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各抒己见
我国收获机械发展趋势向结构调整
时间:2009-10-30 11:38:0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尤丁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环境从19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
业机械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机械生产和销售形成了几次高潮,大量的农业机械进
入我国农村,使农业机械在农村得到较普遍的应用,其中较大的几次发展是:小四
拖拉机的发展、农用运输车的发展和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联合收获的发展。另外
,还有养鸡设备、鱼塘养殖设备等农机装备的大量应用。极大的改变了我国的农业
生产面貌,使我国受精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全国农机化发展呈现出积极推进的良好发展势态,突出表
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机市场需求趋向多样化。小麦主产区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后,水稻、玉米生产机械化市场需求不断升温,尤其是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发展
速度较快,已成为农机发展新的需求亮点。经济作物机械化市场需求上升,油菜收
获机械、甘蔗收获机械、棉花采摘机需求迫切。牧草种植、收获等机械化和秸秆揉
丝及加工机械化市场需求已开始启动。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三是
农机产品质量有所改善。
  但是,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连续五年的徘徊,拉动市场的能力受到制约等因素的
影响,我国农机生产和销售连续几年陷入低谷。在全国机械工业全面回升的大局下
,农机工业仍然低迷不振,前几年高速发展的农用运输车、联合收割机等产品都出
现下滑的局面,农机工业急待新的热点来拉动。虽然2002年农机市场出现恢复性增
长,但基本动力仍然不足。被寄予了厚望的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和玉米联合收获机
还分别处在市场开拓初期和平稳发展期,还不足以带动整个农机工业和农机市场的
再次腾飞。
  另外,已经开始了几年的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我国加入WTO都对我国农业
机械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农业机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品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农
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调整发展的新时期。
  国家统计局消息,2001年农民收入回升,增长4.2%。其中,非农业收入仍是农
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入扭转了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比上
年增加40元,增长3.6%;在农业收入中,有70%来自种植业,农民种植粮食获得的
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比上年同期增长4.7%,从畜牧业生产中获得的纯收入增加
不多,比上年同期仅增长2.2%;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1年,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比上年增长5.2%,与上年相比增长速度回升3.2个
百分点。
  二、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向
  1、小麦联合收获机
  小麦联合收获机发展高峰已过。2001年,天津市新闻媒体报道中,小麦收获的
"开镰收割"已改成"开机收获",镰刀搭着草帽卖也无人问津。当年天津小麦机收水
平已达到95%,其中,联合收获超过90%。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都基本如此。
  2、水稻联合收获机
  在2001年人画农机产品订货交易会上,拖拉机、农运输车、农用内燃机和联合
收获机仍然是展览、交易的主流产品。众多有实力的企业纷纷上马水稻联合收获机
,预示着在小麦收割机市场被瓜分殆尽之后,一场围绕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市场大战
已箭在弦上。
  虽说我国水稻联合收获机市场巨大,适宜机收面积约3.7亿亩,但80%以上的面
积集中在南方15个省、市、区,而这些地区的地貌、气候、水稻品种、农艺、经济
水平和规模的差别都很大,对机型的要求各不相同。目前,水稻联合收获机保有量
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安徽是个新兴的市场,湖南、湖北、江西等
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因此,水稻联合收获机市场严格地讲还是一个潜在的、正在
发育的市场。正一些地区已出现企业产品积压的现象。有些地区近年因为稻草用途
的增加,其价值提高,农民要求秸秆的完整性,也影响的了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
的发展。另外,近年机收价格的下降也影响也跨区作业,使产品销售受到影响。
  在技术方面,双季稻产区水稻联合收获机技术发展向轻型化机型发展,双季稻
地区绝大部分田块小,且田块形状不规则,田间道路窄,要求机械转弯灵活、半径
小和割幅窄,否则,影响机器的工作效率。而其他地区,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在
发展中地区和新开发地区将会有较大的需求;其机型已向宽割幅、大功率、大粮仓
、双清选和双割刀等多功能方向发展,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市场需要;半喂入机型也
有这一趋势。
  国家投巨资研制联合收获机静液压驱动底盘。总投资6230万元,国家经贸委提
供1000万。中国农机院、天津液压机械集团、北汽福田车辆股份公司、中国收获机
械总公司共同承担,将于2003年8月完成。常柴集团的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湖
州星光联合收割机公司的星光168型稻麦两用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也采用底盘全液压
驱动。
  3、玉米联合收获机
  玉米机收市场已经启动,但发展速度还较缓慢。2001年已有一些农民从事玉米
机收都赚到了钱,激发了其他机手的购机热情,不少企业对2002年玉米联合收获机
市场形势都看好。
  其中,山东省把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列在七大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首位
,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许多农机大户经过农机部门的宣传和示范,纷纷增加投入,
率先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开展跨区作业,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1年
山东玉米机收情况比预想的还要好,市场空前火暴,呈现购销两旺的良好势头。新
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机400多台,保有量近2000台,约占全国玉米联合收获机总保有
量的1/2。表明山东的玉米机收市场已经启动。山东目前玉米机收水平只有2%左右
。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0%以上,要达到小麦、玉米平均70%这一被视为基本实现机械
化的底线,玉米机收起码要增长40多个百分点,达到50%左右。现保有量约2000台
,按每台年作业500亩计,年作业总量不过150万亩,距50%的2000万亩相去甚远,
需要4万台。    玉米联合收获机主要问题是行距问题、工作可靠性问题。玉
米收获机推广困难重要,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机生产企业没有用配套的玉米播种机和
玉米收获机去培育市场,以改变农村种植行距不一一的落后状况。相反却被动地使
玉米收获机适应规格不一的玉米行距,这就很难使玉米收获机形成小麦联合收获机
那样的跨区作业态势。
  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除生产加工因素外,在技术上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
个是对行问题,一个是秸秆的回收问题。去年,一种无须对行收获的全幅玉米收获
机,由天津富康农业开发公司研制成功。这种收获机突破了玉米收获机必须对行收
获的传统模式,并且,收获机可以从任何位置进入田间进行收获作业,只要在收获
机收获幅宽范围,无论是2行、3行,还是4行,甚至更多行,无论播种行距多大,
均可收获。
  秸秆回收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的要求。要求玉米收获的同时,将
秸秆回收,用于养畜。有关生产企业正在开发这方面的机型,如中国农机院的青饲
收获机等。郑州农具厂生产的4YL-1A秸秆回收型玉米联合收获机,也是主要针对玉
米秸秆需要回收利用的地区而设计,属粮饲兼用型玉米收获机,与泰山一25/30型
、神牛一25/30型等18.3~22.0kW拖拉机配套使用,单行作业,一次可完成玉米摘穗
、果穗装箱、秸秆粉碎及装箱集堆等作业,生产率为0.1~0.2hm2/h。而山东青州华
泰机械研究所推出"全能"玉米收获机(ZX4YZ-2型,自走式),可收果穗、榨汁、
收秸渣和除根茬。新型摘穗、榨汁设备的切根旋刀,在工作中,可将植株整体拔出
,切断并粉碎根茬,榨聚秸秆汁液,粉碎并收集秸秆渣。
  北汽福田潍坊农业装备分公司研制的福田谷神4YD-2型玉米联合收获机,前悬
挂卧式割台,行距液压可调,割台可整体移动,配套动力为50、55、60或65型拖拉
机,生产率0.26~0.46hm2/h。
  4、市场总趋势
  粮食种植面积继续调减,势必影响收获机械的市场销售。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
,农民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各级政府对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逐步减少,也将影
响联合收获机的销售。社会保有量的在一些地区的相对饱和,也是销售量减少的一
个原因。新的热点短时间内不能形成,产生发展的"青黄不接"现象。
  预计今年小麦联合收获机将继续呈下滑态势,总体而言,水稻收获机市场趋于
平稳。其中,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仍然以"洋枪"为主,国产机仍需努力。需求主
要集中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地形、地块等自然条件的
限制,市场不会太大。市场需求15000左右。
  玉米联合收获机将有所增长。玉米收获机的市场目前主要任在山东、河北、河
南和辽宁、吉林等省。市场约2000台左右。还处在示范、推广阶段。作为玉米畜牧
业发展必须的饲料作物,在结构调整中将继续保持较大的种植面积。发展玉米机械
化是农业机械化的必然趋势。但入世后,由于补贴政策的取消,机收玉米将会增加
成本,价格因素将有可能对农机部门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农业机械行业"十五"规划》预测2001年~2005年年市场需求量谷物联合收获
机为3.5万台,其中,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0.56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0.10万台
。牧草收割机年需求量为0.88万台。
  现阶段,影响联合收获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①农民的现实购买力、生产需求
,包括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观念的进步等要素;②我国农业现代化
发展的要求;③联合收获机技术和质量的保障,包括,关键技术的突破、产品质量
稳定性可靠性的提高,以及产品的地区适应性和良好的售后服务等;④用户经济利
益的驱使,产品价格合理,购机参加社会化服务,2~3年可以收回投资,要让购机
者有利可图;⑤全社会农机投资环境的改善,包括政府的扶持政策(补贴和优惠的
贷款)和农民收入的提高。⑥跨区作业的小区域化,对联合收获机也有影响,成本
底,回收快的背负式机型将有一个回旋余地。
  三、收获机械化结构调整
  1、政策导向
  《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中明确,我国将重
点推广"十大"农机化技术,包括玉米收获及育苗移栽机械化技术、以机械化栽植和
收获为主要内容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棉花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播种和收获机械
化技术、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生产和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
  有关报道指出,西部大开发20种受欢迎的农机产品,第三类为水稻生产及谷物
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和高性能稻麦联合收获机;第七类为根茎类作物收获机,
马铃薯花生收获机、根茎类中药材收获机械;第十二类为棉花生产加工机械,棉花
采摘机、落地棉捡拾机。
  2002年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兴机富民行动计划"中提出:以抓好"十五"国家科
技公关项目"农机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实施为重点,带动农机化技术创新和新机具
的研究开发,尽快取得新的成果。大力推广农机化技术,促进水稻生产、玉米、大
豆收获以及牧草饲料业生产、农产品初加工等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2、结构调整
  全国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已达到30%
,初步形成了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格局。新华社报道,2001年全国蔬菜种植面
积达2.4亿亩,比上一年扩大了1300万亩,超过油料面积,成为仅次于粮食的我国
第二大作物。
  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强调畜牧业的结构调整应该发展食草畜牧业,不少地区把
畜牧业当作一种产业。河北沧州1.47万公顷的种植牧草已形成;山东横店形成了目
前亚洲最大的牧草种植基地。
  目前国际市场上每吨紫花苜蓿干草售价在200美元~250美元。全球市场年需求
量为500万吨,而亚洲是最大的苜蓿进口市场,需求量为400万吨,仅日本和韩国每
年的进口量就达200万吨。从地缘优势上讲,我国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当前国
内每年牧草需求量为1000万吨,但生产能力只有200万吨,随着畜禽业的发展,今
后供需缺口将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同时,国际市场牧草需求量每年缺口约为10
00万吨,市场空间广阔。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用现有的稻麦联合收获机进行油菜收获试验,损失率高
达15~20%,对此,农民难以接受,并迫切要求开发实用的油菜联合收获机。2000年
,上海引进了德国黑格(Hege)公司的黑格-160联合收获机,在上海郊区进行了收
获油菜、小麦和玉米的田间试验。我国是世界油菜生产大国,常年种植面积在780
万hm2以上,占世界油菜种植面积的1/4还多。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油菜种植
面积还在逐步增大。国产机型方面,已有江苏南通农业机械总厂研制的五山牌4LZ
Y-1.5型油菜联合收获机,2001年12月2日通过省级鉴定,总损失率≤8%,出粮口含
杂率≤8%,破碎率≤0.5%。
  马铃薯在我国种植分布广、产量高。一年四季都有收获。我国种植面积约320
万hm2。马铃薯完整的从地里挖掘或收获出来比收获谷物、牧草要困难得多。这些
年,我国不少地区都在研究、开发薯类收获机械,内蒙、天津都有。河北省藁城市
大农机械有限公司的4SW-A1型薯类收获机,配套小四轮拖拉机,挖掘深度100-180
mm,工作幅宽420mm,生产率为0.06~0.13hm2/h。   在棉花收获上,每台价值1
50多万元的采棉机新疆已有100多台,带来了棉花播种农艺和棉花采后清理工艺的
改革与发展。
  江苏射阳县做活了大蒜机械化文章,配合种植主导产业,开发推广大蒜起刨机
,解决了蒜头采收长期以来以手工劳动为主,容易错过适宜采收期等问题。机械采
收大蒜,不仅比人工采收提高工效30倍以上,而且平均每亩节约劳动支出25元。
  农业种植、养殖的结构调整呼唤着农业机械的结构调整来适应、配合。必须看
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储备不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突
出表现在经济作物、牧草生产机械化及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
  综上所述,我国收获机械发展正在历经一个变化的时期,收获机械产品的结构
调整势在必行,因此,从科研、开发、生产到推广销售都应该积极地去适应这个变
化。科研、生产单位应该积极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研究新的市场需求,跟上
形势的变化,开发、生产新的产品;管理、推广和销售单位则应当从农机与农艺结
合上,进行产品的选型、试验示范和推广,并且技术成龙配套,便于推广使用,从
而促进其他收获机械的快速发展,促成我国收获机械新的发展高潮。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