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粉技术是把小麦通过清理、研磨、筛理、分级、提纯,加工成各种不同等级面粉的系统科学,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制粉设备和制粉工艺。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制粉技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制粉设备品种、加工精度以及企业经济实力的制约,采用的都是最基本、最简易的设备和工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规模引进国外面粉生产线并进行消化吸收,结合我国蒸煮食品的特点,现已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粉技术。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决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面粉加工企业经济实力的增强,现阶段我国的制粉技术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小麦的清理工艺、制粉工艺、配粉工艺以及面粉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节能降耗和新设备等方面。
1 清理工艺
1.1 小麦的接收
小麦的接收工艺即由下粮坑、提升机、吸尘罩等部分构成的小麦接收系统。人工倒粮或汽车来粮卸入下粮坑,由提升机输送到仓库,卸粮产生的粉尘由吸尘装置进行收集和控制,工艺和设备都非常简单。随着面粉生产线规模的增大,每天需要的小麦数量的增多,汽车运输的装载量也随之加大,如一车少则20t,多则达百t。最近几年,我国为大型面粉生产线设计的隧道式小麦接收工艺应运而生。
隧道式小麦接收工艺的特点是便于通风除尘,改善了卸粮工人的工作环境;其次是可以同时两侧卸粮.卸粮效率大大提高;三是可以避免汽车倾斜翻车;四是与大型粮库散粮的汽车散运接轨。
1.2 小麦的初清
小麦的初清工艺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在我国的面粉生产线上得到应用的,主要去除夹杂在小麦中的大型杂质,使进入立筒库的小麦不易结块和堵塞出仓瘤管;其次是减轻清理车间的压力,对提高小麦清理效果、保持车间清洁卫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国设计的初清塔(亦称初清间)不同于引进生产线的配置。引进生产线配置的初清塔分为楼房式和钢架式两种形式,总高度在30---40 m之间,高于立筒库3-5 m,建筑面积500--1000m2。而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初清塔,位置紧靠立筒库的一端,为一长8-10 m,高6-12 m的大房间,建筑面积100-200m2,清理工艺、清理效果和引进生产线大同小异,建筑投资仅为引进线配置的初清塔的1/5-1/10。
1.3 小麦的储存
我国面粉厂的原粮储存多数都是房式仓形式,2000年以后以立筒库为主。比起房式仓,立筒库占地面积少、自动化程度高、具有配麦、匀质的作用,已成为生产专用面粉的基本配置。
立筒仓从仓型上可分为方型仓和圆形仓;从材质上可分为金属仓、混凝土仓和砖混仓。一般金属仓都是圆形仓,混凝土仓和砖混仓方形居多。圆形仓抗涨力强,节省为仓体材料;方型仓容量大,占地面积小,仓壁共用,配套设备相对节省。金属仓自身重量一般在几t到20 t之间,打桩时仓体的自身重量可以忽略不计,在地耐力较差(18t/m2以下)的地区工程造价相对较低;水泥仓和砖混仓取材方便,价格便宜,但仓体较重,对地基的处理要求较高,相对投资较多,但地耐力较大(18 t/m2以上)的地区其工程造价比较经济。
对于普通面粉生产线配备的立筒仓,注重仓容,储备生产7-15天的小麦量即可,对立筒仓的数量要求并不严格;对于专用面粉的生产线,不但注重仓容,且对立筒仓的数量有一定的要求,原则上不少于6个,以便于多种专用小麦分仓存放。
1.4 小麦湿法清理工艺
小麦的清理工艺分湿法和干法两种。20世纪80年代以前,湿法清理工艺在我国颇为盛行。改革开放以后,受引进生产线的影响,我国新建的面粉生产线几乎都采用干法清理工艺。2000年以后,随着面粉市场的变化,新建和改造的面粉生产线大多又采取湿法清理工艺。实践表明,湿法清理工艺可以提高面粉的加工精度、白度和好粉的出率,经济效益显著。
湿法清理工艺和干法清理工艺的区别在于是否使用去石甩干洗麦机。由于着水机和比重分级去石机的普及,去石洗麦机的去石和着水功能已没有多大必要,而洗麦除杂则成为洗麦机的最主要功能。湿法清理的主要缺点是耗水多、耗电能多且增加污水排放难度等。
1.5 强打 强吸 宽筛的清理工艺
清理工艺实际上是一个降低人磨小麦灰分值的过程,因此,小麦清理质量的好坏对面粉加工精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近几年,许多工厂除了采用新型清理设备如比重分级去石机、碟片、滚筒精选机、电脑着水机等外,对打麦机、麦筛以及除尘风网的使用上都有新的思路。有的厂对清理设备的配置放的很宽,甚至达到了加倍的程度。降低入磨小麦灰分的主要设备是打麦机,现在的打麦机在原来设计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打板角度、打板距离、打板线速以及采用不锈钢编织筛网,使打麦机的工作效率提高30%以上,筛网的寿命延长了50%以上。打麦机打下来的杂质必须有充分的筛力和风力予以清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磨小麦灰分降低值达到制粉工艺要求的指标。通过强打、强吸和宽筛的措施,有些厂的小麦灰分降低值已超过原制粉工艺要求的2倍以上。
1.6 下脚的处理
面粉厂对清理下脚的处理一般是采取人工分级,依质论价分别处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受部分引进制粉工艺的影响,在新设计的大中型面粉生产线中采用下脚粉碎工艺,混入麸皮中出售。这种处理方法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下脚的价值;二是下脚不再单独占用包装物,避免因储存不当霉坏包装物;三是下脚的随机粉碎,不占用车间或仓库面积,有利于车间清洁卫生。需要注意的是,应把无机杂质彻底分离出去;其次下脚粉碎粗细度要把握好,不影响麸皮质量;三是粉碎后的下脚应和麸皮充分混合。
2 制粉工艺
2.1 制粉工艺的完善
建国后的40余年间,我国的制粉工艺都采用短粉路:皮磨5道,心磨3-4道,设渣、尾的极少。产品粒度粗、品种简单。20世纪90年代起,通过对引进工艺的消化吸收,多数厂延长了心磨系统(8-10道),增加了渣磨系统(1-2道),设置尾磨系统的很少。2000年以后,随着面粉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多数大中型面粉厂的制粉工艺逐渐完善。现在,面粉厂并不十分追求面粉的总出率,一般达到72%左右即可,普遍重视的是一等面粉(干基灰分在0.50%左右)的出率高低和二等面粉(干基灰分在0.6%-0.7%)的灰分高低。为了适应市场这一变化,现在设计的制粉工艺普遍缩短皮磨系统,完善渣、尾系统,适当缩短心磨系统,4B-8M-2S-2T-4P的工艺流程几乎成了我国的标准制粉工艺。在此基础上,各地根据实际条件,适当调整B、M、S、T系统的长短,以满足当地对产量、质量、出率和耗电能等指标的不同要求。
粉工艺的推广和普及
2.2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部分地区初推等级粉生产工艺时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当时,一般面粉厂只生产灰分≤1.10%的标准粉,出粉率80%左右,粗细度全通54 GG,要生产特一粉或特二粉,就要停机调整筛网,费时费力,很不方便。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有些地区推广等级粉生产工艺,总出粉率降到75%左右,提取20%左右的特一粉(灰分0.70%),剩余部分生产标准粉。一部分科技人员认为:等级粉生产提出部分特一粉,是把小麦中的营养精华部分提出来了,剩余的标准粉就成渣滓了。这种论调一直延续了20年,到20世纪的90年代末还有人在市场上公开标榜其生产的面粉不提精粉,以此作为卖点来招揽生意。进人21世纪后,再也没有发现抵制等级粉生产工艺的现象,而且等级粉制粉工艺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型面粉厂的标准工艺配置。今天的等级粉生产工艺在出粉率(75%)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不但可以全部生产成特一粉(灰分≤0.70%),而且特一粉的精度指标也由国标规定的灰分值≤0.70%降到了市场灰分值的0.45 %-0.55%。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力量,是制粉工业科技进步的结果。
2.3 等级粉前路大量出粉工艺
长期以来,我国的制粉工艺是按照西方传统的中路出粉工艺设计和进行工艺管理的。IB、2B造渣,1M、2M造心,3M,4M出粉的中路制粉。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4月),我国的制粉工程师推出等级粉前路大量出粉工艺技术,即1B、2B、3B,1M、2M、3M所提取的高等级面粉数量达到总出率的70%左右。当然,这一出粉工艺远远不是50年代到70年代末那一时期的标准粉前路1B大量出粉工艺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早出粉、多出粉、出好粉的科学制粉理念上的。大家知道,面粉生产工艺分前路、中路和后路三部分,前路配备的磨辊接长、筛理面积都是最充足的,如果小麦胚乳的大部分不能在前路进行剥刮、分离、提纯、研磨、筛理出来,一旦推送到中后路,不但磨辊和筛子在流量上承受不了,限制产量的提高,且将灰分低、纯度高的麦心后推,混入中后路灰分较高的物料中,从而降低好粉的出粉比例。等级粉前路大量出粉工艺的设计要领,首先是加强人磨小麦的清理,尤其沾粘在小麦表皮和腹沟内的尘土、泥砂等应彻底清除干净。这些杂质一旦进人磨粉机最容易被碾成粉末,而污染前路的高精度面粉;其次,前路皮磨、心磨的磨辊配备要有足够的接长,前路筛理面积的配备要确保物料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分离,进入清粉机的物料多而清爽,使清粉机能够高效工作,胚乳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纯;第三,前路心磨配备强力松粉机或撞击磨,磨粉机的动力配备适当加大,确保物料能够得到充分的研磨。等级粉前路大量出粉工艺的操作要领是:降低前路皮磨的剥刮率、取粉率,提高前路心磨的取粉率,落实早出粉、多出粉、出好粉的制粉理念。等级粉前路大量出粉工艺的优越性是好粉精度高,好粉出率高,单位产量高,单位小麦耗电能低。
2.4 二次清粉提纯工艺
“二次清粉提纯工艺”是将经过一次清粉提纯的胚乳收集起来,再进入第二道清粉机进行再清粉,使进入磨粉机的心料更纯净,加工出来的面粉灰分更低,精度更高。
“二次清粉提纯工艺”是我国制粉工程技术人员的一项创举,是对现代制粉技术进步的一个贡献。经过“二次清粉提纯工艺”进入心磨系统的胚乳灰分在原基础上可降低5%左右.从而可放心增大心磨系统的操作力度,配备强力撞击松粉机甚至撞击磨对磨研后的物料进行强烈的撞击,使系统取粉率提高到70 %-80 %而不明显增加面粉的灰分含量。
2.5 1B操作指标的变化
1B磨粉机的操作指标对于整个制粉系统有着极大的影响,它决定着前路各系统流量的分配以及前路心磨物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前路优等面粉的精度和得率。
随着面粉加工精度的提高,1B磨的操作指标剥刮率和取粉率在逐渐降低。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30年间,我国实行的是前路lB大量出粉工艺,1B的剥刮率一般在75 %-85%,取粉率在45%-55%之间;上世纪80年代实行的是前路均衡出粉工艺,1B的剥刮率一般控制在50%-60%,取粉率15%-25%之间;上世纪90年代实行的是等级粉工艺,1B的剥刮率一般在30 %-35%,取粉率在6%左右;最近几年,我国普遍推行等级粉前路大量出粉工艺,1B剥刮率一般在25 %-30%,取粉率在3%左右。
lB剥刮率和取粉率的降低带来的明显好处是,灰分高、粉色差、质量相对较次的1B面粉明显减少,进入清粉机的大颗粒优质胚乳增多,进入前路心磨的心料多而纯,一等优质面粉精度和得率明显提高。而支持这一工艺改变的主要措施是磨辊技术特性和高方筛筛路的变化。磨辊技术特性主要是1B磨辊牙齿的角度、斜度和齿顶平面的变化。2000年以前,1B磨辊的牙齿角度35°/65°,40°/70°-的居多,现在为了多造渣、多造心、少出粉,多数设计为30°/65°;牙齿的斜度原来6%为多数,现在应用4%斜度的逐渐增多。高方筛筛路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延长提筛和分级筛的筛路,缩短粉筛筛路的长度,把大量的筛粉任务交给重筛去处理。这样有利于进人下一道皮磨和清粉机物料的提纯,特别是进入清粉机的物料的含粉量应<1%,且越少越好。
2.6 磨撞结合出粉工艺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设计的面粉生产线,磨辊的技术特性采用的都是齿辊配置,松粉机特别是撞击松粉机对于多数人来讲是新鲜事物。改革开放,我国引进了大量先进的面粉生产线,除了皮磨是齿辊外,心、渣、尾系统基本全部是配置光辊,并配套使用撞击松粉机和打板松粉机。通过消化吸收,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设计的制粉工艺逐渐和国际接轨,大量使用光辊、重筛技术,和光辊研磨相配套的松粉机也被广泛采用。早期设计的面粉生产线配备的松粉机多数是普通的撞击松粉机和打板松粉机,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强力撞击松粉机出现并被大规模应用,打板松粉机基本遭淘汰。现在配备的撞击松粉机分强力和普通两种,强力的多被安排在前路心磨系统,普通的撞击松粉机一般都安排在后路心磨和渣、尾磨系统。强力撞击松粉机不但能把光辊制造的粉片打碎便于筛理,而且还能够增加前路心磨系统10 %-20%的取粉率,且付出的动力代价甚微。
磨撞工艺的主要特征还体现在撞击磨的应用上。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研制出不同于国际上常用的撞击磨粉机。这种撞击磨和强力撞击松粉机的外形、结构基本相当,但是定子和转子的间隙更小,柱销有角有棱,使用的材料更耐磨,增加的取粉率可达20 %-40%。这种撞击磨的位置一般安排在1M、2M系统。
2.7 面粉的品质分析技术
专用面粉的生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面粉后处理系统,另一个是面粉的品质分析技术。面粉的品质分析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是品质检测仪器和相应的实验室;软件是分析技术,亦即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和分析能力。
品质分析必备的仪器主要指实验磨、粉质仪、拉伸仪、吹泡仪、糊化仪、降落数值仪等,其中试验磨、粉质仪、拉伸仪最为重要。对于生产饼干专用面粉的工厂还必须配备吹泡示功仪。实验室主要是指功能完善的烘焙实验室、蒸煮实验室、油炸实验室等。
2000年以前,我国使用的粉质仪、拉伸仪、实验磨等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十分昂贵,全部配备下来需要100多万元,全国数量极少,主要分布在大学、科学研究单位和少数引进厂。2003年以后,国产品质分析仪器以性能稳定、重复性好、价格低的特点快步进入市场,一套完整的实验室装备其投资总额不足进口仪器费用的1/3。
3 配粉工艺
配粉工艺亦称面粉后处理系统,它是生产专用面粉必须配备的工艺设施。面粉后处理系统由配粉仓、配粉设备、输送设备和除尘设备等四大部分组成。配粉仓包括配粉仓、打包仓和面粉散装仓,它不但有配粉、匀粉、储粉功能,且可实现面粉、麸皮集中随时打包,满足打包工实行常白班工作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前,配粉工艺仅用在引进国外设备的面粉厂。2000年以后,由于专用面粉的快速发展及普通民用面粉加工精度和质量稳定性的提高,新建中型以上的生产线配置配粉工艺的逐渐增多。由于配粉工艺技术在我国应用的较晚,在设计和施工上还不十分成熟,使用中出现配粉仓堵塞、结拱不下料,常规输送设备物料残存多,夏天出现面粉结块、发霉、生虫,正压输送动耗高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配粉工艺和专用面粉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的制粉工程师对正压输送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现在设计的面粉正压输送系统不仅动力消耗和常规的机械输送基本相当,且具有设备简单、一次性投资小、故障少、没有残留物等特点,彻底解决了机械输送存在的种种弊端。
4 自动控制与降耗节能技术
4.1 PLC集中控制系统
PLC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是面粉生产线自动化的主要手段,2000年以前主要应用在引进的面粉生产线上,我国自行设计的面粉生产线应用PLC集中控制系统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PLC集中控制的优点:一是可以实现操作自动化。操作人员可以在控制室用鼠标开启和关闭整条生产线的所有设备;二是可以大大缩减操作人员数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自动检测。一旦发现事故隐患,系统会利用声、光、文等形式提示或自动报警,指导操作人员及时找到事故位置并迅速处理;四是可以实现生产管理数字化:1)对清理系统小麦的流量、着水量等数据计算机可以随时提供并加以控制和修正;2)对面粉生产线的瞬时产量、累计产量,净、毛麦出粉率、粉麸比、出粉率,灰分,白度等数据可以随时提供;3)对配粉系统的各种面粉走向、流量、配比、改良剂添加比例、混合时间等生产过程加以控制;4)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监控。
4.2 降耗节能技术
我国面粉加工的单位小麦耗电能分三个档次,平均在40-50 kW .h/t的为先进水平,平均50-60 kW. h/t的为中等水平,平均60-70 kW·h/t的为一般水平。部分工艺落后的企业达到80 kW·h/t以上,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成本压力和经营压力。对于只生产普通面粉的中小型面粉加工企业,节能降耗几乎成了企业求生存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面粉加工节能降耗技术主要表现在:1)合理配置设备动力,避免大马拉小车现象。受引进生产线的影响,早期设计的面粉生产线动力配置偏大,如有的面粉厂将1B,2B磨(磨辊φ250x1000)的电机功率分别设计成37 kW,22 kW。现在设计的1B、2B磨电机一般配备为22kW和15kW,有的甚至更低;老式卧式打麦机一般要配备22--30 kW甚至更大的电机,现在采用节能高效型打麦机,产量高,效果好,动力仅配7.5-11 kW。一些效率低、动力大、故障多的设备如XK2磨粉机、立式打麦机、立式打麸机等多数企业已不再采用。2)调整设计参数,降低气力输送的功率。调整设计参数后负压输送系统的特点是,加工100-300t/d的小麦加工生产线,高压风机的动力比常规节省30 %-40%,如100 t/d- 120 t/d的生产线配备37-45kW的电机,150-200 t/d的生产线一般配备55 kW功率的电机,250-350 t/d的生产线配备75kW的电机。目前这种设计已经在甘肃的天水、河南的开封、山东的寿光等地获得成功。3)提高单位产量,是节能降耗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现在我国设计面粉生产线的技术参数较之上世纪90年代有了较大调整,特别是在高方筛、清粉机以及前路心磨系统设备的配备上有了很大变化,不拘泥于原来的某些设计指标。
正压输送系统在设计参数、动力配备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原来国际上设计的正压输送系统的主机—罗茨风机的动力配备,通常是常规机械输送工艺的3-5倍。新的研究结果:正压输送的动力配备和常规机械输送方式基本相等甚至更低一点。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在若干生产线上得到应用,证明这一技术已经完全成功,到了大规模推广阶段。
4.3 码垛输送机械化
我国面粉、麸皮的码垛、卸垛、装车作业一直都是靠肩扛车推等原始方式进行的,不但速度慢,效率低,卫生条件差,且工人的劳动强度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部分地区采用半机械化堆包机进行码垛。这种码垛方式利用皮带输送机和堆包机加以人工辅助的码垛方式,解决了面袋的输送与码垛间题。进入21世纪后,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利用叉车完成面袋和麸皮袋的码垛、卸垛和装车作业,比较好的解决了长期以来困绕面粉厂后端码垛输送的机械化问题。
利用叉车完成码垛作业的关键技术在于托盘的设计与制造。托盘的结构应尽量简化、坚固、轻便、经济,并能确保叉车的叉子在工作时不插破袋子。由于面粉袋子和麸皮袋子的尺寸不同,面袋托盘和麸皮袋托盘的尺寸有所差异。托盘有金属材料和工程塑料两种,价格基本接近。从长远来看,工程塑料制造的托盘前景更好,它坚固耐摔、可以批量生产。
5 特大型面粉生产线的大量出现
近年来,小型面粉厂的大量增多,使普通面粉的价格急剧下跌,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一些面粉加工企业开始向特大型规模发展,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成为必然。
建国初期到2000年的51年间,我国共建成500 t/d以上的面粉生产线7条,且全部为从国外引进的面粉生产线。从2001年到2006年的5年间,我国在建和建成的500 t/d以上的特大型面粉生产线已达70条之多,总量是前51年的10倍。特大型面粉生产线的大量出现和发展,说明了我国的制粉设备制造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其次证明我国的制粉工艺和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三,说明我国的面粉加工工业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和管理实力。面粉工业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是国际上面粉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我国面粉工业的发展顺应了国际发展的基本态势。
500 t/d以上的特大型面粉生产线具有显著优势。一是自动化程度高。特大型面粉生产线都配备PLC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二是工艺完善、先进。完善的清理工艺、制粉工艺和配粉工艺对降低人磨小麦灰分、提高优等面粉的精度和出率、稳定面粉的品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由于现在普通面粉利润空间很小,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大幅度的增加利润,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6 新型制粉设备的出现和应用
6.1 磨粉机
磨粉机是面粉厂的第一主机,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MDDK型(磨辊水平放置)气压磨粉机一枝独秀。MDDK型气压磨粉机以它准确的喂料方式、灵活的离合动作、良好的研磨效果、方便的可操控性,赢得了使用者的青睐,逐渐取代了XK2型磨粉机和FMFY液压磨粉机。目前我国各个粮机厂生产的大中型磨粉机基本都是这个类型。
齿楔带取代了链条、齿轮、同步带。我国制造的齿楔带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但价格低廉,而且使用寿命长。
电子料位传感器的应用。长期以来磨粉机的喂料系统都是利用机械传感器控制料位的,比起机械料位器;电子料位器具有更精确,更灵敏的特点。磨辊轧距离合驱动的变化。磨粉机的磨辊轧距离合驱动方式,上世纪80年代以液压为主,上世纪90年,代液压、气压并行,手动方式主要用于小型磨粉机上。最近几年,气压控制方式以其快速、灵活、稳定、干净等优势完全取代了液压控制方式。
钝顶高硬齿辊的发明。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发明的钝顶高硬齿磨辊取得了良好的工艺效果。钝顶高硬齿辊加工技术是用等离子弧扫描加热齿辊的表面,不仅具有熔凝的效果,而且可以将齿尖和齿顶平面的棱角处深度熔化,重新冷却凝固时形成弧形面。这种既有熔凝作用又改变形态的工艺.是一种不需用模型的铸
造,称为“熔铸”。磨辊的表面经熔铸和熔凝加工后,不仅提高了硬度和耐磨性,还改变了齿的几何形状和研磨效果。
在1、2皮磨上采用钝顶高硬齿辊,渣心多,取粉率低,碎麸少,对加工高精度面粉、提高优等面粉出率、延长磨辊使用寿命极为有利。心磨使用钝硬辊后,磨下物的温度降低,破损淀粉减少,有利于提高面粉的食用品质。
八辊磨粉机的使用。我国的八辊磨制造技术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2000年前后进入成熟阶段。2001年9月在我国郑州投产的1000 t/d全八辊磨粉机面粉生产线,至今运转正常。该生产线2003年通过了国家粮食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2006年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验收。我国的八辊磨制粉工艺技术已居世界先进水平。5年来,国内两个大型全国性制粉会议为此在郑州召开,先后有数千人到现场参观,国际上也先后有近40个国家的专家、教授以及政府官员前来考察。彰显了这条国际上最大的全八辊磨面粉生产线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标志着我国的八辊磨制造和应用技术已经成熟。
6.2 高方筛
大型号、大规格高方筛的出现。2000年后,我国粮机厂成功引进瑞士布勒FSFGH-730和意大利FSFG-740高方筛筛型,分别有6仓、8仓、10仓等。与常规的628、640高方筛相比,每仓面积增大了30%--40%,为特大型面粉生产线提供了优良的装备。这些大规格高方筛的出现与应用,为面粉厂缩减工程建筑面积、提高单位产量、提高面粉加工精度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铝合金筛格的发明。2001年初,我国的粮机企业开始研究采用空心合金铝型材制作筛格,样品在双仓小平筛上试运行效果良好,第二年又成功用于高方筛,并获得国家专刊。
合金铝筛格与木筛格比较,主要的优点是尺寸精度高、结构更为牢固和消除窜漏物料的现象。空心铝型材具有很高的精度,拼装成筛格后的精度也高,而且铝材不吸收水分,不会因湿度起伏而变形,有效地避免了窜漏物料的问题。铝材的强度和刚性均优于木材,制成筛格后经从3 m高落至水泥地面的破坏性试验,其牢固性是木筛格的5倍。
面粉筛网制造技术的进步。高方筛是面粉生产的核心设备,而筛网又是高方筛的关键原材料。近几年,我国从瑞士等国引进了先进的筛网编织机,采用进口的尼龙丝,编织的精度、筛理效率和耐用度堪与进口筛网媲美,价格仅是进口筛网的50%左右。同时对筛网的静电处理技术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6.3 圆筒风选器的应用
园筒风选器2000年前后引入我国,2001年开始在我国消化推广。园筒风选器的使用,使入磨小麦的纯度得以提高,对于前路面粉的纯度、白度、亮度改善明显,同时还能增加F1粉的出率。
园筒风选器和常规的风选器相比,其优越性在于它把吸风道的长度增加了2/3,把麦流的厚度降低了70%,使夹杂在麦流中的轻杂和虫蚀粒能够比较容易的被分离出来;二是做功空气由外向内运动,有利于工作环境清洁;三是外形为园筒形,便于杂质的收集,且占地面积小。
6.4 精选机的发展和应用
滚筒精选机和碟片、滚筒组合精选机,是改革开放后引进面粉生产线消化吸收的产物。原来的滚筒精选机,产量有限(4-8 t/h),而且只能去除一种杂质(短粒杂质),如果去除两种杂质,单位产量就要减半,不能满足大中型面粉厂的需要。新研制的FGJZ系列滚筒精选机不但产量提高到8-10 t/h,而且同时可以去除两种杂质—短粒和长粒杂质。
碟片、滚筒组合精选机是集碟片精选机和滚筒精选机功能于一身的新型精选设备。我国原来只能生产FZXZ-64-1Q-1Y系列的机型,产量较低(6-7 t/h),不能满足大中型面粉厂的需求。新研制的FZXZ-63-YQ碟片、滚筒组合精选机,产量达到12 t/h,和比重分级去石机配套使用,单机可以满足500 t/h特大型面粉生产线的需求。
结束语
纵观我国面粉加工业的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但困难也不少。进入21世纪后,我国面粉工业出现的主要特征是市场竞争激烈。竞争淘汰了一部分落后者,鞭策了中间者,发展了先进者。竞争加速了面粉企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加速了面粉加工精度和品质的提升,加速了专用面粉的发展。
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在竞争中已经占领了先机。他们有的大力开发高档专用面粉增加效益,有的完善工艺稳定面粉质量,有的扩大规模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中国面粉工业的未来,一定是他们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