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来,我市几代农机人奋发图强,艰苦努力,农业机械化事业在曲折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大,在港城大地上越走越宽。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蓝图,今天已展露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劳作历史正在大踏步成为过去。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除了极少部分农场拥有少量农机具之外,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个体几乎是一片空白。1959年,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站在全局高度,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影响长远的科学论断,为农机化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时期,连续6个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让农业机械化推广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十一五”到现在,全市农机装备结构和空白领域不断得到改善填补,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升,并逐步向低耗、高效、高性能、大中型方向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跃升至32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9.8万台,配套犁、耙、旋耕机、播种机、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等机具14万部,联合收割机13400余台。
2004年6月,国家颁布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市农机部门抢抓阶段性的发展机遇,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多功能轮式拖拉机、水稻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旋耕机、动力植保机械等农田作业机械,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本实现三麦、粮、棉、油加工机械化。去年稻麦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了83%、43%和98%,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7倍、11倍和79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全市水稻种植机械化推广发展迅猛,目前插秧机拥有量达3720台,机插率达到28.2%,建成了水稻机插秧万亩连片示范点1个,5000亩以上连片示范点4个,建成机插率80%以上示范乡镇6个,全面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已为时不远。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