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各抒己见
水稻收获机械现状解析
时间:2009-10-30 11:37:5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胡小军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为3000万hm2,约占耕地面积的33%,而产量要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而水稻的种植收获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耕作制度、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地栽种水稻的方式、方法大不相同,从而导致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缓慢,生产力落后。目前,我国水稻机收面积仅为种植面积的7%-8%,水稻收获机械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我国的水稻种植除少数农场外,大多数是农户经营,田块比较小,一般为0.13~0.33 hm2(2~5亩),而且在收获时田间比较湿软,这种情况同亚洲的日本非常相似,所以日本的水稻收获机很适合我国国情。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日本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进 行研究选型,由于当时我国农村经济不发达,这种机型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进入80年代全国很多科研单位都在进行水稻收获机械的研制,首先是水稻割晒机的问世,这种机型是在小麦割晒机的基础上发展来的,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在联合收割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还是比较受农民欢迎的。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区,使用水稻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发展很快。一开始是引进推广日本久保田、洋马以及三菱公司生产的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后来开始推广国内研制生产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和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目前国内全喂入机型年销量7000台,国产的半喂入机型400台,合资生产的洋马、久保田机型在1000多台左右。
   梳脱式联合收割机在国外研究较早,早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外一些研究机构既开展了作物割前脱粒的研究。但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直到90年代,英国锡尔索研究所以经历了四五年的苦心研究后,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最后又经历了3年的研究改进,梳脱式联合收割机才成为商品,该项技术目前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国内早在70年代,浙江天台研制的割前脱粒联合收割机就已初见端倪。到了90年代,国内东北农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工程所、山东工程学院、广东省农机研究所等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国内现有机型分析
   1. 水田割晒机
   水稻割晒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它是在小麦割晒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项技术比较成熟,产品质量也基本过关。日本、韩国也生产少量的割晒机、割捆机,我国的割晒机与它们相比差距较大。
   水稻割晒机主要有分乔器、扶禾齿、切割器、输送铺放带配手扶拖拉机或自定式行走机构等构成,结构比较简单,作业流程较短,主要是收割铺放。因此其性能、可靠性比较稳定。
   水稻割晒机其作业方式属于分段式收获,与联合收获机械相比,其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较大,损失也比较多;但与人工收割相比,其劳动生产率要高出5~8倍,收获损失要比人工减少一半。由于这种机型比较简单,并且价格便宜,在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经济还不发达,水稻收获机械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是广大农民朋友比较容易接受的机型。
   2. 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
   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是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的,其结构采用橡胶履带行走装置和手扶变速箱,配上
谷物联合收割机割舍、轴流滚筒、风扇清选等构成。结构简单适用,作业质量基本上能达到标准要求,生产率较高。这种机型与半喂入、梳脱式机型相比,性能稍差,适应性稍差,但价格相对较便宜。由于是全喂入式,茎秆和稳全部进入割台、脱粒滚筒,喂入量较大,各项部件处理量较大,功率消耗也大。所以在脱净率、清洁度、损失率等性能上较差。全喂入机型有两个缺陷,一是不能保持完整的秸秆,二是对倒伏严重的水稻不能收割。由于全喂入机型有以上弱点,因此不能过多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只适合在产量不太高、含水车不高、倒伏不严重的南方籼稻产区使用。
   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日本、韩国也有,比较少,但从产品的性能、制造质量以及可靠性上要比我国的机型强很多。我国的机型在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和提高,如脱粒分离系统,要处理较大的喂入量,提高清洁度、降低损失率,就需要提高脱粒分离装置的工作能力和可靠性。为了提高可靠性和适应性,还应增加茎秆切碎装置和报警系统,提高产品的制造质量和装配质量。若全喂入机型能克服这些弱点,其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3.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我国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发展比较缓慢,目前生产自走式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主要有浙江杭州前进农机工程有限公司和江苏无锡联合收割机厂。前者生产HL2010型三行自走式水稻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是日本20世纪80年代产品,引进后,现已国产化;后者生产仿日本洋马机型,太湖—1450四行机,基本国产化。这两个厂家的产品在性能上与国外机相当,完全可以满足要求,但在可靠性方面差距较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制造厂本身,设备精度、工艺水平及生产手段跟不上,与国外企业差距较大,由于制造和装配质量达不到要求,作业中问题比较多,如零件损坏。堵塞等问题时常发生,使作业效率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半喂入机的配套件也存在问题,所以国产机主要是可靠性的问题。
   与国外机相比,我国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自动化程度不高。由于造价问题,我国广大农村多数地区承受不了,因此对其进行了简化,如自动对行、割茬高度自动控制等均进行了简化,只保留了主要工作部位的自动报警装置。
   4. 梳脱式联合收割机
   梳脱式联合收割机与传统的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
   首先,传统的全喂入式机型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其进入机器的物料草谷比较大,因而易受到作物性态和气候环境的影响,给设计、制造和使用带来一系列复杂问题。例如,由于茎秆、籽粒全部进入机器,各部件处理量较大,功率消耗也大。为此,就必须强化工作部件的功能和结构强度,从而使整机结构复杂、庞大。此外,全喂入式机型尤其不适应收获产量高、含水率高和秆青叶茂的水稻。
   其次,半喂入式机型对水稻、小麦收获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这类机型就目前而言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生产率难以提高,二是价格昂贵。其生产率提高20%成本将相应增加40%。
   梳脱式机型则由于机器物料的草谷比小(仅为0.18~0.48)使机器的相对作业量增大,由此带来许多显著变化,并成为这种机型的特征。
   生产率是这些特征中最突出和引人注目的。就梳脱原理来讲,它本身要求机器具有较高的前进速度,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率。同时由于工作负荷的相对减轻,也使机器有可能以较高的速度工作。此外,在同等功率条件下,梳脱式机型允许有更大的作业幅宽。因此,其生产率高则是不言而喻的。
   功率消耗少是梳脱式机型的又一显著特征。梳脏部件单位幅宽的功率消耗与传统式的切割器相近,
而喂入的草谷比很小,使得脱粒、分离所需要的功率大大降低。
   梳脱式机型由于喂人物料中草秸的含量大大减少,谷粒更易于分离,从而极大地减小了排草夹带损
失,这一点对于秆青叶茂的水稻来说尤其突出。这是该机型的又一特征。
   湿脱湿分离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上是很难实现的,收割潮湿作物会导致脱粒滚筒堵塞、损失增大。而梳脱式机型由于进入机器的茎秆与茎叶的含量大大降低,减少了物料在脱粒和分离装置中的相互牵扯和谷粒分离的障碍,因而可以带露水、表面水作业,对合水率高的作物敏感性不强,这一特征对雨水较多的地区和需要抢收种的地区尤为重要。
   梳脱式联合收割机虽然有以上这些优点,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秸秆处理,我国幅员辽阔,种植制度条件多样,经济水平差异很大,对秸秆的处理存在着不同的方式。有些地方需要秸秆粉碎还田,因此需要解决秸秆处理这个环节。因为梳脱式联合收割机低速作业损失率较高,需要解决这一难题,否则不能在南方地块较小的地区推广这一机型。
   这一机型如果能够解决好所存在的问题,将来一定会在我国的大地上驰骋,并将给传统机型带来有力的挑战。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