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成果展示
中国最早乡村图书馆活力依旧
时间:2011-05-31 15:13:52来源:中国三农市场网作者:王玉

腾冲和顺镇,在绝美山水比比皆是的云南,是一个边陲小镇,去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镇之一。虽地处中缅边界,却一派徽式经典建筑风格,据说曾在600多年前,它是草蛮之地。而和顺的不同凡响和它的魅力,在于山水秀美,更在于它有着浓厚的文化。其文化建筑、文化氛围,让人惊叹。和顺虽远离内地,但它却有中国最早的乡村图书馆。
  迈进和顺图书馆,它的气派,它的悠久历史,它的藏书规模,迷得我脚走不动了。飞檐翘角的中式大门,紧跟的是三孔圆门的西式风格的二门,加上中式主体、西式布局和窗户的主楼,中西建筑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融合。图书馆二门格外别致,铁门是英国伦敦定制的,用轮船运到缅甸仰光,通过马帮驮到和顺,如今的铁门和门锁还在用着。据考,它是仿造苏州东吴大学校门建造的。当年东吴大学的校门现在只能在照片上看到,这道二门历经70多年风雨却仍然完好无损。这是和顺镇最精美的建筑之一。
  一个乡村图书馆,集聚了中外建筑很多精美之处。图书室中式风格、西式布局、馆门仿造名校、铁门外国定做,它如果是富商和达官的宅第,如果是教堂或政府旧址什么的,建造如此之气派并不让人不奇怪,但它竟是一座乡村图书馆。是谁设计了如此气派的乡村图书馆,又是哪些人不惜金钱和力气支持和参与建造了如此完美的乡村图书馆?是和顺的文化人,和顺的有钱人,和顺移居海外的侨民。和顺的后人说,他们祖辈建造图书馆的主旨只有一个,要造一个坚固耐用、引人流连的知识殿堂,让和顺的父老乡亲、子孙后代,都来读书,多读书。这气派,这规模,这独具匠心,这不惜代价,这宏大图书馆对后人的昭示,表达着老一代和顺人对知识的敬重、渴望,对后人的希冀、提醒、鞭策。
我在图书馆借阅口停留下来。一群学生在借文学、科幻、连环画书籍,几个老人还了发黄的书又借了发黄的书,几位农民在借阅图书,都是有关农业技术的。他们是和顺新一代农民,其中一位说,我们在缅甸跨国承包土地种蔬菜,急需种植技术,不用找老师,这书上都有。
  我参观了藏书室。新旧近十间藏书室,现代的内容广泛,古代的珍贵图书也不少。古书竟然有百衲本《二十四史》、《九通全书》、《汉魏丛书》,也有财政部扶持修缮的《中华再造》等历史书。图书管理员说,这古书都是捐赠的。有的是政府捐赠的,有的是父子、兄弟、夫妇同时抢着捐赠的,还有依照遗嘱捐赠的。全馆藏书7万多册中,古籍、珍本占了万余册,大多数是有来历、有故事的。
  在和顺图书馆不远处,是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居。年少时的艾思奇,到底来过和顺图书馆多少次,阅读过这里的哪些书,而哪些书又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不得而知。上世纪30年代以来从和顺走出的那些学者、儒商,无不读过和顺图书馆的书,受过这个图书馆文化知识的滋养。一座70多年不熄的知识灯塔,它照亮了和顺多少人的心灵,它折射出的知识光辉,已超越了一座乡村图书馆的意义,它的内涵让人感动。
  让后代成为有知识的人,让后代受到最好的教育,这是老一辈和顺人的希冀。和顺前辈重视教育,使得和顺后辈对他们非常敬仰。我羡慕和顺的乡亲,敬重和顺人的父辈、先辈,给他们的子孙建造了这么气派的农村图书馆,如今它在中国农村仍是一流的图书馆。
  和顺今天成为全国文化名镇,有和顺图书馆的烘托,有和顺名人的烘托,有和顺人浓郁文化的烘托。

声 明:本站原创文章,版权为作者和中国乡村发现网共同所有,只要注明出处为“中国乡村发现网”,便可自由转载。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