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晚间,江西南昌警方就此前发生的洗衣机绞死女童案发布调查结果。而海尔作为涉事洗衣机制造商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9月21日,南昌市新建县樵舍镇一对年幼的小姐妹在家中玩耍时,不幸爬进了海尔洗衣机被绞死,南昌公安发布的微博称,经调查,确定两女童死亡排除他杀,符合在洗衣机桶内高速旋转状态下受体位和旋转加速度作用致胸廓运动与心肺功能障碍而死亡。
在警方公布调查结果的压力下,海尔官方发表了回应,称从南昌公安微博得知女童意外死亡事件调查结果,再次对两女童的死亡表示痛惜,并致深深哀悼。海尔同时表示,作为家电制造商,海尔提醒广大用户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家电产品,监护好未成年儿童的安全,谨防意外发生。
而这与海尔9月23日的声明出现了明显的前后矛盾。当时,海尔声明称:根据我司洗衣机产品的设计原理和性能分析,在报道陈述的条件下,海尔洗衣机不可能发生转动。
虽然海尔并未解释为什么声明前后矛盾,但是海尔一再强调自己的洗衣机并不存在直接导致女童死亡的设计和质量问题,并基于这个理由,海尔拒绝召回涉事洗衣机的同时,也拒绝了死者家属关于赔偿的诉求,并且海尔表示,由于事故仍在调查过程中,赔偿问题无法启动。
洗衣机惨案让海尔付出了声誉代价。虽然没有官方机构指出海尔洗衣机确实存在问题,但海尔在事件发生后的洗白态度无法让人满意。不过,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海尔选择撇清责任。2010年2月、8月海尔冰箱连续出现两起触电亡人事故。海尔冰箱集团新闻发言人张铁燕对此的回应是,责任完全不在产品,相关报道过于失实。
相比28年前,海尔掌门人张瑞敏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怒砸冰箱的举动,现在的海尔看上去更像是一台冷漠的公司机器。
张瑞敏与海尔的挑战
在过去近30年中,作为全球第一白电生产厂商的掌舵者和战略大师的张瑞敏带领着海尔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白家电生产商。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逐步扩大,海尔的疲态也开始显露出来。
2004年,海尔集团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成为国内第一个规模超千亿的家电企业。但是,2012年,海尔的营业额为1631亿元,在8年的时间中,海尔的营收增长不到1倍,与其他同行竞争者相比,过去近十年间其增速可谓放缓显著。查阅公开资料显示,美的2004年总营收192亿元,2012年总营收为1027亿元,增长超4倍。格力2004年总营收138.33亿元,2012年总营收993.16亿元,增长超6倍。
有业内人士认为,相比同行,海尔增速放缓是由于其优势正逐渐削弱。海尔庞大的销售规模主要得益于其营销网络、物流网络、售后服务等体系建设较完善,品牌塑造投入较大。但是,随着家电行业的发展,其他同行纷纷在品牌塑造、售后服务网络方面迎头追赶的时候,海尔的优势正在被逐渐削弱。
除了市场和来自竞争者的挑战,海尔所面临的的风险还来自于本身。张瑞敏近年提出,成为平台型公司是他对海尔变革的要求。
这种变革理念源于张瑞敏对以3D打印、大数据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思考。他不止一次在内部会议上提出,社会化生产会彻底颠覆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模式。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通过个性化生产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