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与国家一系列强农政策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两倍多,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农业县。而在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农机补贴投入,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0亿元,又比上年翻了一番,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农牧业县(场)。同时,县均投入也将相应增加。补贴机具种类由7大类24种增加到9大类33种。
宗锦耀说,农业机械化最大的好处是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机械作业成本低于人工成本,有利于促进农业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农民的迫切愿望。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1%:农机化进入中级发展新阶段
据宗锦耀介绍,根据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标准,农业部将农业机械化发展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主要用两个评判指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中级阶段是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跨入40%并提高到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40%降低到20%的发展阶段。
中国用了半个多世纪时间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的使命,目前进入了快速成长期。据统计测算,到2007年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1%,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左右,标志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跨入中级阶段。这意味着农业发展方式由原来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的重大转变。
一个现实情况是,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只相当于韩国上世纪70年代水平。虽然全国机耕水平接近60%,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机收水平接近50%,但大宗农产品生产总体机械化水平较低,多数劳动强度较大的主要生产环节农机化发展滞后,水稻机插秧水平只有11%,玉米机收水平仅有8%,花生、马铃薯机收发展刚刚起步,油菜、甘蔗、园艺作物等优势农产品机械化基本空白。
农机行业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农机化技术基础基本具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断扩大实施,农机工业与农业机械化良性互动,各方面对发展农机化都有较高的积极性。只要辅以综合的政策、财政支持,就能有效推动农机化加快发展。这些政策包括加大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扶持、支持公益性农机化技术推广、支持农机化基础性和公益性科研、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加强农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