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交通食宿费,前后花了近10万元,结果却很惨淡。电话里,袁灿的声音略显无奈,本想靠这次交易会的订单冲量,现在看来没戏了。
袁灿(化名)是广东东莞一家电磁炉代工企业的副总经理。他说的交易会,是有着中国外贸出口第一风向标之称的广交会。在刚刚闭幕的2013秋季广交会上,包括袁灿的公司在内,很多参展的中小型家电代工企业都生意惨淡。
袁灿几乎每年都参加广交会。在他的记忆中,过去情况如此糟糕的只有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
在袁灿看来,中小代工企业们已经走到不得不转型的拐点,未来要么做到代工大鳄富士康的水平,将代工演绎到极致,要么只能学格兰仕等老同行,从幕后走到前台,主做自有品牌。
问题是,这两条路目前都已不好走。
内忧外困
腹背受敌,是袁灿对2013年家电代工行业的总结。
参加2013年广交会前,大老板在袁灿主管的海外事业部门口贴了一张订单统计表,2013年即将过去,单子最后的统计数字却还不到2012年的一半。
此前,大老板已经在7、8月份把工厂的生产线关了一半,辞退了三分之一的工人。出发广交会前,大老板更拍着桌子让袁灿立下军令状,一定要在广交会上拿到至少百万元人民币规模的合同。
不过,袁灿没能完成任务。
尽管他亲自上阵,和业务员一起发传单、拉客户,但算上筹展、参展以及撤展的时间,他8天时间一共只拿到50多万元的订单,其中30万元还是欧洲的一位老客户看在多年的情面上给的。
袁灿或许可以用大环境不好当借口。据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刘建军提供数据,这届广交会三期加在一起的出口成交额1946.1亿元人民币,环比下降10.9%,同比下降3.0%。
其中,除了对美国和日本的成交额略微增长,对欧盟、金砖国家、中东、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成交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同时,代工厂拿到的订单质量也不高。广交会上超过8成的订单,都是6个月以内的中短单,半年甚至1年以上的长单、大单不到20%。
但大老板不会管这些,在濒临断供的生计面前,一切借口都是徒劳。
回东莞之前,袁灿给国内事业部的总经理打电话求救,两人自公司成立起就是老相识,没想到电话那边也在哀叹,国内市场的情况也不好。
一个大趋势是,国内家电品牌企业也正在减少代工订单。
2013年年初的电磁炉黑榜事件后,公司最大的客户以加强质量监管为由,将近半数的订单转回了自己在江浙地区的生产基地。另一家大客户佛山某知名白电企业,则在2012年新建了自家的电磁炉生产基地。
袁灿所在公司遇到的情况并不罕见,大量中小型家电代工企业都被洗牌阴影笼罩,这已不是危言耸听。
袁灿听说,当地另一家做电子代工的企业,已经开始四处寻找买家接盘。而在两年之前,这家企业的年产量还与自己的公司不相上下。
成败代工
裸泳者的暴露,因于代工的退潮。
回想起来,代工这个如今让袁灿们爱恨交加的词汇,最初却是他们迅速积累财富的法宝。
10年前,袁灿所在的公司从电磁线圈行业跳槽到电磁炉行业时,正好赶上家电行业的快速崛起时期,新兴的电磁炉行业近乎疯狂,从2000年到2005年,每年的市场规模增幅都高达70%左右。
当然,这个看似遍地黄金的行业竞争同样惨烈。
据袁灿回忆,在最多的时候,全国大大小小的电磁炉品牌超过200个,好像每天一觉醒来,你都能在商场里看到新品牌冒出来。
为了站稳脚跟,回避正面竞争,他们选择了代工模式。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当时国内电磁炉品牌200多个,生厂商却超过300家,半数以上的工厂,只需要给其他品牌代工,日子就能过得相当滋润,自己砸钱做品牌的却大都日子艰难。
当时的另外一个大背景是,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纷至沓来的跨国家电企业发现,与欧美制造业相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与其自己费时费力建工厂,再花费大笔路费运到中国,不如直接在中国找本地家电制造商代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