勒出那个年代的人们对电器时代的憧憬。

人们常说:“中国家电改革开放30年走完了别人50年的路!”而中国的家电行业,更是在短短30年时间中,完成了从无到有、从短缺到普及的快速蜕变。电灯电话早已普及,彩电、冰箱和洗衣机这传统三大件也早已更新换代。

“现在,几乎家家都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放在30年前,几乎想都不敢想。好不容易攒钱买了一台电视机,恨不得用上一辈子。”谈到家电的变迁,不少老江门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家电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去,我们用生活方式带动家电的发展,而如今,我们的生活也在它们的更新换代中完成了“升级”。

A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梦想

“当年我们家还有一样家用电器!”

“啊?”

“手电筒嘛!”

赵本山的春晚台词让无数男女老少笑破肚皮。其实,这段对话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真不算太夸张。在物质匮乏的五六十年代,人们为了填饱肚子而四处奔波,“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对大多数人而言还只是个遥远的梦想。

“那个时候,家里跟电有关的东西只有电灯,当时,家里别说什么像样的家用电器,就是连电插座也没几个,因为根本用不着,许多偏远乡镇更是连电都通不上,照明还要靠煤油灯。即便是在市区,也只有夜晚照明使用的电灯。”如今80高龄的张婆婆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那时,手电筒的电池要好几毛钱,为了省钱,除了紧急情况,平时都不轻易用的。逢年过节,一群人围在一起听广播或许就是最‘电器化’的娱乐方式,而购买一台手摇式留声机更是普通百姓家庭的奢望。

B

上世纪70年代:家庭娱乐“主角”是收音机

国内第一次播出电视信号是在1958年,可惜那时的电视机在国内实属凤毛麟角。即使到了70年代末,电视机也还远远没有走入普通百姓的家庭,在那个年代,“小康”家庭的标准是拥有“三转一响”,也就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这四件东西,其中,收音机成为了家庭娱乐的绝对主角。

“当时,江门生产的‘蓬波’牌收音机,可是全国响当当的名牌。”老江门张伯告诉记者,还记得那个时候一台收音机就要300元,是攒了几个月的工资才买的,差不多用了十年才换掉。当时,最流行听刘兰芳表演的评书《岳飞传》,每天晚饭前后,一家人屏息静气地坐在收音机旁,支棱着耳朵生怕漏掉一个字,捧着饭碗的姿势半天不动,每当听到“欲知后事如何,下回接着说”的时候,就会不约而同的发出“轰”的一片叹息……

C

上世纪80年代:买台彩电还得走后门

“油盐酱醋在村里,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城里。

[1] [2] [3]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