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说法,在国民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该以赤字为代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消费,而家电下乡其实就是凯恩斯主义在现今中国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
我不想给初衷本是施惠于民的家电下乡唱反调,问题是很多良好的夙愿最终往往因为执行中的不良解读而产生若干的纰漏。不过说实话,家电下乡,的确让城里人沾了农民兄弟的光。
如何将家电下乡走成双赢甚至三赢需要赋棋者谨慎从之。
前一段时间偶然从一间论坛中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说法——“家电下乡是使农民兄弟们的口袋尽快鼓起来的捷径”。不过,发言者随后却借用了牛群相声里的一句调侃——“将整钞换成零钱”。
在笔者看来,做长远市场,首先要做的是增强消费群体的购买力而不是单纯刺激后者的购买力。否则,一时火爆的市场运作最终往往会演变为提前透支购买力的闹剧。
家电,尤其是大家电的生命周期往往比IT产品更为持久。因此,笔者认为,电脑可以下乡,科普可以下乡,农村市场期待已久的医疗、卫生更应该下乡,我一律举双手欢迎。然而,参与家电下乡的众多家电企业需要保持一定的“度”,展现自己的品质诚信和服务口碑,否则,难免会将善意的倡议演变成对农村消费市场的一次空前“乱砍乱伐”——透支过后的农村市场,至少会让刚刚数过钞票的家电企业们空守随后的若干个春秋。
三、四级农村市场的渠道成熟了么?大批次家电产品下乡运动引发的废弃家电是否危机环境污染?我们的农民兄弟们未来数年间究竟需要为家电维修增加多少潜在成本?众多家电厂商们关注过么?
下乡,需要入乡随俗。否则,下乡的不只是家电,还有它们随后多年的寂寞。
政府的GDP、企业的点钞机、农民兄弟们的钱包,忽视了其中任何一项,家电下乡都只能成为家电行业用于自我美容的美容毒针。
家电下乡,不是一场“最后的晚餐”。
2009年的家电下乡,其实是对中国家电行业伦理道德的一次真实拷问。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