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消息,鸿海斩获日本公司夏普的10%股权,已被媒体评定为全球制造业标志性事件。而郭台铭本人也由此收获良性评价,有人认为这是他对韩战役的一次漂亮仗。
记者获悉,郭台铭一有机会就会痛批三星。当三星充当污点证人举报台湾面板企业后,他直斥三星是“抓耙子”,甚至抱怨人们买“韩国货”。
有媒体评论指出,夏普确实有足够理由融资。几天前,它发出业绩预告,称截至本月底的前一财年,公司预亏1.29万亿日元(约154.6亿美元)。这将创下夏普成立以来最大亏损额。自2008年出现史上首次亏损以来,夏普一直未能摆脱亏损的阴影。
但夏普接受鸿海投资却不同寻常。因为,日本制造业曾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创下神话,即便欧美巨头也曾频频前去取经,至今丰田模式依然被视为教科书案例。
过去近20年,中国台湾地区的制造业虽然迅猛崛起,但许多日本同行,依然戴着有色眼镜给台企插上低端、低品质的标签,更毋提中国大陆的制造企业。
不过,鸿海堪称全球电子制造业的骄傲。这个庞大的巨人,早已超越简单粗加工,变身一家高度垂直整合的代工巨头。全球专利数据库企业IFICLAIMSPatentServices前不久发布统计数据称,2011年,鸿海取得1514项美国专利权,是唯一挤进前50名的台企。
日本产业界之前对它一直爱恨交加。爱的是,鸿海与日企之间合作日益紧密;恨的是,鸿海不断蚕食日企利益。2006年,日本产业界还曾发起讨论,一度将鸿海视为该国电子产业最大的“敌人”。
不过在笔者眼中,郭台铭当然不是在“学雷锋”,这一合作同样传递了鸿海的危机感。
因为,在郭台铭心中,鸿海中长期最大的敌人是同样高度垂直整合的三星电子,而非相对崇尚水平分工的日本电子企业群。
三星的优势恰恰是鸿海目前的短板。三星不但是全球IT业第一大企业,更是许多细分领域冠军,如面板、存储芯片、手机、电视机全部位居全球第一。此外,其平板电脑出货量也仅次于苹果。
三星成功的秘密在于从核心零部件延伸到终端品牌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在浓厚的国家财阀外衣下,只要它进入的领域,几乎全部无往不利。
鸿海当然也是高度垂直一体化模式。但相对三星,鸿海在面板、半导体等业务上,仍有巨大落差:旗下面板企业奇美电,因巨额亏损,甚至已处于与夏普同样危险的境地。
除了核心零部件业务,鸿海还缺乏三星电子强大的终端品牌力量。这个庞大的代工巨头,每逢外部环境变化、合作伙伴收缩订单,产能就将面临巨大危机,这是全球代工巨头的宿命,规模愈大,悲情愈深。几年前,当摩托罗拉倾颓后,富士康一度出现危机。如果苹果未能崛起,富士康不可能有今日局面。
危机之下,郭台铭一直在补足鸿海核心零部件短板,并尝试打通旗下“出海口”。比如,之前,群创与奇美电的合并,郭台铭便流露出冲击三星面板的用意;联手麦德龙在大陆设立万得城,甚至还一度想收购京东、新蛋,拓展电商业,更是透露出打通产能出海口的用心。
上一页12下一页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