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成果展示
靠技术吃饭的农民路更宽
时间:2009-10-23 09:06:3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游侠

  没有桌椅板凳,没有黑板粉笔,一棚生机勃勃的黄瓜苗,一位特殊的老师,加上一群特殊的学生,共同构成了这间特殊的教室。老师认真的讲解和学生不时的发问使得教室热闹非凡。

  这是记者在甘肃省白银市的绿色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新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看到的一幕。学生是来自民勤县的65名农民,老师则是有种植日光温室经验的白银当地的农民。这堂课拉开了甘肃省冬季农民创业培训的序幕。

  2006年甘肃省启动了农民创业培训计划,该计划结合甘肃省地方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选择特色产品,选择投资风险小、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岗位。

新技术取代老套套

  农民创业培训学习班刚开始举办的时候,有很多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创业意识,在他们看来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不是十分重要,经验才是最重要的。针对这一情况,培训班采取了集中授课与进村入户、实地操作相结合的“以工代训”的培训模式,每个学员都被安排在一个对口农户家中。这种将技术培训班办到村头、炕头、地头的培训方法,还使他们亲身体验到了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古浪县新胜村村民宁良璞是当地的大棚蔬菜种植户,以前,他总认为种菜都是老一套,没啥多深的学问,没必要专门参加培训,再说了,种下再多的菜卖不出去可咋办?他告诉记者:“学习后我才知道,自己以前搞大棚种植不挣钱不是自己的棚不行,而是自己的技术不行,这种地里面还真有大学问。”当记者问到现在还担不担心种的太多卖不出去的问题时,他笑了笑说,那还怕啥啊,种的越多越成规模就越不愁销路,一个棚的菜卖不了,百个棚的菜不愁卖。

  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赵贵宾告诉记者,如果不是他们走出去亲眼看见,就不会相信同样大小的一座温室产量产值会相差两倍;如果不是他们亲眼所见,就不会知道一个村发展3000座温室,生产的蔬菜却不愁卖。

受益者变成了传播者创业培训不仅富了一批人,而且造就了一批致富带头人,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阳光效应。

  古浪县土门镇新胜村村民朱廷云就是受益者,他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年种植的温室辣椒,比起去年来,产量和收入都能翻一番。”今年朱廷云种植的是面积为390平方米的一棚辣椒,共采收辣椒2640公斤,销售收入14300元,折合亩收入近27000元。“现在不但我自己懂技术挣到钱了,我们村里的很多人都来找我学习呢。”朱廷云的话语里有掩饰不住的骄傲。

  在新胜村学员们的成功示范、带动和高产高效回报的利益推动下,目前周边村社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不少村民提出要把发展日光温室作为致富奔小康的首选项目来投资经营,每户计划建设2~3个温室,搞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创业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人都过上好日子。创业带发展,发展促经济,经济搞活了,农民手里有钱了,干事就有信心了,想干的事也就敢干了,个人的梦想也就容易实现了。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尚勋武这样总结。

他们有了走出去的能力为了做好跟踪服务,甘肃省农民创业培训从招生伊始就建立了《甘肃省农民创业培训学员登记表》和《甘肃省农民创业培训档案》,通过对接受培训学员的跟踪服务和追踪调查,在受训的学员中,有一大批学员已经成为带动一片、造福一方的致富带头人;有一部分学员,凭借自己过硬的种植或养殖技术,或受聘当专家,或承包搞经营,走上了依靠知识、依靠科技创业奔小康的阳光大道。

  白银市是甘肃省日光温室产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技术最优、效益最好的地区之一。2006年,有100名青年农民接受了以工代训日光温室产业经营人培训,农业科学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许多人不仅能够将学到的东西用到自家地里,而且还能够给别人讲,教别人用。2007年3月,受新疆塔城市政府邀请,吴正纲等16名接受过创业培训的中青年农民,成为靖远县平堡乡首批远赴千里之外承包经营日光温室,依靠创业培训去圆致富梦的白银人。截至目前,共有22名白银市农民在塔城承包日光温室58座,有更多的农民正在走出家乡,准备用自己的技术拼出一番天地来。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