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成果展示
我的
时间:2011-06-27 15:02:34来源:中国三农资讯网作者:李煜

每天伴着鸟叫起床,闻着花香工作,在充满绿色的田间劳作,在铺满青砖的农宅读书写字……这种半耕半读的清新田园梦想,孙杨欢和她的团队正在提供一种实现的可能性,而且,是公益性。

“听说你们这里有有机绿色蔬菜卖?”一位上海市民的电话打进了青蓝耕读合作社。
  “是的,我们这里的蔬菜是雇佣当地农民种的,保证全部生态种植。您有兴趣的话,建议您周末找个时间来我们社区参观,您可以看到蔬菜是如何种植的,还可以跟当地农民交流。”青蓝耕读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介绍。
  “你们的蔬菜能不能先寄一份过来给我尝尝,去你们那参观,还要跟农民交流,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啊。我就是想买菜。”
  “我们这种模式叫‘社区支援农业’,希望一方面能给你们这些城市消费者提供绿色蔬菜,一方面也能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所以我们提倡社员们多跟农民沟通交流,而不是单纯地卖菜。”
  “不单纯地卖菜”,这句通俗易懂的解释,最能说明青蓝耕读合作社的定位。孙杨欢告诉本刊记者,他们“会对顾客进行筛选”。对于只想买菜的顾客,会建议他们选择超市里大型有机农场盛产的蔬菜。
  青蓝耕读合作社是上海最大的“社区支援农业(CSA)试点”,孙杨欢是创办人之一。

生态种植 帮农民做上田园梦

  “菜都生虫了,要不要打药啊?”孙杨欢雇请的农户知道青蓝耕读社要的是纯绿色蔬菜,可是,虫长得厉害,心里还是没底,跑过去问孙杨欢怎么办。
  “不打药,我们不用化肥。”孙杨欢很坚持,也很淡定。
  “绿色是绿色了,可菜都被虫吃光了,烂了,产量少,还都是虫眼,卖不上钱,怎么跟别人打农药的菜拼啊。”这位农户的困惑几乎代表了当地所有村民的想法。
  这里是上海崇明县向化镇南江村,距离长江隧桥不到10公里,距离市中心不足一小时车程,但2008年10月孙杨欢和朋友们来崇明岛考察时,当地农民的收入“尚不及市区平均线的一半”。
  孙杨欢和她的创业伙伴的创业念头就是由此萌生的。良田百亩,屋舍俨然,鸡犬相闻,怡然自乐,田园风光如此旖旎,但这只是城市人一厢情愿想象出来的“桃花源”。如何帮助生活在田园中的人减轻生存压力,也享受到田园牧歌的愉悦,才是更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我们想帮助农民增收才选择来这里的”,孙杨欢告诉本刊记者,如果说有一点的个人出发点,那就是自身的田园情怀——“我喜欢田园,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
  孙杨欢从小就向往田园生活,特别喜欢有花草树木的地方。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留学时,孙杨欢每两周随她的英国房东去郊区的有机农场做一天义工,那时她第一次接触到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模式,即“社区支持农业”。
  CSA是一种联系消费者与农民的经济合作关系——消费者为了寻找放心的安全食物,与那些生产有机食品并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达成供需协议,并直接由农场送货上门。但它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让城里人与农民直接见面,从而建立起相互支持、平等友好的关系。不仅如此,CSA还推行包括身、心、灵在内的整合的健康观念。这种模式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目前在欧洲、美洲、澳洲及亚洲都有了一定发展,仅北美就有上千个CSA农场,为超过1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
  回国后,看着报纸网络上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孙杨欢觉得CSA在国内会有市场。来到了南江村后,这个念头更加坚定。做了5年外贸生意,攒了些积蓄后,孙杨欢和一位青年设计师朋友黄开权一起开始了特殊的创业之旅。
  “保证全部进行生态种植,不使用转基因种子,全程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除草剂、催熟剂等,不进行反季节栽培。我们相信‘Natural, Better’”这行字醒目地写在青蓝耕读合作社招募CSA社员的公告上。另外,孙杨欢给所雇的农民按日付工资,这样,他们就不用承担生态种植的产量和销量的压力。
  生态种植是立业根本,所以即使当农户反馈蔬菜都被虫糟蹋得不成样子时,孙杨欢宁愿花钱雇人捉虫,也拒绝喷洒农药。
  “种地能有多少收入呢?种地不用农药化肥能有多少收成呢?”这是农民不想种地的原因。孙杨欢在博客上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事实让我震惊,这个回答也让我心酸。”,但她马上笔锋一转,“我希望,我们的这个小小实验能够对此有所改变……我想,哪怕我只是一个人、我只有一元钱,我也可以尽一份力。”

“自卖自夸的王婆”拉来了城里人 

 所幸,孙杨欢不是一个人。2009年初,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石嫣就创办了中国第一个CSA农场——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孙杨欢和她的团队在创业初期,曾驱车北上,与石嫣和她的团队在“一个破旧的农房里……分享了很多经验”。还有一些是有志于促进发展有机生活理念的NGO组织,比如广西柳州的爱农会和广州的沃土工坊。目前,国内CSA模式的农场已经有不下20家。
  社员的不断壮大也让孙杨欢越来越有信心。目前,青蓝耕读社已经发展到了一百多个社员,社费的收入已经可以支撑投资的20%。
  有一次蔬菜派送结束后,孙杨欢收到了一条很有意思的短信:“这次终于吃到跟小时候一样有番茄味的番茄啦!真好!”于是,她特意跑去菜场买了两只番茄,回家用自己生产的番茄和菜场买来的番茄分别做了两份番茄炒蛋,果真,自己生产的番茄有微微的酸味和特有的回味,而另外一份番茄却被鸡蛋和调料盖过了味道。从那以后,孙杨欢迷上了收集“蔬菜食用报告”,社员没时间反馈,她就主动找上门去“求夸”,被朋友戏称为自夸的“王婆”。孙杨欢说,“就算真的变成了王婆,也值”。
  “我们的社员都是对CSA有共同认识和理念的,不单和我们的关系稳定,跟农民也有交流和沟通,关系的黏度很大。”孙杨欢告诉本刊记者。
  这是CSA组织的共性。国内几乎所有的CSA都会努力让食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直面交流、相识,最好是相熟。
  小毛驴农场和青蓝耕读合作社都会有自己的开放日。公众、社员都可以到农场上来,跟田间地头的农民聊天,甚至亲自参与耕种、体验收获的欣喜。
  2010年3月27日,青蓝耕读首次举办公众接待日时,“土地还没有赶上翻地和播种,民房改建等很多工作也还在进行中”,但前来参加活动的40多位市民都对社区支援农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和孙杨欢团队“一起畅谈了‘青蓝’的规划,一起参观了两块样板地,一起在田间收割新鲜的草头……给‘青蓝’提出了很多建议和鼓励”。这让孙杨欢和她的团队“很受鼓舞”。
  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孙杨欢能用一句“创业就是这样”来安慰自己,但“靠天吃饭”的影响,有时还是会让这个18岁就独闯英国的80后姑娘感到“心情复杂”。
  因为坚持用传统方式耕作,更要看天的脸色。几场暴雨就能破坏一个翻耕或春播计划。遇到这种天公不作美的情况,孙杨欢就会每天看天气预报,每天到地里,踩踩摸摸土地,看几时能尽快启动计划。
  这时候,也更离不开社员的耐心和宽容,而这都要基于信任。

耕中有读 把文化创意带进乡村

其实,南江村自从来了以孙杨欢为领队的年轻人后,处处发生新奇的事情。种田不打农药是一件,把一栋栋废弃的老房子染成五颜六色的“怪模样”是一件。
  “侬在做啥?”,“哪能刷成这种颜色?从没见过”,“介难看哦?”……
  孙杨欢当时带着油漆工刷房子的时候,很多村民都探头来问。
  这是孙杨欢团队创办青蓝耕读社的另一半理想——实现耕中有“读”。他们希望能将有机种植和创意产业结合起来,把南江村变成一个乡村创意产业集聚区。改造旧农宅,制造乡村创意的新鲜体验和冲击,吸引更多的城市艺术力量聚集于此,是第一步。这种改造成功的房子有个典雅的名字——耕读堂。一楼可以成为工作室,二楼可以住宿,设计独具特色,推窗可见良田,300多平方米的房子俨然田园别墅。
  修葺一新后,周边村民慢慢适应,倒也接纳了这种独树一帜的房屋改造实验。今年4月份,青蓝耕读社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农村踏青”的摄影展,不仅吸引了城市的艺术家、对文艺感兴趣的市民,还吸引了村民的目光。
  打造乡村绿色创意产业是青蓝耕读社不同于国内其他CSA组织的地方。他们有个“未来乡村实验”计划。以绿色和创意为核心诉求,让市民和农民直接互动进行生态农业的生产销售,找寻创意人物和机构,租住和改造农民旧宅,进行创意生产。希望不大拆大建,不走工业化污染化的老路,在低碳基础上实现农民收入增加。
  现在,孙杨欢一周有三四天时间在崇明,白天忙各种杂事,大到跑政府跟官员打交道,小到做办公室文案工作,而一到晚上,则进入了乡村状态:完全没有娱乐活动,待在耕读堂,读读书,然后就睡觉了。



声 明:本站原创文章,版权为作者和中国乡村发现网共同所有,只要注明出处为“中国乡村发现网”,便可自由转载。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