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名实实在在的共产党员
这次采访,我们走访了朱绮华工作过的所有乡镇,只要一提到他,当地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不感到亲切,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实实在在的精神所感动。
朱绮华现任金称市镇党委书记。参加工作近二十年来,他无论是作为一般干部、普通党员,还是担任乡镇副职、乡长、一把手,都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他所至爱的农民兄弟,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的疾苦奔走,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树立了一面优秀共产党人的光辉旗帜。
“我的根在农村”
恐怕所有中国人都知道这句格言: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可朱绮华却偏不,偏偏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1993年,刚从湖南省政法学院毕业的朱绮华,应该是有机会留在长沙工作的,因为他的女友家里有点背景,女友也多次在她父亲面前为朱绮华讲好话,要求父亲帮朱绮华出面活动活动。女友的父亲见朱绮华忠厚老实,是一个完全可以让女儿委以终身的人,便答应了女儿的请求,通过某些关系,打算将朱绮华暂时先安排到长沙县法院工作,就只等朱绮华去意思意思,可朱绮华说什么也不肯去。毕业后,整天待在家里帮父母双抢、种地,晒得一身黑乎乎的,就像个煤窑子,气得女友脚一蹬,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了。结果,朱绮华被分配到邵阳县原城天堂乡当了一名司法助理。老师、同学听说了都为他惋惜,为他难过,也为他抱不平。女友知道了,毫不含糊,吹!而朱绮华却一点也不觉得委屈,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根在农村,能整天和农民打交道,我心里踏实。”
“别为难朱法官”
朱绮华刚参加工作那阵子,因计划生育和收粮收税,闹得党群、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农村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农业税收不上,责任田调不好,计划生育对象四处躲。经常发生农民围攻乡镇干部、农民动不动就喝农药自杀等涉农事件。
为什么会这样呢?朱绮华记得自己未上大学之前,农民对乡镇村干部还是比较尊重的。那时,他正在读高中二年级,一位村干部上门通知他父母说:“上面号召要交粮交税了,你们在今明两天把粮送了。”父母二话没说,当天上午便喊了车子,将要送的征购任务一斤未少地送到粮站。结帐时,除了农业税和集资建校费等,满满的一车粮食就只能拿回几十元钱,可父母和村里的父老乡亲们都没有怨言。而现在收粮收税怎么就成了一大难事了呢?特别是他所驻的竹山村、蔡家田村,更是全乡最烂、最难的村,全年的农业税几乎有百分之六十收不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税就更难收了。这是为什么呢?刚参加工作的朱绮华百思不得其解。期间,有两件事让他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根子不在农民,而在干部本身。
一次,他跟着一位财税干部下乡收农业税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税。当时,这位农户的儿子、儿媳都不在家,就只有一位七十余岁的老大娘在家。这位财税干部一进门,劈头就问:“老人家,你家的农业税还没交吧?”老人说:“孙子读书都没有钱,哪来钱交税呀。”没等朱绮华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这位财税干部便将这家农户的油坛子打烂了,将米柜掀翻了,吓得老人连连求饶,赶紧跑到外面将正在山里做事的儿子、儿媳喊回,东借西凑地将该交的税费交了,见到这一幕,当时的朱绮华伤心得都要流泪了,心里想,我们的干部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衣食父母呢?
另一次,正在竹山村调解一个组责任制纠纷的朱绮华,突然听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农对他说:“朱法官,你说话和颜悦色的,一看就是个好人,可是这工作你别做了,再做,你也做不好。”朱绮华问他是什么原因,老农停了好一会,终于壮着胆子对他说:“你去问问我们的村秘书吧。”通过多方打听,朱绮华才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原来,这位秘书的弟弟在调整责任田前,他家的大女就已出嫁,户口也当即迁了出去,按政策,他应该退一份田给生产组,可他说什么也不肯退。理由是,他的儿子也结了婚,儿媳要一份田。朱绮华了解到他儿子已经结婚不假,可结婚的时候根本不在责任制调整的时间范围,不退田,无论从政策上,还是道理上都讲不过去,而秘书却不管不问,任由弟弟胡闹,搞得全组的责任田久调不好。在调查中,朱绮华还发现这个村的帐已经有十余年未向村民公布了,村干部挪用公款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位村干部的儿媳躲在外面超生了三胎无人处理。
我们的干部怎么能这样呢?面对善良的农民兄弟,面对村干部的自私行为,朱绮华又一次伤心地想。“我应该尽职尽责,还是简单了事?”朱绮华无数次地这样在心里问自己。这时,他想起了他来上班的当天早晨,临行前,父亲对他说:“绮华,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挖红薯。做人做事一定要对得起老百姓,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呀。”负责精神永远是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朱绮华决定当好这次负责人。当他将自己决定整治后进村的想法向乡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汇报后,书记、乡长都非常支持,并鼓励他说:“小朱,好好干吧,我们一定当好你的坚强后盾。”
朱绮华明白,要把事情做好、做到位,就必须有结果:事情一旦开始做,就一定要做成、做出结果,否则,就是白做。同时,他还明白,要想解决好竹山村的问题,首先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于是,他决定在村里住下来。他采取了走访、拉家常、和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等方法,先和他们建立感情,然后和他们一同探讨如何解决用水难的问题。说到用水,朱绮华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自所为,还真不知道竹山村的水有那么金贵,村民们从五、六里路远的地方将水挑回后,先是用来淘米做饭,然后再用来洗菜或洗脸,再用来洗衣服,最后再用来喂牲畜,所以,我决定先帮他们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然后再动员他们修路。”
那年冬天,朱绮华在竹山村一住就是几个月。不但帮他们筹集资金引来了自来水,修通了各生产组的公路,还将村里的财务进行了清理,追回了村干部挪用的全部公款;不但将村秘书老弟多占用的一份责任田划了出来,调整好全村的责任田,收回了村民所有拖欠的农业税,还依照政策严肃处理了个别村干部对自己的儿媳超生三胎隐瞒不报的问题。
如果说处理这些问题让竹山村的村民们对乡干部,特别是这位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的朱法官刮目相看的话,朱绮华在杜文村处理的另外一件事,更是让他在整个城天堂乡声名鹊起。
那是1995年3月的一天黄昏,天空阴沉,春雷滚滚,入党还不到一个月、周末留在乡政府值班的朱绮华吃过晚餐,提着一壶开水刚走出食堂,突然从乡政府门口跑来一位中年妇女,大喊救命。朱绮华立即迎上前去了解情况,那位妇女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朱绮华,她是杜文村人,儿子刘某正被蔡家田村的一伙人追着打,朱绮华二话没说,拉着食堂的李师傅就往杜文村跑,跑出没几步,李师傅就被他的爱人喊了回去,说是蔡家田村的人一个个凶神恶煞,仅两个人去,搞不好自己也会被打。朱绮华只好只身前往。
到达现场后,朱绮华只见蔡家田村的确有五十余名中青年男人围着一户村民的房子在大叫大嚷,并扬言如不交出刘某,将把房子一把火烧了。朱绮华一面大声制止,一面找认识他的蔡家田村村民了解情况。原来,三天前,因一件小事,刘某动手打肿了自己老婆的眼睛,娘家人得知后,要求刘某陪老婆去医院治疗,刘某不但不同意,还强词夺理,一怒之下,他们便聚集这些人前来教训刘某。
朱绮华得知事情原委后,便对他们说:“刘某打老婆是不对,可你们这样做也是违法的,何况这也不是什么不能解决的大事,好好协商解决就行了,何必动武呢?”并和杜文村的村干部一道动员刘某先拿出1000元现金给老婆疗伤,并要他当着大伙的面保证一定要将爱人的伤治疗好,早已吓坏了的刘某满口答应。蔡家田村少数几个人见事情就这样处理了,起哄要刘某付他们的误工费,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识朱绮华,而且对朱绮华在他们村所做的那几件事都非常敬佩,便纷纷劝说道:“别为难朱法官,他是个好人。”
事后几年,当县委组织部的领导来到因撤区并乡已划归到郦家坪镇的蔡家田村、竹山村、杜文村考察民情,了解镇干部的工作情况时,一说起朱绮华,村民们无不翘起大拇指连声赞叹:“朱法官是个难得的好干部!”
“必须依法行政”
郦家坪镇是邵阳县的边沿镇,社情复杂,可说是众所周知。特别是1999年的一起涉农事件后,几乎天天都有老百姓来镇政府闹事,全镇的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这时的朱绮华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担任了郦家坪镇的党委委员。面对这种局面,他心里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作为党委委员,怎样才能在工作上既不越位,又能将事情做好,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因为他深知,我们共产党人做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满意,而农村基层工作者,在做事、搞工作时,如果不能让农民满意,事情就不算圆满。但就目前这种状况农业税还是要收,计划生育还是要搞,究竟该怎么办呢?就在朱绮华一筹莫展时,郦家坪镇恰好又发生了两起民告官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因镇里硬化郦家坪集镇街道,一唐姓居民说路面和下水道占用了他家的阶基,属侵权行为,要求镇政府赔偿。通过与政府领导几次交涉,没有达到目的,他便一状将镇政府告到镇法庭。镇里领导知道朱绮华是政法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法庭开庭时,便委托朱绮华做全权代理。唐某虽然未打赢这场官司,但从中却说明了一个问题,老百姓已经开始知道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
第二件事是因郦家坪镇中心完小一名刚满9岁的小学生中午午休时,独自一人跑到离学校较远的一座水库洗澡,结果溺水身亡了。死者的父母及亲属要求学校赔偿30万元。因双方未达成协议,死者家长又将学校告上法庭。此案虽后经党委政府委托朱绮华参与多次调解,最终没有开庭,但在朱绮华的心里还是震动很大。
“老百姓都知道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了,我们也同样可以依法行政。”朱绮华将自己的想法在党委会上做了具体汇报,党委政府的大多数同志觉得朱绮华的想法很有道理,便当场决定由朱绮华带一个组,先在他负责的那个片实行试点,如果可行,再向全镇推广。
党委会后,思维慎密的朱绮华立即召集他所负责的七个村村干部开会。一是宣布党委决定;二是进行特困人口、特残人口以及七十岁以上老人、五保户人员的摸底。然后,带着工作组将各村报上来的摸底情况逐一核实,核实清楚后,再报经党委政府会议研究通过,对以上四种人员的农业税实行全免;三是抓典型。在七个村中各选准一个家里有钱、又常年抗交农业税、在全村具有一定影响的“钉子户”,实行攻坚拔难,即按照法律程序,先由财税部门催交做工作,然后下发催交通知书,对在规定期限内不主动交纳的,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就在朱绮华带着大伙在全镇最难的杜文村、曹家坳村、大元村依法催交农业税时,突然传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朱绮华眼前一黑,差点栽倒在地。为了供他读书,父亲低三下四到处帮他借学费的情景;为了让他读书时能跟得上营养,父亲常常背着麻鱼机深更半夜外出麻鱼、麻泥鳅的情景;每到犁田的农忙季节,父亲回家吃饭时,母亲总要打两个鸡蛋藏在饭下面给父亲贴补身子,而父亲总要分一个给他吃的情景;还有,当他参加工作时,父亲送他时那心事重重的样子,那语重心长的声音,又一幕幕浮现在朱绮华的眼前,朱绮华的眼泪就像段了线的风筝一样簌簌地往下落。因为朱绮华是家里的长子,同志们劝他赶紧回家安慰母亲,安排父亲的后事,可朱绮华却擦去眼泪,继续坚持工作,一直等到将大元村一户王姓农户因威胁工作人员、暴力抗交农业税而依法拘留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连夜往家里赶…
在他的带领下,七个依法行政试点村,除去应依法免交的外,才一个月时间,就收缴了应收缴农业税总额的98%,在此期间,依法强制执行的仅三户,行政拘留的才一户。朱绮华的这一做法,不但做到了让村民群众满意,在全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肯定,并立即在全县推广。时任县人大主任的唐清洲说:“我们的乡镇干部,如果多一些像朱绮华这样的同志,收缴农业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涉农事件就不会发生了。”
“重点要多做实事”
所谓多做实事,用朱绮华的话讲就是:“要做真事,不要做假事;要做村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事,不要做贴金和敷衍的废事。”
2005年2月,朱绮华被组织上安排到临近祁东县的罗城乡任党委副书记、乡人民政府乡长。
罗城乡虽然民风纯朴,财税资源却相当匮乏,至2007年,乡里的财税收入没有突破20万元,政府的正常开支不但难以支付,而且还因借贷完成财税任务、会议开餐等欠下了不少的债务。面对这种局面,朱绮华没有被动应付,而是和乡党委书记一道带领全乡一班人,采取了一系列的过硬措施,主动开展工作,争当业绩的“发动机”。一是针对村级班子软弱涣散的局面,以村级班子换届为契机,换下了9个村的支部书记,将一些年轻的、有开拓意识、能为民办实事的人选上了村级领导岗位。二是针对全乡计划生育抚养费不能依法征收到位的现象,依法加大了计划生育抚养费的征收力度,一改过去那种计划生育抚养费的征收标准参差不齐,不能一碗水端平,计生对象相互攀比,怨声载道的被动局面。三是亮化、硬化了罗城集镇,同时开始启动七个村的道路硬化;引资修建了一所投资50万元的明德学校;还在全乡范围内稳步推行水利改制,将乡里的一座小1型水库的使用权有偿转让给向家村的支部书记向金祥。四是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扶植发展民营企业,扩宽财税来源的基础上,动员乡机关干部职工自己动手搞建设,勤俭节约干事业。2006年,罗城乡改建乡政府办公楼,县里只划拨80%的改建资金,余下20%的钱从哪里来?乡财政较前两年相比,虽有所好转,但要想解决这20%的缺口资金,依然是杯水车薪,怎么办?从小就惯于吃苦的朱绮华挥了挥粗壮有力的胳膊,斩钉截铁地说:“自己干!”于是,他带头爬上旧办公楼的屋顶,亲自动手拆房。办公楼的主体工程完工后,政府院内的绿化、硬化,又是他和书记亲自带领大伙去小河里拣卵石、挑河沙,栽树、移草皮。那半年时间,朱绮华很少回家,就连一向待他如己出的岳父生病住院,他都没顾得上回去看望一眼,就这样,硬是给乡里节省了近30余万元的工程资金。采访中,罗城村的支部书记彭巧云感慨地说:“像朱乡长这样扎实实干的领导真是少有。”
2007年8月,朱绮华调任金称市镇镇长,2008年8月又被组织上任命为该镇的党委书记。不到四年时间,金称市镇的老百姓几乎没有几个不认识朱绮华的;全镇的山山水水、田间小道,大小院落,农舍学校,几乎都留下了朱绮华的足迹,几乎都回荡着朱绮华问寒问暖、殷切勉励的声音。
四年里,无论实施总投资543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还是实施涉及13个村,总面积为8000余亩的土地整治项目,朱绮华用的是铁手腕。即不准任何党政干部、部门干部以及村干部参与项目实施的工程承包。同时规定:在项目还未实施时,必须将矛盾处理在前,问题解决在前,尽最大努力满足村民们提出的任何合理要求,一旦项目投入施工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刁难、阻扰甚至破坏,否则,将依法予以严肃处理。因此,在以上两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干部有乱开口子、乱插手的违纪行为。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掉过一点材料,没有受到过任何阻扰。县国土资源局和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领导对此非常满意,都说:“金称市镇的投资环境这么好,以后有什么新项目,我们一定优先考虑金称市。”
四年里,抓各种产业基地建设,朱绮华和他的一班人用的是高速度、高效益。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金称市镇的烤烟生产就由2007年的7200担突破到平均每年的12000担以上,由原来的零星大户发展到今年由金洲、石马、金门三个村连片的2096亩烤烟示范基地,以此带动全镇烟叶生产的可喜局面;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金称市镇共垦复茶油林地6700亩,新造6600余亩,一跃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油茶之乡。也就是这四年,金称市镇建起了一个全县最大的牲猪养殖场,年出栏牲猪2000头,同时还培植和发展了年出栏牲猪3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26户;建起反季节蔬菜种植大棚80个,占地面积40余亩。还是这四年,金称市镇在狠抓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兴办各种民营企业的基础上,还进行了集镇土地的连片开发、打击非法经营土地行为;整顿了市场经营秩序;投资50余万元进行街道亮化,集中整顿集镇卫生脏、乱、差的现象;集中力量打击六合彩,推牌九的非法行为。对各种社会矛盾采取疏而不堵的方法,将维护社会稳定当着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来抓,镇里的各项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财政收入从2007年的230万元,逐年递增到2010年的710万元;2006年,金称市镇的综合治理是全市的重点整治单位,2007年就甩掉帽子,2008年成为全县的平安乡镇,2009年被评为全县综治先进单位,到2010年一跃成为市里的综治先进单位。
四年里,抓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抓改善教学环境,鼓励培养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朱绮华带领他的一班人用的是大手笔。在这四年中,为了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老化、落后的局面,镇财政每年要向全镇各村投入百万元,最多的一个村达六、七万元的资金用于水利设施的维修、道路的扩修、硬化和改造;每年要给全镇的村民及村干部解决困难、补贴救助,大病救助和意外事故的救助五万余元;每年要安排16万余元的专项资金,用于种烟户因干旱、病虫害等原因造成的减产损失,同时每年还要对种烟村和种烟大户进行奖励,并组织烟草师傅、烤烟专干、种烟村的村干部及种烟大户外出考察学习,以此不断扩大他们的眼界。也就在这四年中,金称市镇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尽心尽力,令人赞叹:从2007年开始,镇财政每年要拿出1—2万元的资金用于鼓励100名优秀学生和10名优秀教师;从2009年开始,镇财政每年要拿出1—3万元用于奖励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其中若是独生子女的,奖金为2000元;从2008年开始,镇财政为个别学校维修和新增教学设施、安全设施单独解决资金也在7万元以上。去年,为了扩建金称市镇中心完小,朱绮华与县粮食部门反复协商,后经县政府常务会议拍板定案,终于将占地面积10余亩的原金称市粮站以24.8万元的价格划拨给金称市镇中心完小。双方达成协议的时候,朱绮华回想起上几届领导为了扩建中心完小,从2004年起所做出的艰辛努力,今天到自己手里才得以实现,不由得热泪盈眶。在县政府常务会议上,他,朱绮华代表金称市镇的四万百姓,向在坐的各位领导深深鞠躬致谢。
“要尽量多为村民着想”
“讲真话,我朱绮华在工作上能够干出一点成绩,除了领导的培养、组织的信任、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之外,我总结自己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从来不颐指气使,从来不表虚态,总是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别人,能办的事,只要不违反纪律,不违背原则,尽量多为他人着想,多为村民着想,办不到的或一时不能解决的,将心比心地耐心做工作,决不推诿,决不开空头支票哄人。”
2006年计划生育春突,因节育手术问题,罗城乡毛坪村有一对父子对前去做工作的乡领导拳打脚踢,对此,乡派出所以扰乱正常工作秩序、妨碍公务为名,对父子二人依法进行了治安拘留。父子二人关进拘留所的第二天,便不约而同地开始绝食,拘留所的同志多次做工作无效,经报请县公安局领导同意,决定要乡政府派人将其接回进行教育。回到乡政府后,没想到父子二人竟赖在乡政府不回去了,而且声称:“乡政府如果不赔偿50万元,我们继续绝食。”有些知道父子二人底细的人都说,这父子二人都是没心没肺的无赖。特别是父亲,在家里与自己的哥哥吵架,竟赖在哥哥家里不回去,而且屎尿都屙在哥哥家的堂屋里。“再怎么样,也不能让他们饿死在乡政府。”时任罗城乡乡长的朱绮华,除了每天请来医生为他们父子二人检查身体,给他们输液之外,还给他们空出床位,陪他们拉家常、聊天,这一陪,就是整八个晚上,朱绮华的眼圈黑了,人也瘦了,这父子二人最后不好意思地说:“朱乡长,你没有一点官架子,我们服你了,你也别再陪了,我们自己回去。”回到家里后,父子二人一改过去的无赖习气,对人不但和颜悦色,而且还主动上门向被他们动手打过的那位乡干部和自己的哥哥赔礼道歉,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父子二人在过去的这五年时间里,竟然将朱绮华当做自家亲戚来往。对待这父子二人,朱绮华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巧,就是与他们推心置腹,以情感人。”
朱绮华为人、做工作除了一贯坚持推心置腹、以情感人、疏而不堵的工作方法外,他的另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处处为村民群众着想。”
今年元月,县政府和市县烟草部门决定将2000余亩的烟草示范基地这一项目,交由金称市镇人民政府来实施,一是考虑金称市镇的投资环境好,二是考虑金称市镇的金洲、石马、金门三个村土地比较集中连片。
在接受这一任务时,朱绮华的心里当然是非常高心的,但他的头脑同时也是异常冷静的。他想:这三个村的耕地被改造后,虽然基础设施好,而且一马平川,很适合连片建示范基地,但土地板结、肥力不足,土壤不能保水,这是新改造后的耕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减产,就会有损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通过反复考虑,他向县政府领导和市县烟草部门的领导提出了五点请求:一、考虑马上就要按要求整地、翻地,村民现有的农作物还不能收获,而且必须铲除的,由烟草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偿;二、农民自己已翻耕的土地,应按现下的用工价格照付工资;三、在基地划定的范围内,所有要迁走的坟墓应按政策补偿到位,不能拖欠;四、必须在3月20日之前,帮农民将土地翻耕好、整理完,如果耽搁时间,造成农民既不能种烤烟,又不能栽种早稻,每亩必须向农户赔偿土地租赁金200元,若因烤烟生产造成晚稻不能按时栽种的每亩应赔偿损失费400元;五、土地整治后,熟土变成了生土,土壤肥力严重不足,对此,烟草部门应按每亩130元的标准给烟农补偿土质改良费。
这五点请求提出后,县政府和市县烟草部门的领导虽然觉得朱绮华的要求有点“苛刻”,心里对朱绮华的犯难难免有点不愉快,但又觉得没有很多充足的理由来说服他,所以双方便很快达成协议。对于农民这方,朱绮华不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他们接受,而是带着镇里所有的工作人员到村里去,各家各户上门和村民们算经济帐。仅仅一个星期,他们就摸清了底子、核实了面积,村民们也各家各户签了名、按了手印,向县政府和市县烟草部门递交了“请求将烟草示范基地落户到金称市镇”的申请报告。现在,当你往烟草示范基地中的那棵老古椿下一站,那如大平原一样的田地里,到处都是长势喜人的烤烟;随处可见烟农们在烟地里折枝、除草、防治病虫害;再往右前方望去,规模宏大、投资1000万元的现代烟草烘烤站的施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啊,好一片绿色的海洋,好一派繁忙的景象…
朱绮华,参加工作近二十年来,虽荣立市级二等功一次,县级三等功两次、嘉奖十余次,各种荣誉证书五十多本,还曾荣获过全县优秀党员的称号,但他却从不居功自傲,依然脚踏实地地坚守在乡镇第一线。在困难面前,他从不妥协放弃;关键时刻,他总是一马当先;接受任务时,他从不拈轻怕重;不被人理解时,他绝不抱怨;被人误解时,他顾全大局,从不斤斤计较。为买住房,他虽然欠下了不少的债,但他却从不占公家的便宜,从不收受红包,用他自己的话讲:“做人要公正,要无私,要干净,要多做受群众欢迎的事,要多讲群众能够听得懂的话,要经常把群众的利益落实在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做到这些了,你就心中无愧了,你就对得起良心了,你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共产党员了。”
422100 湘邵阳县人民政府房改办 ·夏启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