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目前,全省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356个。其中,种植业产地802个,面积102万公顷;畜牧业产地425个,规模17004万头(只、羽);渔业产地129个,面积3.3万公顷;培育出“永固”无公害蔬菜、“都江堰”大米、“天府红心”红阳猕猴桃等一大批无公害品牌农产品。围绕灾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复产重建问题,记者于5月23日专访了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张真和。
“在做好正常情况下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之外,要特别注意防范地震带来的蔬菜质量安全风险。”张真和说,灾区农业部门要从生产安排、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及质量安全监管3个方面,防范质量安全风险,降低地震造成的生产损失。
张真和研究员指出,首先要合理安排灾后生产,做好生产计划。他说,四川地震灾区设施农业受损,蔬菜苗种生产能力削弱,需要从外地调运大量种子等生产资料,一定要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作物品种,农业部门要加强生产前期指导,避免农民盲目选种造成损失。
就灾区无公害蔬菜产地的灾后重建,张真和强调:“要选择原来通过生产环境评估、具备无公害蔬菜生产条件、并且在地震中没有受到明显污染的地区建设无公害基地。”
他解释说,地震可能使土壤中产生新的金属及放射性物质,水源、水质也会发生改变,此外,如果存放化学品的库房被损毁会造成土地污染,这些都可能改变产地原有的生产环境。因此,农业、环保等部门需要对无公害蔬菜产地的生产环境做好评估。同时,灾区防疫中要注意科学喷洒消毒制剂,尽可能选择残留期短的制剂,避免在菜田中喷洒残留期较长、甚至含有重金属成分的消毒制剂,以免对菜田造成污染。
具体到无公害蔬菜生产,要特别注意灌溉水源的选择和病虫害防治。大量动植物遗体腐败会对地表、地下水源造成污染,灌溉前,当地卫生、农业部门要对水源做相应检测,保证灌溉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特别是对蔬菜的灌溉水源,还需要检定微生物等指标。植保部门也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报,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必须加强蔬菜产区的农药等投入品监管,防止剧毒、高残留农药流入。
在蔬菜采收中,要指导农民遵循农药安全间隔区。张真和说,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因药剂品种、作物种类及施药季节而异,茄果类蔬菜的采收期一般为3天,就要选择安全间隔期在3天以内农药。
就农业部门的质量监管而言,张真和说,不仅要根据市场准入的要求检测市场上的农产品农残,还要把检测工作做到地头。当地农业部门应当组织快速、流动式的检测队伍,在采收之前帮助农民做好质量检测,符合安全间隔期的才能采收,尽可能把地震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在恢复生产中,农业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更要加强对生产的组织、技术指导和综合服务。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