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各抒己见
我国产后农业企业发展的意义困境和对策思考
时间:2009-10-30 11:37:2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阿卡
农业企业有多种类型,从服务角度可以把农业企业分为产前企业、产中企业和产后企业三种类型。围绕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运输和销售的产后农业企业,是市场经济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枢纽,对农业产前、产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我国有2.3亿多农户,且农户经营规模狭小,存在着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小农户直接面对大市场,农户面临着极大的市场风险。再加上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影响了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通过产后农业企业连接市场和农户,能有效规避农户家庭分散经营的风险性,对于我国化解“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我国产后农业企业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境,研究和推动产后农业企业的发展显得十分紧迫。
  
  一、发展产后农业企业的意义
  
  (一)农民实现经济利益的依托
  
  
市场经济下,农户的种养生产环节只是整个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农户在产中阶段的投入能否实现相应的价值,依赖其所收获的农产品的市场交易状况。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资源分散、农户家庭经营规模狭小,农户很难有效地把握市场的需求。而且,由于农产品收获的季节性特征,大量农产品在短时间内蜂拥市场,形成市场积压、常常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相关调查发现,由于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加工等技术的落后,我国农产品产后的腐烂、浪费十分惊人。我国粮食从收获到消费整个过程的损失率竟高达18.2%;水果采后损失率为20%~25%;蔬菜采后损失高达30%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仅为1.7%~5%。不难想象,这些损失的绝大部分将由农户来承担。因此,为了保证农民经济利益的实现,必须破解我国小农经济下农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问题。发展产后农业企业,形成“农户 企业 市场”的格局,引导小农户走向大市场。既克服了我国农户生产的“弱视”性问题,也解决了农产品产后的贮存、保鲜、加工和销售等问题,避免了由于农产品季节性收获而容易导致的腐烂、浪费等问题。在减少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浪费的同时,更使农户经济利益得到可靠的保障。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比值,每增加0.1%,将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
  
  (二)国民食品安全和营养的保证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工食品在人们消费食品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据统计,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目前,我国人民对水果、蔬菜、肉类、奶类、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呈现出常年化的特征。因此,极其需要对农产品进行贮藏、保鲜、加工和运输等的产后农业企业的发展。另外,因为农业生产规模的狭小,政府和社会很难对农户的种养生产活动实施有效的管理,农业生产过程缺乏标准化。农业产中阶段的污染,如化肥、农药和违规生长激素等,给国民食品安全已经带来很大的忧患。如果产后农业企业充分发展,这些企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会严格筛选原料,促进农业产前、产中的健康发展。一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业企业,为了所获得的原料在数量、质量上均能满足市场要求,还会通过建立基地、与农户签订合同等方式,对农业产中阶段实施严格的监控。而农户为了实现种养生产活动的价值、获得经济回报,也将自觉按照企业或市场的标准开展农业生产。实践证明,象我国这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由企业引导农户走向市场、迫使农户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能够有效地弥补政府功能的局限性。国民在获得放心、优质的农产品享受的同时,农户和企业也实现了各自的经济追求,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繁荣。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普遍难题。尽管导致这一难题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农产品“卖难”、农业生产利润低,导致农户对生产经营缺乏积极性,是形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使具有自主经营权的农户能够从农业经营中获得较高的效益,才是化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根本对策。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龙头企业 农户”的经营模式,由于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使得农业科技成果成为农户自发的追求。而且,由于获得优质的加工原料,对产后农业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因此,产后农业企业往往会对影响农产品品质的产前、产中环节,提出严格规范的要求,或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例如,在美国,生猪基本上都是由肉类加工厂与农场主通过合同方式生产并直接供应肉类加工厂。肉类加工厂的合同包括农场主必须使用的生猪品种、饲料配方、饲料添加剂以及饲养方法。而且,这种合同式的生产方式已在美国各种农副产品的生产中广泛使用。一些产后农业企业更是积极参与了产前、产中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的活动。在发达国家,企业已是农业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投资者。而我国由于农业企业发展的滞后,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目前基本上由政府独自承担。既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加剧了政府的负担。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农业形成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发展农业产后企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实际上,到2006年底,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就业的人员已达到3000多万。而且,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发达国家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人员是农业生产人员的5倍以上,而我们只占20%。如果再考虑农产品运输、销售等领域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则不难发现,未来产后农业领域将成为接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个别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产后领域已经实现了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功能。例如,山东省苍山和金乡两县是我国大蒜生产、加工和出口的基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县已经形成了包括大蒜种植、运输、冷藏、加工、内销和出口在内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在金乡,大蒜冷藏和加工业发展迅速,截至2003年底,共有700多座恒温库,储存能力达45万吨;300多家大蒜加工企业,年加工大蒜25万吨以上。从事大蒜的储藏、加工和运销工作的人占全县60%。在苍山,仅销售人员就有10万余人。而且,大蒜产业也使两地餐饮、金融、住宿等服务业发展起来。甚至还吸引了许多邻县的农民,形成颇具规模的季节性劳动力市场。我国农业人口基数大,不能单纯依靠大、中城市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产后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大量农民实现就地转移。实践证明,这种转移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且与向大、中城市的异地转移相比,一般不会引发农村老年人养老、留守儿童和夫妻分离等社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当前我国产后农业企业的主要困境
  
  (一)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差
  
  
我国产后农业企业的设备和工艺技术较为落后。当前,我国大部分这类企业的80%技术装备水平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20世纪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规模较小的产后农业企业,甚至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分级、洁净或包装等。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设备和技术的落后就意味着只能进行一种转化层次较低的粗加工,企业从中获得的利润十分有限。据专家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为2.20元,中国只有0.38元。企业的利润率低,企业的资金积累就十分缓慢,也就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一般来说,企业要保持在同行业中的先进水平,至少要把不低于年销售收入5%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但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型农业企业研发费用只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0.35%,用于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费用,只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0.6%。影响产后农业企业技术水平的另一个因素,可能与这类企业的原料成本较高有关。产后农业企业产品的原料成本较高,如饲料产品的原料成本在70%,食品企业的原料成本在50%以上,企业的大量资金往往被迫用来购买原料。此外,我国绝大多数产后农业企业实行家族式经营、尚没有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并且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绝大多数产后农业企业难以树立长期发展的目标,缺乏资金和动力进行技术升级。企业的发展也因此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二)低转化率、优质原料短缺
  
  
农产品被加工、转化以后再销售,是发达国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形式。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越高,或者以先进设备、工艺进行精深加工,则越能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已经达到了85%以上,而我国总体上还不到40%,并且只能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层次较低的粗加工。造成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除了因为一些地区产后农业企业发展不足以外,也与农产品收获的季节性紧密相关。自然生产条件下,绝大多数农产品呈现出季节性收获的特征。在收获季节,市场提供的原料超过企业加工转化的需求;但收获季节过后,多数企业则没有原料可供加工。在加工转化率低的同时,我国还存在着优质原料短缺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积极从事高品质农业生产,企业和政府也能及时提供所需的良种和种养方法。因而,发达国家产后农业企业的产品有充分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我国的水果产量世界第一位,.但在国内水果市场销售疲软、部分水果积压严重甚至出现大量腐烂的情况下,大批国外优质水果及加工果汁却占领了我国市场,并影响到我国水果及制品的出口。我国也是马铃薯种植世界第一大国。但我国马铃薯的育种工作多以鲜食、淀粉加工及抗病为主,忽视加工品种的选育,甚至目前比较畅销的加工型品种大多从国外引进。但这些引进品种的病害传播和退化速度快,在不同气候条件和土壤种植的品质差别很大,且不易贮存。加工型马铃薯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不大、产出率严重偏低,这是国内部分马铃薯加工企业开工不足的主要原因。
  
  (三)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大
  
  
当前我国产后农业企业的数量多、规模小,多数企业是从家庭手工作坊转变而来的。同类企业往往重复建设,其设备、加工工艺,不仅原始落后而且基本相同。产品缺乏特色性,在原料和产品两方面均形成直接的竞争。对产后农业企业来说,以下几个方面都容易导致经营风险。首先,从农业生产到加工、销售过程,动植物病役传染、周边环境污染、化肥和农药等投入品污染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等。其次,企业所用的原料和加工后的产品,在贮存、运输、加工和销售过程中,也容易因为温度、湿度等的反常变化而腐败、变质。再次,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等因素。国外大型产后农业企业为保证自己所使用原料的品质,常常建立专门的原料基地,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标准化控制。但我国产后农业企业规模小、利润低,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对原料生产环节直接控制。由于原料来源于规模极小、分散生产的农户,原料的生产标准无法统一、品质难以保证。这影响了我国相关企业的产品质量,增加了其经营风险。近年来,我国一些产后农业企业的出口产品遭遇退货、焚烧处理等案例屡见不鲜,给部分企业造成极大损失。
  
  (四)品牌意识差、发展环境欠缺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型产后农业企业不注意打造自己的品牌。多数企业往往围绕地区特色农产品进行加工、销售。有时,在同一个乡镇可能出现数家企业经营相同的特色农产品。却很少有企业进行商标注册或联合开发品牌。这些企业在增强原料的同时,却都不关注原料的生产环节。因此,当因品种衰退或农作物生长环境改变而导致原料品质下降或供给不足时,这些企业也纷纷走向衰退。产后农业企业的发展环境,包括国际国内的市场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政策等。我国产后农业企业大多分布于县级以下小城镇地区或特色农业生产的乡村地区。这种布局虽有利于企业获取原料、雇佣廉价劳动力,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管理能力有限,容易形成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笔者在大别山区调研发现,一些企业花费大量精力打造一个品牌,但是邻县企业却免费地使用这种品牌。而地方政府往往也视而不见。因为地理区域邻近和原料相似,消费者并不能识别真正的品牌。出于地区经济利益考虑,地方政府在原料、产品等方面也会优先支持本地企业,对本乡镇以外企业的介入持消极排斥态度。这对产后农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十分不利。当然,农业企业难以树立自己的品牌,除了企业自身因素以外,也与原料生产过程,即农业种养环节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大众难以辨别,甚至社会也缺乏相关的检验检测设备有关。因此,目前我国产后农业企业的发展环境不佳。
  
  三、促进我国产后农业企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重视产后农业科技研究
  
  
科技是推动产后农业企业进步的根本动力。产后农业企业的科技需求涉及到现代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长期以来,我国公共科研机构忽视产后农业的科技需求。直至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力量的90%依然集中在产中阶段,其中55%又集中在种植业领域,而美国农业科研力量的70%集中在产后阶段。这种科研布局,使得产后农业企业承担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本,企业的投资成本和风险增大。在发达国家,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产后科技领域。但我国国情不同,产后农业企业目前尚难以承担此项重任。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针对产后农业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开展研究。但一方面发展规模跟不上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因为各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横向联系,而且与农业企业之间沟通不足等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产后农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公共科研资源在参与产后领域科技研究、人才培养时,与企业之间的衔接十分重要。仅在公共科研机构中开展研究,既难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增加财政负担,也导致了大量科技成果远离现实需要、难以转化的弊端。因此,在公共科研机构加强研究的同时,也要积极培养大中型产后农业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在为企业培养研发人才的同时,也推动一部分应用技术开发领域的科技人员转制为企业的专职人员。在推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要同时调动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人员三方面的积极性,以技术入股等手段实现利益分享。
  
  (二)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统筹发展
  
  
发达国家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价值量比为2:1:7。因此,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化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产后农业领域。但是,产前、产中的农业投入和种养生产过程,是产后农业发展的前提。对我国来说,促进产后农业企业的发展,必须保障其原料的安全、无污染性,并根产后企业的需要,开发适合加工的动植物优良品种。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小型化,以及产后农业企业的不成熟,决定政府不但要直接支持产后企业本身,还要从产前、产中着手,为产后企业提供保障。例如,加强对化肥、农药等投入物的监控,淘汰那些滞留时间长、高污染、自然界难分解的农业生产投入物。显然,为此需要研制新的替代品。而且,为避免原料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政府也要积极推动农业种养环节的标准化技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借助产后农业企业的引导,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产后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食品以及其他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要开发市场和加工企业需要的优良农业品种。例如,优质高效品种的培育、推广,就是提高我国马铃薯、水果等产后农业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地位的保证。而研制不易腐烂、易贮存的农产品,或发展设施农业等反季节生产方式,能有效缓解产后领域在收获季节之后的原料短缺难题。不过,也要克服目前农产品品质研究与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农产品加工装备研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相互脱节的问题,真正建立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支持体系。
  
  (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产后农业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首先,要突破地方主义,推进统一的农村市场建设。由于各地区产后农业企业重复建设严重,一个地区的产后农业企业在向其他地区拓展时,往往容易遭到一些非公平竞争因素的抵制。这些抵制力量,可能来自同类型企业,也可能来自地方政府。这对中小型产后农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十分不利。其次,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由于形、色、味与内在品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大众往往难以识别一些类似的农产品。加工后农产品的内在营养差别或其等级,更是不易辨别。因此,一方面要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推进和规范农产品的原产地标识,形成从田地到餐桌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支持产后农业企业的品牌化发展,帮助企业提高加工制品的包装技术。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研制、配备针对农产品品质的检验检测设备,并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再次,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地区的公路、通讯等硬件设施建设。多数农产品在收获后要即时交易,以利于企业贮存、保鲜或加工。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使农户与企业之间建立便捷的信息联系,既能保障农户的利益,也有利于企业生产原料的供给。第四,通过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为企业提供发展资金。产后农业企业在购买原料、技术升级等方面,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策,避免企业因经营风险较大而陷于资金短缺的发展困境。
  
  (四)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
  
  
产后农业企业只有突破地区分割、重复建设、规模小的困境,不断发展壮大,实现跨区域、甚至向国际市场拓展,才能发挥农业产业化枢纽的功能,带动小农户实现经济效益。发达国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农业生产的进步,与这些国家拥有大规模的产后农业跨国公司紧密相关。因此,促进我国中小型产后农业企业发展壮大,发挥其对农业生产的引领和支持功能,十分重要。产后农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重视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只有形成初级加工、深加工一体化发展,延长产后农产品加工、销售的链条,提高产品利润率,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其次,鼓励一些规模较大的产后农业企业投资农业产前、产中领域,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例如,从事水果加工、销售的企业,如果能够根据自己对原料的特殊需求,开发优良果树种苗、研究种植方法,则既能带动果农致富,也能扩大收益面、保障优质原料的供给。但是,由于涉及农业产前、产中的技术大多难以保密,企业在投资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将不会有投资的热情。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的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对一些无法实施产权保护的农业科技,政府应立足企业需求,作为公益研究或联合攻关。再次,发展订单农业,在企业的技术指导下,农户与企业共同投资农业产前、产中领域。目前,一些产后龙头企业已经在以这种模式壮大自己。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积极推动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这种联姻。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企业和农户的各自利益。第四,推动一些相近领域的农业企业联合发展。由那些原先各自从事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企业组成集团,共同开发某一农业领域,将更有效地保障企业的利益。
  
  (五)推动更多资金和人才投向产后领域
  
  
尽管象食品加工等领域,由于其巨大利润,已经吸引了较多社会资源的投入。但总体来说,我国产后农业领域的发展,仍急需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尤其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大量地方特色农产品急待开发。但这些地区目前的投资仍然十分有限,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内部。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财政、税收等部门就曾制定过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农业企业的发展,但从2004年48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农业上市公司来看,其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各项指标均比较低下。因此,要真正形成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动力机制,推动工商业领域的资金和人才大量转向产后农业领域。同时,也要加强对目前已经进入该领域的企业人才的培训。可以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家,加强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尤其要重视对一些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的培养。这些人原先大多是农村种养大户、致富能人,进取精神强,但经营管理能力欠缺。
  总之,产后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枢纽。强调“三农”问题,但不能仅仅局限于“三农”本身。拥有两亿多小农户的我国农业,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离不开产后农业企业的拉动。当前我国产后农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决定政府不但要为产后农业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还要加强技术供给,协调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一体化发展。只有产后农业企业首先发展壮大,才能反过来形成对产前、产中农业的支持机制。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