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各抒己见
国内饲料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时间:2009-10-30 11:37:24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阿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饲料工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饲料工业尚处于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着条块分割、行业壁垒、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难以适应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养殖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从调查情况看,饲料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饲料工业技术进步缓慢
  
长期以来,我国饲料工业技术进步缓慢 ,1995年我国饲料工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40%。1996年科技人员占从业人数的1%左右。第一,饲料工业技术设备落后,企业技术改造困难。从总体上看,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饲料工业设备陈旧、技术老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饲料工业经济效益低、能耗和物耗过高的主要原因,严重阻碍了饲料工业的技术进步,而饲料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很低。1994年实行贷款政策以来,由于贷款向饲料工业倾斜不够,贷款额度与饲料工业所需技术改造资金的差额较大,贷款利息也较高,一般在7.8%~12%左右,这对微利(1%~3%)的饲料工业来说难以承受。因此,贷款不仅难以满足企业技术改造需要,而且“还贷”也成了企业沉重包袱。第二,饲料工业科技投入低。长期以来,国家对饲料工业科技投入少,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占饲料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及1%,80年代以来的投资额仅占饲料工业总产值的2‰左右。饲料工业领域内的许多重大基础性科学研究项目无法开展,科技储备十分薄弱,影响了未来饲料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潜力。这不仅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而且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第三,饲料工业科研与生产相脱节。国家从“六五”开始,就在饲料工业领域设立了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攻关项目,但由于缺乏饲料工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科研与生产相脱节。我国饲料工业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近500项,其中许多都具有国际水平,但转化率很低,不到10%。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我国饲料工业科技发展的“瓶颈”。主要问题是成果成熟度不够,缺乏中试能力和转化机制等。第四,低水平重复引进技术。一是由于国家缺乏宏观计划指导和协调机制,加之部门和地区分割,致使低水平的重复引进技术。二是注重引进硬件设备,忽视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及技术改造乃至创新。
  二、饲料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
  
饲料工业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配合饲料的转化效率及畜禽生产性能达到的水平,而饲料添加剂是配合饲料的技术核心,各类饲料添加剂的生产规模、种类多少、质量高低、技术含量的高低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饲料工业的技术水平。1996年我国人均占有饲料仅47公斤,而美国人均450公斤,英国约300公斤。按畜禽饲养量计算,我国饲料产量与需求量的差距更大。如果将我国的畜、禽存栏数,根据它们消耗精饲料的多少折算成猪单位(折算系数:猪1,牛(包括马、骡等)3,奶牛5,禽0.03,羊0.3),1995年全国每个猪单位只占有40公斤配合饲料,仅为每个猪单位饲料总需要量的10%。可见,我国养殖业大多数饲喂的不是配合饲料。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发展配合饲料,节约饲料用粮,是必由之路。从添加剂技术水平看,我国批准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仅为美国的38%,日本的90%;1994年我国生产的14万吨添加剂中,60%为矿物盐和氯化胆碱,而1990年美国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已达650万吨,欧共体580万吨。从添加剂技术水平看,我国虽对各大类添加剂产品均有涉足,但主要是氢钙等矿物质,而技术含量高的氨基酸、维生素、抗菌素等的研制和生产能力还很低。
  三、饲料企业的规模小而分散,难以实现规模经济
  
据统计,我国现有时产1吨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的年生产能力不足1万吨 ,其中时产5吨以上的饲料企业只有1503家,占总数的12%,时产10吨以上的只占总数的2%~3%。而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时产10吨以上的饲料厂占全世界饲料厂总数的30%,产量占饲料总产量的80%。近年来畜、禽饲养场和水产养殖场为了降低饲养成本,自配料发展趋势较大,将越来越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和规模效益。因此,时产10吨以上饲料厂的数量将增加,时产5吨以下的饲料厂将逐步减少。但我国的饲养方式与国外不同,家家户户小规模饲养是传统的饲养方式,从传统饲养方式向集约化饲喂方式过渡,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小型饲料厂还占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四 饲料工业布局不合理
  
由于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和消费市场的牵引,导致饲料企业过分集中在少数发达的省份,加工能力出现过剩。而在粮食(饲料粮)主产区及欠发达地区,饲料加工业较少,能力不足,粮食就地转化矛盾突出,制约着养殖业的发展,从而使得我国饲料工业布局与原料供给、市场需求相脱节。而在内地农区,缺少以生产高质量、多品种的预混料和浓缩料为主的骨干企业。同时由于饲料加工业流动资金短缺,许多饲料加工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低下。从总体上看,我国饲料工业布局不合理,一些地区出现饲料产品远不能满足养殖业发展的需求、某些地区又出现开工不足和能力过剩并存的矛盾和问题。
  五 饲料工业结构不协调
  
从总体上看,我国饲料添加剂工业和饲料原料工业落后于饲料加工业的发展,使饲料工业行业间发展不协调 ,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工业比较薄弱,不适应饲料加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饲料原料的短缺,供应渠道没有保证。我国饲料加工业主要依靠鱼粉和饼粕作为配合饲料中的蛋白质补充料。目前我国产鱼粉质次、量少,1996年产量仅20万吨,不得不需要进口大量的鱼粉。同时,饲料品种不平衡。1996年配合饲料产品中,猪料、蛋禽料、肉禽料、鱼饲料分别只占饲料总产量的39.2%、26.4%、24%和5.0%,这种状况与“菜篮子”工程建设不相适应。因此,要加快制定饲料工业结构调整政策,大力振兴饲料原料、饲料机械和添加剂工业等行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它们在饲料工业乃至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六 饲料工业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长期以来,饲料工业的散乱现象严重,涉及到畜牧、粮食等多个部门,虽然建立了全国饲料行业管理机构,但由于多头管理,综合决策和管理能力不够,缺乏协调统一,不利于集中力量解决饲料工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也不利于饲料工业与相关行业间建立平衡、协调发展关系。在建设、引进、生产、科研等方面也存在着大量不合理的重复。为改变长期以来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局面,需要各有关行业和部门间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对饲料工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从领导、组织和管理上,切实保证饲料工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因此,对饲料工业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