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光县城南的连镇古树于村,有232户村民,耕地1818亩。自2008年成立古树于农民合作社以来,全村半数以上农户把耕地交给合作社统一耕种,在增加土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耕地成方连片 面积多了90亩
昨天,记者在古树于农民合作社的麦田里看到,虽然天气已冷,麦田仍是一片绿色,麦苗正在抓紧上冻前的最后时机茁壮生长。与其他村的麦田不同,这里的麦田间少了村民为隔开邻家地块而筑起的宽宽的田垄,只是为了浇地方便,而分成一个个均匀的大畦,畦与畦间隔着一条细细的“土线”,完全不会造成耕地的浪费。
合作社负责人王杰华告诉记者,这大片麦田是合作社吸收的本村村民的耕地,由合作社统一整理、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目前,合作社有社员210(户)人,共接收农民流转和入股的土地980亩,超过村内土地的50%。合作社对这些土地进行统一整理,去掉了地块之间的田垄,这样,种植面积比以前增加了90亩。
谈到成立合作社的初衷,王杰华说,近些年,外出经商、打工的村民日益增多,一边打工一边种田根本顾不过来,很多土地减产甚至撂荒。作为农民,看到这样的现状他很着急。2007年12月,他和其他4名村民发起成立了“古树于农民合作社”,并于2008年3月正式运营。当年,合作社吸收社员120户、互助(股)金9.1万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旋耕犁,为社员提供农机服务,赢利后部分留在合作社,其余为社员分红。
2008年秋后,为了让村民更加放心地外出务工,合作社开始吸收村民流转的土地入社,每年每亩地固定给500元流转费,并在年底根据合作社效益分红。目前,合作社共接收村民流转和入股的土地980亩,并在这些耕地上种植了玉米、小麦、土豆、西瓜、棉花等作物。
农民收入增加 三年翻了一番
合作社吸收村民耕地统一耕种,让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安心外出打工挣钱,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增加了收入,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9000多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
村民李中明看到一些乡亲打工挣了钱,也萌生了外出打工的想法。但是,由于家里还有9.7亩耕地,一到农忙时他就得请假回家收庄稼,工作不安心,家里的农田也处于半撂荒状态,收成大大减产。
“有时狠狠心真想专心打工不种地了,但咱毕竟是农民,把地撂荒了又不忍心,可种吧,一边打工一边种地又两头顾不过来。这下好了,土地全部交给合作社管理,俺可以一心一意在外打工,还能坐收流转费,成了‘双薪族’。” 2008年,合作社刚开始吸收农民流转土地,李中明就把自家的土地全部交给了合作社。他告诉记者,自己打工一个月收入1300多元,再加上每年近5000元的土地流转费,年终还有分红,日子过得挺好。
合作社也为一些缺乏技术、不想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昨天,在古树于村的麦田里,一位正在浇麦的村民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帮合作社用机井给小麦浇冻水,一亩报酬是10元,一天能浇10亩左右。
村民张秀良家原有14亩耕地,他把耕地全部入社,自己则在合作社上班,每年大约上8个月班,月工资900元,妻子也给合作社打短工,每年收入大约3000多元。“加上每年7000元的土地流转费和年终分红,收入多了还不说,而且省心、省力。”张秀良说。
实施规模经营 种地效益提高
“土地集体耕种后,不仅通过整理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由于合作社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生产过程中集约化管理,大大减少了耕地成本,每亩至少能节省150元钱,这就能省十几万元。”王杰华向记者细数合作社接收流转土地的好处。
2008年,吸收村民流转和入股的土地后,合作社在这些土地上种植了30亩蔬菜,其余全部种植收入稳定的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为把这些土地建设成高效机械化示范田,合作社投资29.2万元购买了联合收割机、新型播种机等先进的农机具,为丰收打好基础。
2009年开春时,麦田面临严重干旱,合作社迅速采取措施,投资16万元打了一眼300米的深井,购买了变压器、潜水泵等设备,铺设了2700米管道。因得到及时灌溉和科学管理,小麦亩产达到500公斤左右,比以前增20%以上。2009年度,合作社土地年盈利60多万元。
2010年春天,合作社调整土地种植结构,种植的200亩土豆、200亩西瓜、300亩棉花喜获丰收。在今年春季土豆、夏季西瓜、秋季棉价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棉花收益达到90多万元。合作社今年土地年盈利达到110多万元。
今年冬天,合作社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计划建设冬季大棚20个,发展专业种、养殖服务。
劳动力得到解放村企快速发展
耕地交给合作社管理,一些头脑灵活、有魄力、懂经济的农民开始转身向工业领域寻求发展。目前,全村已建起纸箱机械厂12个,产品销到浙江等地,解决了200多人就业。
任红意家有6亩多耕地,经过慎重考虑,他把耕地交给合作社管理,自己则看准全县包装机械产业的优势,投资9万元,购进两个车床,开办了包装机械加工厂,加工包装机械配件,每年收入4万元左右。
包装机械产业的发展也为本村更多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全村有50余人长年在外推销本村生产的主要产品——纸箱机械。村民任强家原有13亩耕地全部加入合作社,自己则成立了韵祥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年缴税金40多万元,还安置了20多人就业。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