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政府为了刺激国内消费,出台了“家电下乡”、“节能惠民”、“以旧换新”三大政策。三大政策的推出,大大刺激了国内市场对家电消费的需求,国内家电企业制造企业也因此受惠匪浅。因而,很多人把2010年形象的比喻为“政策市”。
顺应国家政策导向是企业的本分,借助政策实现企业的发展更没有错。但是,在看到政策拉动市场的巨大威力后,就患上了对政策的依赖病就有所不妥了。目前市场上这种倾向还比较严重,有必要就此与大家进行分析探讨。
产品策略要考虑政策退出
政府出台旨在刺激国内消费的家电三大补贴政策后,很多企业积极响应并实施跟进。比如一些空调企业就宣布放弃生产2级能效以下的产品,转型全面生产1级能效产品。企业如此积极跟进除了显示企业的社会责任外,当然与1级能效产品能够享受政府补贴不无关系。不论如此,企业能够顺应节能潮流的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有些企业在制定产品策略时,只简单的考虑如何借助政策发力,并不考虑到政策会不会有退出的那一天。以空调行业为例,有些企业现在提出全面停止1级能效以下的产品,并将此作为转型升级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企业这样做目的很明确,就是奔着国家实施“节能惠民”政策中只给予1级能效产品补贴而来。企业紧跟国家政策是对的,但不能不考虑到国家新能效标准准入门槛是2级。一旦国家停止对1级能效产品的补贴,那企业还要不要再生产2级能效的产品。
毕竟1级与2级能效的产品存在着成本差别,而在消费金字塔群体中,价格作为主导消费的人群是最多的。如果1级能效产品失去政府补贴后,1、2级产品的市场差价就显现出来,2级能效的产品就占据了价格优势。虽说,2级能效产品在新能效标准中不算节能产品,却不能否认其还在新能效标准门槛之内。在现有经济条件下,价格依然是产品普及最重要因素情况下,2级能效产品依然还会是主流产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主任王若虹也明确表示,补贴政策退出是迟早的事,届时市场还会以2级能效产品为主。
因此,企业在指定产品战略时要从长远着眼,既要考虑眼前借助国家政策的问题,还要考虑政策推出后产品系列的规划。况且,空调行业的龙头美的、格力、海尔都没有提出停止2级能效以下的产品,其他企业最好不要逞一时之快,轻易地宣称不再生产2级能效的产品。否则,一旦对1级能效产品的补贴取消,企业将面临左右为难的境地。
警惕出现小马拉大车现象
以目前的技术状况来看,空调制造业提高能效比的手段无非是三个,一是采用高效能压缩机;二是增大蒸发器与冷凝器的冷热交换面积;三是改善系统匹配。一位工厂技术人员介绍说,在目前提高能效的三种手段中,工厂一般不愿意采用增大“两器”冷热交换面积的方式。因为,增加两器”冷热交换面积势必要增加铜管、铝翅片的使用,这样就直接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不利于产品在市场的定价。选购高效能压缩机,一方面受制于压缩机厂的供应,另一方面高效压缩机的采购成本也高于一般压缩机。剩下只有通过改善匹配来提升能效比。其实,改善匹配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减小输入功率,使得能效比得到提高。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能效比。有关资料介绍,能效比是用来衡量空调器制冷效率高低的一个值。一般来说,能效比越高,使用空调时就越省电。能效比用字母“EER”来表示,用一台空调铭牌上的制冷量除以制冷时的输入功率所得到的比值就是EER.(比如,一台制冷量为7000W空调,在制冷时的输入功率为2200W,那么它的EER就等于7000/2200=3.18)。其实,说穿了减小输入功率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就是选用功率较小的压缩机,从而实现能效比的提高。这就是以往业内常说的“小马拉大车”。
“小马拉大车”看上去是提高了产品的能效比,但其结果是大大降低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一位空调售后技术人员说,正常情况下空调的设计使用寿命在10—15年,如果是“小马拉大车”恐怕用不了10年就报废了,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烧坏压缩机的故障比例就会大大增加。其实,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
一位压缩机企业市场部人士坦言,高效能压缩机在我们压缩机制造企业产量占比很少,也没有见很多整机企业下全部要高效压缩机的订单,怎么会有那么多企业宣布他们生产的都是高能效的节能产品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小马拉大车”现象存在。说穿了“小马拉大车”就是以低成本来套取政府补贴,从而实现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不能对国家政策产生依赖性
应该看到,我国家电家电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产业的壮大发展、市场的兴衰走向,原本都应该是受到市场需求的调节。况且家电产品虽说是日用品,在居民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作用。但家电产品毕竟不能像“柴、米、油、盐”那样属于生活必需品,长期享受国家定价与补贴。
王若虹主任就说,这次政府出台一系列针对家电的补贴政策,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了启动国内消费所采取的特殊政策,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在补贴政策实施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后,肯定会有退出的那一天。这一点从政策实施的办法就可以看出来。因此我们就不要奢求政策长期持续下去,政府也不可能把补贴作为长效机制。
关键还是要靠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战略与产品策略,主动把控好市场的发展方向。目前企业所要做好的工作是顺应当前的政策导向,积极开发生产高质量的高能效产品,借助政策补贴培育高端产品市场,使国内家电市场通过政策的引导,走上健康良性发展轨道。尤其是要规划好产品线,做好细分市场的耕耘。做到有政策扶持轻松拓展市场,扶持政策退出一样能够生存。现在主流企业开始布局变频无氟产品,扩大变频产品在产品系列中的地位,就是具有远见的战略思路,值得所有企业的关注。
如果企业真患上了依靠政策病,那肯定会失去市场竞争的活力。一旦没有政策的补贴扶持,就有可能不知所错,甚至因为产品系列过于单调而失去市场。所以,对企业来说顺应政策是必须的,但过度依赖政策则是不可取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还是要靠自身的能力,尤其是掌握和应运核心技术,才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