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去年12月到今年3月的试点,11月30日,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宣布,从明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工程在全国全面推广,各地实施时间统一暂定为4年。该项工程最大的看点在于,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政府将给予13%的财政补贴。初步估算,4年下来政府将补贴300亿元,拉动农民消费家电4.8亿台,总计9200亿元。
“家电下乡”给人们带来了两种期望:一是农民买家电便宜了,这是“家电下乡”的初衷——惠农;二是改变中国家电业越来越依赖出口的市场格局,这是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时的“折中之选”——惠企。
从逻辑上来看,无论是“惠农”还是“惠企”,“家电下乡”工程都可以达成所愿,毕竟中国依然是个农业大国,当全世界都在看中国“农民消费潜力”时,作为本国人没理由不寄希望于此。
不过,良好的希望并不是那么好实现的。
剃头挑子一头热
“就算给再多的补贴,我也不会买!”家住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十里堡村的郭秀花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近50岁的郭秀花家里四口人,老伴、儿子、儿媳妇和自己。儿子是今年3月份刚结的婚,购买的唯一家电产品是冰柜。在等了一个月后,这台冰柜确实享受到了“家电下乡”的补贴。但郭秀花决定不再购买家电产品的逻辑很简单:不需要啊,再便宜也不买。
据她介绍,当地人的消费习惯就是按需购买,比如冰柜,到了每年五六月份的时候,为了储存海鲜等食品需要,福山区的家电卖场会有疯抢冰柜的情景;再比如洗衣机,大家普遍认为手洗更方便、干净,所以全村没有一台洗衣机。
事实上,这种按需购买家电的习惯,适用于整个中国农村。郭秀花所在的烟台市算是沿海城市之一,当地的农民要么以海产品加工为主,要么以樱桃种植或其他副业为主,收入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应算中上。而事实是,家电产品对于当地大多数农民来说,还只是“奢侈品”。
烟台地区的农民尚且如此,更莫论中国西部地区的农民了。说到底,还是手里没钱。中国农民的收入不外乎三部分:一是工资性收入,以打工收入为主;二是农业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是农民从事农林牧渔的收入;三是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分别指农民获得各种政府补贴、土地流转收益和房租、利息等。
近年来,中国农民的收入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重正不断提升。根据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2004年至2007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999元增加到1596元,年均增长16.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34.0%上升到38.6%。这一收入结构说明了,目前已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也正在危及中国农民。
郭秀花说:“今年樱桃卖得很贱,才几毛钱一斤,没挣到钱。儿子和儿媳妇在福山区的两家工厂打工,今年收入也降低了,以前周末都加班生产,现在周末都休息了。老伴因为年龄大了,被以前打工的工厂辞退了。连生活都过得紧巴巴的,哪儿有钱买家电?”
随着东南沿海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或裁员,大量农民工将失业!家电业与此相关的消息是,海尔、海信、美的等众多家电工厂已经开始有序地辞退部分工人。失业将造成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必然降低。
此外,虽然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民税收和粮食品种的优惠政策,比如“三补一减免”政策以及大幅提高2009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但是,农民收入的另一组成——家庭经营收入也不会快速增加。一个重要的原因仍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加剧,加之世界各地粮食普遍丰收,国际市场玉米、小麦等价格大幅走低。目前,国内玉米和小麦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只有大米还低于国际市场价,因此,虽然中国放开粮食出口,但2009年出口规模不会很大,也难以提升国内粮价。
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放缓,决定了大部分农民在短时间内不会购买“不需要”的家电产品。这就让“家电下乡”最初“惠农”的原意变得很尴尬,不买怎么享受优惠?
实际上在11月财政部、商务部相关领导在重起新一轮“家电下乡”工程的工作会上也明确指出:“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家电下乡’就像是一件‘冬天里的棉袄’。”此时起,“家电下乡”“惠企”的意义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首页 前十页 上一页 12 3 下一页 后十页 尾页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