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月,家电江湖蛰伏已久的营销人士开始蠢蠢欲动起来,搞降价的玩些“本周暂时不要买空调”的花招,推新品的炒作“国产相机份额首超日本品牌”的噱头。只不过这些都骗不了理智的消费者。厂商忽悠,充其量博个笑谈赚个眼球,顶不过全民整个产业忽悠。
今年2月以来这项在全国范围轰轰烈烈推进的家电下乡,雷声大雨点小,搞得不好就有可能演变成一场空对空,距离政策设计者的两大初衷:“扩大内需”和“便农惠农”渐行渐远。套用不久前格兰仕俞尧昌评点家电下乡时说过的“农村市场不是一个垃圾场,什么家电厂商都敢往里闯”,在我看来,家电下乡也不是一个啥都能往里头装的筐。
比如说,家电下乡在全国范围启动不到一个月,早已有政府官员忙不迭地预告,今年用于家电下乡的财政补贴资金超过200亿元,能拉动约1500亿元的农村消费。广东省也有官员扳着指头宣称,广东农业人口3894万,农户达974万户,预测全省家电下乡(仅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4类产品)补贴平均每年6776万元,可拉动社会消费5.21亿元;5年投入3.39亿元,可拉动社会消费26亿元。
这些数据显然是经过严格测算出来的,但估计也只有发布官员和媒体看着听着心里面喜欢。数据有可能成就某些官员的升迁,却成不了深入民心的口碑功绩。对企业而言,上述数据要转化为企业实际销售,尚需十万八千里的努力。至于农民,他们可能只关心自己买家电究竟能够得到多少的实惠,哪怕只是几十块钱?
再比如说,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概念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厂商借机炒作的热点广告语。零售业界已经开始贩卖消费补贴券,看起来是白送你数百上千元的消费券,但实际去兑现时,还得附上一堆的使用限制条件。某些厂商为了吸引消费者,盗用“家电下乡”名义来销售实际上没有财政补贴的彩电、冰箱,反映在标签上,除了厂商指导价外,凭空多出了惊喜下乡价,类似一台47英寸长虹液晶彩电厂家指导价8999元,下乡价7289元;一台海尔冰箱厂家指导价3260元,下乡价2998元;一台美的空调标价3430元,下乡价3020元。你要是较真,申诉下乡家电不是有最高限价规定如彩电是2000元,冰箱2500元么,空调不是没有列入广东家电下乡的名单么。哦,原来此下乡非彼下乡,谁规定下乡就一定要是政府推进的那个下乡呢。
从12省市试点至扩容到全国,从“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四个品类,到“四(摩托车、空调、热水器、电脑)选二”,再到纳入微波炉、电磁炉;从限购一台到可买两台,家电下乡政策实施1个月以来政策变动频繁,表明政策出台前的市场调查不够充分。从各地推进实践看,除了下乡家电难买,渠道难觅,补贴难领之外,不少厂商甚至公开抱怨,目前实行的政府招标、逐层拨款、财政补贴的“家电下乡”模式,正在沦为又一个权力寻租的温床。
一句话总结家电下乡实施一个月:政策还有漏洞,各环节尚需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