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巨亏36亿,到今天还清70亿元债务,摘掉ST帽子,重回资本市场正轨,并在2012年佛山AB股板块中,净利润同比实现超200%的增速,成为佛山板块增速王,海信科龙用7年时间堪称再造一个家电神话。对于企业的涅槃重生,海信科龙副总裁贾少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表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海信科龙再次起飞,得益于不遗余力的人才建设。
招聘车开进美国硅谷挖人
走进海信科龙顺德总部大楼,安装在大堂电梯旁的2013年经营方针引人注目,首行写着改善人才结构。据悉,海信科龙已连续几年将此作为公司的经营纲要。
面对为何要将人才建设列为重中之重的提问,贾少谦表示,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海信一直坚持'人才是本、技术是根、创新是魂'的理念,培养、引进和留住一流人才,是海信科龙努力追求的目标。
科龙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员流失有两次,一次是2002年前后,相当一批骨干离开了企业,目前一部分人已经成长为行业翘楚。另一次是在2005年,当时企业经营震荡,科龙被广泛认为是下了病危通知书,在此背景下,员工就算大量离职也无可厚非,但数据显示,在海信入主后的当年,老科龙员工的离职率仍不超过20%。
海信科龙空调公司开发中心副主任鹿红伟是1996年加盟科龙的技术骨干,谈及自己当年留下的原因时说,海信强调技术立企,对技术人员很重视,曾一再挽留科龙的老员工。特别是对比老科龙,更重视战略规划和稳打稳扎,经营风险小,而且有允许研发人员'异想天开'创新的氛围,这使得大家能安心钻研工作。
事实上,除了挽留老员工与公司共渡难关外,海信还从内部派遣精兵强将赶赴科龙救火。海信科龙董事长汤业国、总裁任立人、副总裁贾少谦以及王志刚博士等多名公司高管和管理中坚,就是在科龙最困难的时候,从青岛总部辞职加入科龙灭火。
经过最初几年的艰难求生,在经营逐步好转后,海信科龙开始加倍重视人才建设。这几年我们积极实施'海外融智'战略,通过深入美国硅谷挖人,成功地引进了多位海外顶尖人才。例如,冰箱公司主管研发的副总经理沈洙喆、经营革新专家朴赞龟,空调公司主管制造的副总经理李奎东、研发专家小岛晋等等,都具有跨国公司背景。贾少谦一口气罗列了十多位从海外挖回来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家。
重用研发人员,加上世界一流人才的加盟,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技术创新,2010-2012年,海信科龙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46项,发明专利45项,三年累计获得的专利数量占过去20年获专利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约占一半;主推的海信苹果派A8空调、容声艾弗尔冰箱等产品凭借一流的技术和外观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由此推动冰箱产品的毛利率提升1.84个百分点,空调产品的毛利率提升4.06个百分点,使公司的盈利大幅度增加。
每年投千万元巨资培养人才
翻开海信科龙2012年年报,可看到外销主营业务收入58.19亿元,同比增长16.74%。另据了解,近几年来,海信在南非、埃及的海外工厂也陆续开建或扩建。贾少谦对此解释道,海信科龙未来销售的大头在海外,必须要加强全球化布局,这要求我们要培养更多的跨国型人才。
一个国际人才要懂什么?市场、语言、技术。贾少谦强调,海外工厂我们80%用的是当地人,还有20%的人才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人。
为适应未来发展战略,海信科龙依托海信学院的平台,每年投入逾千万元开展各类培训。例如,设置国际人才培训班,每年精选20多位员工进行集中培训,既邀请专家授课,还会把他们送到高等学院进行为期3-5个月的集训。此外,依托设立在公司的博士后工作站,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等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建立合作关系,几年来至少100多名研发、管理骨干在修读这些学校的进修课程。
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常见虎是海信科龙引入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后留在海信科龙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人才之一。据他介绍,海信科龙对培养人才毫不吝啬,我博士后主攻的是'电冰箱智能加湿化霜控制系统'技术,公司在安排导师、科研设备、合作团队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这使得相关工作迅速推进,出站的时候,很多难题都解决了,其中的一些技术目前已运用到公司的产品上。因为表现出色,他现在被任命担任海信科龙冰箱公司质量部副部长。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