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代表团,本报记者就当前全国种业界需要解决的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唐洪军。
记者: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强调尽早培育出突破性新品种?
唐洪军:就全国范围农业科研系统看,院院都在搞新品种选育、所所都在进行新品种研发,县以上的种子公司家家都在搞育种,这是大好事!然而有条件的应当搞科研,没有条件的不能“滥竽充数”,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结果造成现在育出的新品种,出现很多同质化、雷同化现象。尽管品种数量相当多,但具有突出优势的新品种相当少。
我们加入WTO以后,种子市场日益步入立体化、国际化的趋势。在这种品种竞争的情势下,你不优,人家优;你不突破,人家突破。国际种业的竞争新态势逼迫我国必须尽早培育出突破性新品种。
记者:要培育突破性品种,需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
唐洪军:品种要突破,首要的是思想理念要突破。
对待科研,必须要取科学的态度。农业科研和育种是一项长期、复杂、繁琐、艰苦、公益性的工作,时间长,收效慢。但是有的科研人员情绪急燥,或者为了评职称、晋级,或者为了应付检查、验收;往往耐不住寂寞,不能潜心研究,不能深入细致,而急功近利,甚至出现“院士造假”的劣迹。这是科研队伍防碍培育突破性品种的自身病灶,必须及早根除。
再者,就是客观上,对种质资源的挖掘、搜集、整理、保存、组配,选择及利用的力度不够,因为没有好的种质资源就没有好的品种。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而且不是一蹴而就,而应予以持续地投资。要建基地,增设施,置设备。目前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尚如“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科研单位属事业单位,是纯公益性的,而不是企业可以盈利。要调动科研育种人员的积极性,尽早培育出突破性新品种,还必须建立、建全激励机制。对于育出突破性新品种的有功人员,要加大奖励力度。
目前,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较之公务员偏低,应当比照公务员适当加以提高。关于计效工资,公务员已经落实了;科研人员至今尚未兑现,应该尽早给科研人员吃“定心丸”。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