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家电下乡 -> 消费者说
可怕的山寨风:中国创新精神集体迷失
时间:2009-02-03 13:24:00来源:作者:

    当山寨手机以贴上“山寨文化”的标签,在各类媒体上“喊话”时,国产手机的“正规军”们却在遭受集体滑铁卢。

    2008年7月,创维数码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出售创维移动通信技术(深圳)有限公司80%的权益,代价仅为1元人民币和1港元。根据公告,截至去年5月31日,创维移动的净负债达到了1.328亿元。此前,创维前董事长黄宏生非常看重手机业务,并呼吁放开手机牌照。2005年,创维数码获得发改委核准的手机牌照,正式进军手机市场。然而,创维进军手机业务之日,正是山寨手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之时。

    不仅仅是创维,2008年几乎是所有传统国产手机品牌商感伤的一年。1月,联想以一亿美元将手机部门出售给以弘毅投资为首的私募基金;2月,夏新电子(行情股吧)以总价1.04亿元人民币出售上海夏新科研大楼;中科健与同方联合控股达成重组协议,出售给同方集团;几乎同时,波导股份(行情股吧)1.6亿元人民币出售所持有与法国萨基姆合资公司的股权。

    尽管有很多人在为山寨手机直接在手机芯片套装的基础上,打造个性化的外观,以快速的市场反应满足消费者而叫好。但这种所谓灰色的商业模式是否具有能够持续的竞争力,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经营思路是否有助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不会考虑品牌

    山寨机完全是纯利益角度进行产业运作,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竞争环境的不公平。

    勉强维持了几年后,国内手机品牌商集体陷入困境。业界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山寨手机把市场价格压得过低。

    低价正是山寨机的最大卖点。躲过入网检测、没有核心技术、产品周期迅速、投入资金极少,山寨机做到了成本最低化。山寨机有自己的发展史。最初,“牌照”与技术门槛很好地阻止了非正规厂商的产品进入市场。那时候出现最多的,一般是“借”别人牌照生产的贴牌手机。

    山寨手机形成气候是在2003、2004年,中国第一批在诺基亚三星等国际厂商打工的技术人员已经学有所成。如果选择继续打工,一年工资三四十万,但是如果选择自己创业,可以保证的收入至少是工资的4-5倍。还有做“水货”手机的人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等待投入某个领域。恰恰此时,联发科研制的手机芯片,为山寨机降低了技术门槛。几个重要的因素:技术、资金、渠道和旺盛的市场需求皆以完备,山寨机驶入发展高速路。

    可以假设,一旦品牌厂商下大力度去应对山寨的低价竞争,就不得不削减成本,而需要资金投入较大的研发部分,在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可能被降到更低。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越竞争越不投入研发,越不研发,越缺乏竞争力。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手机协会名誉会长谢麟振分析认为,山寨机对一个企业基本的信誉度和品牌本身的打击很大。正牌手机企业很重视牌照的得来不易,一般不会轻易牺牲品牌的美誉度。而山寨机的优势不在品牌,这些企业也不会考虑品牌,完全是纯利益角度进行产业运作。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竞争环境的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如今已经成型,围绕山寨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1] [2] [3]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