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5日电 如果和10年、20年前相比,中国企业在各方面都有了惊人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见多识广;中国企业学习和创新能力也不断提高;“中国制造”已经让世人刮目相看。
然而这些是否足以说明“中国制造”已取得优势?低价格、低附加值的传统战术能否赢得国际竞争新挑战?在2010年国际国内都强调转变发展方式之际,人们期待着“中国制造”实现完美转身,为此,不少中国企业已开始审视自己的不足。
核心技术是“短板”
在不久前结束的德国汉诺威信息及通信技术博览会(简称汉诺威IT展)上,有350多家中国企业参展。
参加本次展览的交换机、路由器生产商——深圳市普联技术有限公司国际业务市场经理刘科伟对记者发表体会说,中国内地IT企业在核心技术和品牌上与国际先进同行存在很大差距。在技术层面,IT行业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例如普联产品所用的芯片、解决方案,大多是美国公司的。中国内地企业买来,基于别人的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生产相关产品。华为和中兴等中国企业在通信领域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但这样的公司还是太少”。
在国内电子书市场一家独大的汉王科技(002362)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销售部总经理柳军认为,多年来,许多中国内地IT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最底层的“生产代工”环节,增值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也低。能够通过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形成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的中国内地IT企业还太少。
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也坦陈,一些美国商家展出的电子书技术,汉王还暂时达不到,这就要求汉王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和招聘力度,推动产品的持续创新,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最终胜利。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今年初参加了美国拉斯韦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他对记者说:“(我们)最大的劣势,就是我们的积累时间短,我们的技术、人才和资本积累时间都短,这在竞争中就处在劣势,而且是很明显的劣势,”他说,“这就要求企业很好地统筹现有资源,投入到最有产出价值的地方,从而把劣势消除掉。”
对国际市场认知度不够
记者在汉诺威IT展采访时感到,中国内地参展商已普遍认识到向提供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转型的趋势性和迫切性,但这一升级受制于诸多障碍。
汉王科技的柳军认为,中国内地许多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了解不够透彻,对国际市场认知度不够深。中国内地很多成功企业领导者是研发出身,做技术和产品。而国外,成功企业领导者许多是管理出身,是战略家。“中国不缺工程师,缺的是策略、系统整合、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柳军说。首页 前十页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后十页 尾页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