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在东北地区,通过推广机械深松作业,加深土壤耕层,减少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建立了宏大的“土壤水库”,提高了抗旱排涝能力,增产效果明显,每亩增产150~200斤。水稻产区积极推进水稻机械插秧,亩均降低成本30元、增产50斤以上,且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好。育秧秧田利用率比常规育秧提高8~10倍。干旱地区使用机械进行保护性耕作,实施秸秆还田利用,平均减少耕地表土流失量40%~80%,增加土壤蓄水量17%,减少农田扬尘量50%以上,提高了地力,改善了大气环境,节本增效明显,亩均降低生产成本15~30元,粮食增产5%以上。
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据专家介绍,小型耕整机耕地的效率是牛耕的5倍;人工插秧每天插半亩,机插每天10亩;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进行耕整地、精量播种、收获作业的效率,是人工的40倍以上;一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可替代200多人工作量,甘蔗联合收获机可替代1000多人。在时间紧、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抢收抢种、抗灾减灾,农业机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缓解日益突出的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矛盾,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根据农业部的判断,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步入中级阶段。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跨过40%的门槛,这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中一次历史性跨越。中级阶段是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跨入40%并提高到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40%降低到20%的发展阶段。
据农业部预测,今后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将注重产品质量,更会把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作为重要发展目标;不仅仅注重农机产品的一般技术指标,同时也将更注重农机产品的安全性、适用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农业机械化质量的主要内容。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