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了诸多新颖观点,这对于我们科学谋划武汉现代都市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十七大精神和连续四个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结合武汉实际,我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
领悟十七大关于“三农”问题的新要求
十七大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条具体道路之一。在政治报告中给“统筹城乡发展”赋予了许多具体的内容,突出农村综合改革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十七大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的论述,对我市抓好农业、造福农民、繁荣农村,加快建设“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武汉在中部地区实现率先崛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武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思路
(一)在发展思想上,要突出“六用、三提高”。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二)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城乡互动原则。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辐射、转移。二是坚持科技先导原则。充分发挥我市的科教优势,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速农业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有效利用、配置和保护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保障农业的长远发展。四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我市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城乡一体化进程等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无所作为,坚持先易后难,梯度推进。
(三)在发展目标上,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从长期看,就是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与武汉大都市相配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信息化为主要标志,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华中一流、国内先进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从中期看,也就是到“十一五”末期,要基本建成产业特色明显、集约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框架,成为中部地区主要的农业物流信息流、农产品加工、种子种苗繁育和农业科技示范中心。上面是我们的中长期目标,但我们的工作必须立足长远,着眼当前,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力争全面或超额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明年乃至今后的农业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武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举措
(一)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压缩粮棉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蔬菜、畜牧、水产、食用菌等高效产业,进一步彰显都市农业特色。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开发,加快建设一批大板块、大产业、大片带。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重点建设一批乡村休闲游专业村、特色村,整体推进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使乡村休闲游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着力实施“三带动”战略,扎实推进“致富门道明晰工程”。按照产业明晰、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农村家园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大力实施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和非农产业“三带动”战略,通过规划指导、项目支撑、典型示范,使80%以上的农村家园建设创建村致富门道明晰,争创一批生产专业村、特色产业村、主导产业明晰村和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确保农村家园建设创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以上。
(三)着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努力培植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带动农民增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农户互利双赢。大力发展产业集群,聚集上下游企业,做大做强乳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水禽加工、粮食加工、油脂加工、蔬菜加工和水生菜加工等8大产业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连接产、加、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四)着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加快推进一批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示范推广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科技与市场信息服务三大应用系统,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化,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五)着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高武汉农业竞争力。建立健全市、区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检测机构以及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经营单位的自检机构。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通报制、公示公告制、抽检督查制、工作奖惩制等制度。认真落实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制度和农业投入品经营许可制度,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依法实施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六)着力建设新型农民队伍,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重点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星火带头人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专家大院工程”等五大培训工程,搭建梯层培训体系,突出抓好农村基层干部、骨干农民、农村能工巧匠、农村企业家、农村产业工人等“五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做到应培尽培、应转尽转,实现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
(作者系: 湖北省武汉市农业局局长)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