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底,西门子“冰箱门”事件发生以来,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将矛头指向西门子:质量不过关、态度傲慢、公关无能等等。有意思的是,笔者在询问一些业内人士对事件看法时,他们评论前都十分严谨地说一句:“撇开老罗的行为是否要炒作来讲……”在一些报道中,也会看到老罗被质疑炒作的观点,但都只是“轻描淡写”。众人的倾向性由此可见一斑。
在此并非要说这种倾向性对还是错,只是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倾向?一位经销商的反应非常耐人寻味:“这样维权根本不具有可复制性。谁会有如此影响力,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谁又有如此闲情纠缠?普通用户只要厂家答应维修,也就不再计较。事实上,国产品牌也会有类似的情况。不过,这样搞它一下也好,挫一挫外资的锐气。”
你是否嗅到了一种民族主义情绪在悄然释放?
中国家电行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从零部件、技术等事事依赖进口,到基本实现国产化,我们的企业老总甚至会自豪地说国货可以和洋货媲美。然而,那种认为外资的是高档货,国产是低端品的惯性思维依旧存在,甚至在某些人身上根深蒂固。
在国货崛起的同时,中国也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外资的进入,乃至以上宾的规格接待,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洋货、洋品牌的市场地位,但久而久之也让外资变得“恃宠生娇”。还记得洋货、洋品牌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钻中国制度不完善的空子,采取内外有别的召回,令人愤怒但亦无奈。国人体内像藏着一肚子晦气,极想一吐而后快。
这种竖起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旗帜而发的举动,却不自觉地暗含着对外资品牌既爱且恨、对国产品牌既怜惜又不忿的矛盾情感。
当然,回到理性的层面,众多舆论指责西门子公关能力不足也甚为有理。一是,当西门子未能抢到时间“扑熄”火头之后,仍然站在消费者的对立面,只说自己没有质量问题,而不说明“个别产品”不灵的原因。再是,后来请出行业协会为其“撑腰”,这种带有“以上压下”的态度更是让媒体、公众反感。
有观点认为,不管有无质量问题,西门子都应该放低姿态,先认错。这听起来有点霸道,长期以往也不利于消费者理性消费和维权,但从实用的角度讲,这在当下就是管用,就像西门子家电在“迟来的道歉”中提到的,“如果您冰箱的门不容易关上,对您来说,这台冰箱的故障率就是百分之百,而我们就应该为此向您道歉,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