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成果展示
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时间:2011-05-31 15:13:49来源:中国三农资讯网作者:李煜

——记永靖县太极镇上古村党支部书记豆宪弟

2010年10月12日下午,当记者走进永靖县太极镇上古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村舍,一条条宽敞整洁的农巷,一座座排列整齐的塑料大棚。漫步在宽敞平坦的村道上,仿佛是走进了城区的步行街一样。村道两旁,引人入胜的“百米文化长廊”,以科技兴农、勤劳致富、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崇尚美德为主题,传递着村民们追求健康文明生活的时代气息,成了村民茶余饭后开阔视野的园地。一个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太极湖畔开始崛起。

一时间,上古村成为临夏州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来这里参观、考察、学习的州县和省内其他县市的人络绎不绝。豆宪弟,这位一心为民的村支书的名字,在上古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实践中被广为传诵。

谈起这几年发生的变化,上古村村委员、二社社长孔向阳深有感触。“我们的豆书记确实是一心为民、一心为公、全面为老百姓着想的好书记,我们为他感到骄傲!上古村这几年的发展变化,全凭了我们的老书记。”

整治村容村貌

今年58岁的豆宪弟是土生土长的上古村人。1975年在甘肃临夏石油销售分公司参加工作,多次获得省州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0年10月,在“知天命”之年的他积极响应上级减员增效政策的号召,自愿与甘肃临夏石油销售分公司解除了劳动关系回到村里。而此时,正逢镇党委对软弱涣散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进行调整整顿。

2001年6月17日,在乡亲们的一致推举下,平时口碑颇好的豆宪弟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看到乡亲们信任的目光,豆宪弟决心依靠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大家改变上古村的落后面貌。

上古村距永靖县城仅6公里,风景秀美的太极湖、太极岛、枣园新村近在咫尺。整个村庄的规划做得比较好,19条巷道把全村分割的整整齐齐,井然有序。但规划好却抵不过乱占道。前些年,东家的猪圈,西家的牲口棚,把19条巷道堵得死死的,中间只留一条容一个人过的小道。而且两家都不让雨水、污水从自家的庄院墙根边过,水都被汇聚到中间的小道上。于是,村社道路坑坑洼洼,农巷内堆满了粪堆、土堆和草堆,有时连架子车也难以通过,村民们只能从“水泥路”里穿行,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了上古村的真实写照。对此,村民们怨声载道。

有一天,豆宪弟和其它班子成员在走村串户了解情况时,正好碰上了一位来上古村接亲的兰州司机。当接亲的车被陷在凹凸不平、泥泞不堪的村巷中时,这位司机随口说了一句牢骚话:“难道上古村的人都死完了吗,这路是人走的吗?”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刚上任不久豆宪弟觉得心里不是个滋味。豆宪弟就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上古村的道路修好,决不能让来这里的人再指着我们的脊梁骨骂娘!于是,在他的带领下,一场结合小康示范村建设的村容村貌大整治活动在上古村展开了。

硬化巷道,首先得清理巷道。占道的村民,谁也不愿意搬。有一天,清理工作进行到他侄子的家门口。村民们都在观望,看村干部能不能把一碗水端平?怎么办?村干部对着村里的大喇叭,连续讲了7天话,并以巷道为单位,民主选举出了巷道改造协调小组。经过几天做工作,但他侄子还是不愿意拆除自家门前乱搭的建筑物。豆宪弟站出来,二话没说就推倒了侄子占道搭建的牲畜圈舍。就这样,村民们陆续行动了起来,不到一个月时间将村巷清理完毕。

村巷清理干净后,豆宪弟和党支部“一班人”趁热打铁,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拉开了全村道路硬化大会战。村民们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道路建设中,有的驾车倒浆水泥硬化路面,有的舞铣弄镐弹铺水泥砂石料,有的开挖路沟整修路基,有的在硬化的水泥路上浇水铺草,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喜人建设场面。

通过三年建设,全村共衬砌水渠9875米,修补涵洞27处,拓宽硬化村巷道路18.6公里,使4条通外道路和22条巷道全部实现了硬化。同时,还在农巷两侧统一修建花坛,种植玫瑰、葡萄等花卉树木,绿化美化环境,并按统一规划模式修建院墙、改造门楼,改善居住环境,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有效提高了道路的文明程度。一条条聚集了民心,代表了民意的崭新致富路不断在延伸,在提升。

2008年3月开始,村上实施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项目,完成庭院硬化3200平方米,在巷道两侧建花坛4600平方米,硬化道路1452 平方米,旧墙改造6020平方米,还建成了1200 平方米的综合物业管理站1处。该项目通过实施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农民文明意识提升工程,有效改变了示范村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改善了示范村的环境状况,提升了示范村农民群众的文明意识。

改善办公场所

抓好村务工作,提高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必须要有一个为群众办事的固定场所,有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做保障。就在整治村容村貌的工作尚未结束的时候,村上的党员和群众看到豆宪弟和党支部“一班人”东奔西跑、忙前忙后,为大伙一心办实事、干好事,但长年却在阴暗潮湿、破烂不堪的村委会办公,开会办事“天热大树下,天冷支委家”的实际情况,要求村上修建新的村办公场所。

由于村上困难,根本拿不出钱来修房子,但看到群众积极性很高,村、社干部也一个个摩拳擦掌,豆宪弟也就坚定了修好村办公场所的信心。于是,全村上下都投入到村办公场所的修建之中,砂石料自己拉,工匠各家出,还有些甚至捐出了自己微薄的积蓄。当时,豆宪弟带领村上的党员砸废弃的电线杆取钢筋材料,村支部的几名老党员扔下平日里的威严,四处“化缘”,筹集了3万余元。

他们的这些做法感动了镇政府和县上有关单位,有关单位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解决困难。在资金还短缺的情况下,豆宪弟还背着妻子把自己买断工龄后的1.5万元元生活费拿出来悄悄地垫上……

众人拾柴火焰高。就这样,一幢新颖别致的二层村办公楼就这样建了起来。党支部、村委会、妇联、团支部、计生协会、科技推广站等都有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有了党员活动室、老年人活动室,为经常开展各项文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支柱产业

要使群众真正过上小康生活,仅仅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还远远不够。豆宪弟认为,村党支部要积极引导群众在调整产业结构上狠下功夫,在科技应用上大作文章,在综合开发上花大气力,充分发挥本村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积极调整结构,不断培育壮大新产业。

上古村种植温棚蔬菜已有近20年的历史,也是永靖县的温室蔬菜的主产区,但是近年来随着品种退化、温棚老化、产出效益低下,群众的热情也开始降温。

针对这种情况,豆宪弟和党支部“一班人”毅然决定对温室蔬菜这项支柱产业继续挖潜改造。2003年,村上对原有700多座温棚进行改造,建成高效温棚138座,先后引进珍珠西红柿、草莓等10多个果菜新品种投入生产,带动全村以西红柿、草莓、黄瓜、葡萄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50亩,蔬菜年产量达到2000多吨,创收200余万元,使传统的蔬菜产业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了减少蔬菜病虫害,豆宪弟带领群众实施一个沼气池带动一个大棚计划。2003年以来,先后建成厨、厕、圈三位一体沼气池310户,还为全村700多亩蔬菜施肥用上了沼液,使受益户群众户均年收入增加到6000多元。

新班子上任以前,通过村民集资入股、年产值70万元的村办砖厂由于村领导班子软弱涣散而停产了四年。对此,群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意见非常大。为了不增添群众的负担,在豆宪弟和党支部“一班人”的不懈努力下,砖厂于2002年初就恢复了生产。现在,砖厂产销两旺,每年解决村上的剩余劳力30多名,人均工资在5000元以上,年增加非农产业收入15万多元。

针对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大部分耕地无法灌溉的实际,他从中油临夏销售分公司争取到14.5万元捐款,建成了一处新的上水工程,解决了村上700多亩耕地灌溉难的问题,使昔日的荒地变成了良田。

一心为民办实事

环境好了,产业兴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天中午,豆宪弟发现上古八社的群众都拎着水桶排队接水,就问:“你们为啥不在自家接水,却挤到巷道里凑热闹?”马上就有群众回应:“前些年的那些破水管,已经多处断裂,又吃不上水啦。”

当晚,豆宪弟就召集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和各社社长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第二天,大家分头行动,筹集到资金5.7万元,在刘化集团的大力援助下,仅用10余天时间埋设管道3000余米,使全村610户群众都吃上了清洁、甘甜的自来水,彻底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

针对农家孩子缺少启蒙教育的实际,他发动民间社会人士筹资,办起了当地第一所农村幼儿园,入托幼儿60多名,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针对村里原有农电线路架设在白杨树上,串户线像蜘蛛网,遇上刮风下雨,时停时通,损耗大、隐患多的实际,他首先动员叔叔、伯伯、兄弟砍掉了自家的树,栽上了水泥电杆,带动了其它党员群众砍掉了所有对线路有隐患的树木,顺利完成了农网改造,使全村的电费由原来的每度电0.54元下降到现在的0.47元,群众“用电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上面千条线,村上一根针。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通过村级组织去落实。豆宪弟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只有心里想着群众,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群众才能真正拥护共产党。身为村党支部书记,豆宪弟不仅把关乎群众利益的每一件事情都当作大事来抓,还事事以身作则,处处率先垂范。

记\得在硬化道路资金不到位时,他立即用自己买断工龄的3万元工资钱购买水泥;村里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考上大学,但因家庭困难无法筹措学费,他马上拿出自己的钱,帮助这个学生上了大学。工作之余,他时常走东家,串西家,与群众一起拉家常,倾听村民心声,化解群众矛盾……

上任9年来,豆宪弟没有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担任村支书一年多,他的体重就猛降了10多公斤,原本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变成了一个又黑又瘦的老头。看到又黑又瘦的他,妻子死活也不让他再当支书,但想到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豆宪弟还是一口回绝了妻子。

在2005年硬化太极中路上古段时,豆宪弟因操劳过度支气管炎病复发,但仍然坚持工作,群众得知后强行把他送进医院治疗。可他在手术后的第7天又回到了修路现场。

培育文明新风

上古村共有6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老人。但前些年村里风气很差,不赡养老人的人家就有18户。为了改变这种不良风气,从2002年开始,豆宪弟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妇联、团支部、计生协会、科技推广站等基层阵地的综合功能,倡导在村里开展评选“好公婆、好媳妇”活动,组织村“两委”对村民敬老和家庭和睦情况进行了摸底。

2002年“三八”节那天,村里大张旗鼓地对评选出的“好媳妇”进行表彰。这一活动立刻受到了村民们的好评和支持。之后,这一活动成了上古村的“惯例”,村里婆媳不和、不赡养老人的现像开始越来越少,几乎绝迹。2004年,上古村的“好媳妇”焦海萍还受到了全国妇联的表彰,被授予“全国孝敬公婆的好媳妇”荣誉称号,2007年初获得夏州首届“十大优秀女性”提名奖。到目前,全村共评选出“好媳妇”152人次。

在多年的工作中,豆宪弟发现了这样一条“诀窍”:只要村干部尊敬老人,老人的儿女就会更加尊敬老人,村干部也会获得村民们的尊重。于是,村里又有了一条新规矩,每年村干部都要拎上一斤糖、一斤茶叶,看望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

2003年初,正值寒冬腊月,豆宪弟拿出了当时镇党委、政府奖励给他的1000元奖金作为慰问金去看望全村的老党员们。当他和班子其他成员把买上的冰糖、茶叶拿到原村干部、老党员豆世英家时,老人家感动地只说了一句话:“党还是没有把我这个老党员忘掉啊!”豆宪弟当时一下激动地热泪盈眶,这位老党员的话使他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所担负的责任。

为不断强化群众的法律素质,村里还成立了由村上有威望的10名老人组成的“老年人监理会”,一方面监督村班子,一方面调处矛盾纠纷,保证了村里“四民主两公开”制度得到全面落实。村里还在太极中路两侧建成了以科技发展、勤劳致富、尊师重教、崇尚美德、少生快富、奖励扶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百米文化长廊,并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豆宪弟和村党支部“一班人”还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全村范围内大力倡导和开展优秀党员、星级文明农户、清洁卫生家庭以及“反迷信、反邪教、反赌博,树立文明新风”的“三反一树”活动。几年来,村上先后涌现出优秀党员37名,全村64%的农户成为“十星级文明户”,49.5%的农户成为清洁卫生家庭,无一打架斗殴、群众上访、干群冲突现像的发生,一个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奔小康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

百姓的好书记

在豆宪弟和村党支部“一班人”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上古村人走上了富裕道路,一排排一砖到顶的新房整整齐齐,一幢幢小楼房点缀在绿色屏障之中。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200多辆,广播电视入户率达100%,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成为临夏州的“综合经济实力十强村”和县上的“小康示范村”、“文明村”、“安全村”,也是全县的“美德在农家”示范点,去年还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第二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成为临夏州唯一获此殊荣的村。去年6月,村党支部被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一个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太极湖畔逐渐崛起。

2006年8月9日,省委书记、省长陆浩在永靖县调研时,对上古村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陆浩高兴地说,上古村围绕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围绕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条路子是正确的。

豆宪弟带领乡亲们走上文明富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事迹也随之传遍了永靖大地,传遍了临夏的千家万户。

有耕耘就有收获,这是铁定的哲理。豆宪弟先后被授予“好书记”、“全县四五普法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还多次被原工作单位中油公司甘肃销售分公司授予“再就业带头人”、“二次创业”等荣誉称号,在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作为“全州先进性教育活动优秀党员事迹报告团”成员,在州、县(市)巡回作报告。2006年6月,他被中共临夏州委授予“全州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0月份被授予“临夏州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7年初被中油公司甘肃销售分公司再次授予“再就业带头人”荣誉称号。2008年,被省委列为全省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州综合经济实力十强村”、“全县小康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豆宪弟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州优秀共产党员”、“临夏州劳动模范”、“再就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人心自有一杆秤。76岁的六社老党员尤登书告诉记者:“我们的豆书记是一个好书记。我们这几年遇了一个好书记。我们的书记一来,我们的上古城村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巷道也硬化上了,公路也硬化上了,好多农路也硬化上了。我们上古城村的农民与我们的书记的感情很深厚,也忘不了。”

可是,面对成绩,面对组织和村民的殷切希望,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豆宪弟深感肩上的任务更多,担子更重,压力更大。豆宪弟说:“我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在今后的人生当中,要发挥余热,在如何办好事、办实事上下功夫,让我们的乡亲们尽快富起来。”

据了解,2010年11月21日,新一届村委组织进行改选,他再次当选为上古村党支部书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伴随着一个个强村富民工程的实施,上古村一时间成了临夏大地上一颗跃然腾空的启明星,它向人们展示着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像,它向人们显示出上古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也昭示着上古村无限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声 明:本站原创文章,版权为作者和中国乡村发现网共同所有,只要注明出处为“中国乡村发现网”,便可自由转载。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