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补贴13%的“家电下乡”活动本来是一件让利于农的大好事,然而在重庆市,尽管“家电下乡”销售金额已破亿,但11区县销量却不足百台,大多数老百姓并不买账。
不买账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种是买不起,尽管政府补贴13%,但对40%的农民兄弟来说,售价还是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另一种是不愿意买,觉得差的产品才下乡,好产品一般在这个价位不下乡。
今年两会期间,有一场关于“扩内需、促就业、保增长”的记者提问会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谈及“家电下乡”这一话题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的回答是:“家电下乡”对拉动内需效果非常显著,不仅拉动了家电工业、电子制造业,而且还间接拉动了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工业等行业。李部长的话言犹在耳,现实却和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家电下乡”并非那么美妙,农村也未出现抢购家电潮,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国家出台的一些好的利农政策,为何一到了现实当中,就“小姑娘”变成了“老太婆”?
一是家电企业没有把“家电下乡”纳入到宏观的销售策略,而仅作为一项面子项目,勉强为之。甚至一些企业把过时的品牌或库存的产品投向农村,岂能引起农民的兴趣?
二是各级经销商在其中“加价”,导致价格比市里、县里便宜不了多少钱。如一台冰箱生产成本1000元,在北京的营销费用为800元,企业利润为200元,而到了农村,营销费用肯定比北京低,假设为300元,如果全国统一售价2000元的话,反倒有700元的利润,经销商不偷着乐才怪!
三是政府公开信息不及时,不全面,农民根本不知道“家电下乡”的益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那些未列入下乡的家电企业为保住农村市场,会想方设法进行“干扰”,如果政府不加以及时规范的话,农村家电销售市场只会愈演愈乱,农民就会无所适从,跟着“宣传”走。
综上所述,“家电下乡”出现虚火也就不难理解了,怎样才能把“家电下乡、让利于民”这本“惠农政策经”念好呢?
首先,家电企业应改变原有销售理念,加大培育农村市场,同时,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民。结合农民需求,开发出适应农村使用的家电产品。如何撬动农村市场,实现与农民“双赢”,的确需要所有家电企业家们深思。
其次,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家电销售市场的规范和监督,防止一些家电企业借“家电下乡”之名以次充好,或大量倾销过时、过期产品。对那些未列入下乡名单的家电企业,不妨给予适当的“宽松”政策,允许与下乡家电同台比武,激活农村市场。
三是最根本的问题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村消费是最现实的,如果不需要,即便再便宜,也不会去买。对9亿农民来说,生存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农民收入上去,农村市场就不可能火爆。
从2007年底家电下乡政策开始试点,到今年2月推广到全国,有机构预测,这一举措将在几年内启动一个规模超过上万亿元的农村市场。这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一个不容轻视、巨大无比的新兴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不断规范,随着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不断校准,家电下乡活动就不会是一种表面文章,更不是一阵风,而是让农民兄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