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再一次沸腾了,一个惊人的喜讯在各家各户飞快传递:胡锦涛总书记给咱们回信啦——
买买提·沙吾尔同志和达西村的青年朋友们:
你们好!时隔三年,很高兴再次收到你们的来信。从信中得知,这些年来,在你们和全村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达西村经济持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衷心祝贺你们取得的新成绩!你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青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相信,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你们和各族群众的不懈奋斗中,达西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新疆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胡锦涛
2008年6月9日
手捧胡总书记的第二次回信,沙吾尔·芒力克热泪盈眶、感慨万千。30多年来,他目睹并经历了达西村在党的富民政策阳光照耀下发生的巨大变迁……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时,一辆满载农家肥的毛驴车正在尘土飞扬的羊肠小道上艰难前进,赶车人叫沙吾尔·芒力克,生产大队大队长。
这一年,沙吾尔·芒力克30岁。
达西,维吾尔语“盐碱地”。盐碱地上坐落的就是“晴天一身土、雨季满脚泥、臭水两大坑、盐碱白花花”的达西村。沙吾尔·芒力克尽管身体壮得跟牛一样,和几兄弟没黑没夜地挣工分,一年下来,依旧是这么个光景:庄稼歉收日子怕,没有一顿饱肚子,巴郎子露着光屁股,苦日子啥时到尽头?
成功从来都青睐有准备的人。
迎着改革开放的曙光,沙吾尔·芒力克带领一家9口人“出征”了: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他在自己家50亩土地上大胆进行试验——调整种植结构。当年,他家种植的优质小麦和棉花新品种就获得丰收。金秋时节,当27000元哗哗响的人民币堆在沙吾尔·芒力克家破旧的饭桌上时,全家人还以为是在做梦。
梦想成真的沙吾尔·芒力克乘胜前进,咬牙买了一台拖拉机,承包了村里的14亩荒地发展苗圃,当年仅育苗收入就达1万元。沙吾尔·芒力克没有止步,开始家庭养殖,滚动发展生产,从此走上了金光灿灿的致富大道,成为远近闻名的“风云人物”……
1980年,沙吾尔·芒力克被推上达西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一家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本事,看我的吧……”精明的沙吾尔·芒力克把自家的致富模式用到了达西村的发展上。
春天,他和村民一起拉土平地,改造低产田;夏天,他和大家一块喷药、除草、战田管;秋天,他率领村民们摘新棉、跑销路、搞养殖;冬天,他带领村民一起学文化、学知识、学技术……达西村开始向贫困告别。
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支部委员会,沙吾尔·芒力克的提议被鼓掌通过——村里先富裕起来的18名党员承包帮扶32个贫困户,5年内脱贫,完成任务的奖励5000元,完不成的罚款2500元。沙吾尔·芒力克承包3户。
又是一年芳草绿。
卡德尔·艾依提老人深情地说:“过去,我们一家7口人住着40多平方米的土块房,穷到一件衣服晚上洗早上穿的地步。沙吾尔书记帮我解决了4万块砖,又给了4000元。帮我免费耕地,无偿提供种子、地膜等生产资料,现在我一家的收入达到5万块了……”
当阿不拉·牙合甫愁容满面时,汉族村干部刘松林来了,一来就是十几年。先给阿不拉·牙合甫无息借款5000元,然后每年帮助他无偿耕地、播种、田间管理。逢年过节,刘松林还送去衣物、食品。阿不拉·牙合甫一家很快跳出穷困的“泥潭”,人均收入由350元跃到5000元,还盖起了砖房,购置了家电,养起了牛羊,定植了果园。他逢人就竖起大拇指:“松林,我的亲兄弟!”
当村中间硕大的臭水坑被填平,美丽的环境开始光顾大漠深处的达西村。这时达西村发生了一件事。大清早,一位村民家的两只羊被人偷走,虽然这样的事在达西村很少发生,但沙吾尔·芒力克还是大发雷霆。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思考,沙吾尔·芒力克召集村干部和村民开了整整一天半会。
会议作出这样的决议:迅速开展党员户带群众户、多星户带少星户、专业户带普通户活动……几年功夫,达西村就建成“十星级文明户”268户,科技示范户280户,184名农民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证书。集培训、娱乐、办公于一体的二层综合办公楼竣工了,9名兼职人员抓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演讲比赛、文艺演出、运动会办得有声有色。生活逐渐富裕的达西村人,精神开始“富裕”了。
科技是达西村人的“金钥匙”,赠给他们“金钥匙”的是一位年轻人——沙吾尔·芒力克的儿子买买提·沙吾尔。
1989年高中毕业后,买买提·沙吾尔回村帮助父母种口粮地。傍晚,扛着砍土曼回家的买买提·沙吾尔,总是望着在破旧的村子上空升起的炊烟若有所思。贫穷不能总这么欺负人!他购买了许多书籍,参加了农业广播电视大学的学习,还悄悄搞起了科学实验。当他的棉花连续几年皮棉单产达到130公斤以上时,村民们发现,村里藏着个“大财神”。他开垦、承包的600亩土地,产量远远超过周围群众,年均收入达40余万元……达西村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将他推上村团总支书记位置。他也不含糊,推广技术到全村农户,科技培训一户不拉,见面抱怨穷的现象少了,村头晒太阳的汉子没了,谈技术、谈挣钱、谈致富经验蔚然成风。一些年轻人创业初期没有启动资金,他用自己的资产做抵押,为大家争取低息贷款。在他的带领下,95%以上的青年学会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
时光在大漠边缘飞逝。笔直的柏油路,穿梭的小汽车,茂密的防护林,整齐划一的住宅群,也为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交界处的达西村树起了崭新的形象。
2004年底,达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首次突破1960万元大关,“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历史被永远锁进大戈壁。
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达西村人决定做一件前所未闻的大事。2005年4月13日,村支委会决定,由曾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的村委会副主任、团总支书记买买提·沙吾尔向胡总书记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思想情况,并把全村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告诉总书记。没想到,21天后,真的盼来了总书记的回信。
这一天是5月4日,达西村沸腾了。当晚,买买提·沙吾尔在日记中写道:作为一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我是多么幸福和幸运啊,我们达西村人要万分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荣誉。
沙吾尔·芒力克在支部大会上激动地说:总书记的回信带来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交一份合格答卷!
经过一年艰苦奋战,达西村的棉花单产由上年的148公斤增加到162公斤,仅棉花的年人均纯收入就增加到3028元……这一年,大漠深处的达西村荣获2005年国家级小康村称号,并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一份合格的答卷献给了总书记。
2006年,达西村人均收入达到8094元,全村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100%,两成以上村民有了小汽车,成为新疆的首富村。沙吾尔·芒力克说:“这是总书记回信带来的强大威力。”
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串有力的注解——
53岁的共产党员肉孜·芒里克是土生土长的达西村人,他经历了“盐碱滩、臭水坑”的变迁。他是率先富起来的村民,他告诉村民,只有玩命干才对得住胡总书记。他的棉田、果园、风情园经营得红红火火,拖拉机和汽车马达欢快地轰鸣,一年下来,稳稳挣它个几十万。
毕业于喀什师范学院的包尔汉·阿西木,在学院就是中共预备党员。2005年回到家乡后,从村里拨给的15亩耕地干起,起早贪黑,硬是在茫茫荒滩上开出200多亩耕地、定植40亩果园。38岁的他农机成排、肥羊成群,开着小车奔小康……
总书记的回信如同战鼓催征,达西村人三年干了20年的事——从一户都没有的抗震安居房,到20栋别墅、306户村民喜迁新居;从普通路面,到直通田间地头的43公里柏油路;从七沟八拐的跑水渠系,到大小渠道全部防渗的44公里的灌溉网;从绿色覆盖面积少,到6700亩林网化;从人均纯收入不足7000元,到人均纯收入突破9014元。
正因为达西村的飞速发展,胡总书记第二次给他们复信!
2009年底,村党支部号召:向人均纯收入13000元大关冲刺!
2010年底,达西村人均纯收入达14668.9元,比上年增加了20.4%。村党支部实现了庄严的承诺,老书记沙吾尔·芒力克舒心地笑了。
声 明:本站原创文章,版权为作者和中国乡村发现网共同所有,只要注明出处为“中国乡村发现网”,便可自由转载。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