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可不像过去,肩挑手提、牛拉人担的。秋收时,只要收割机开进地,用不了几天这2000多亩玉米就收完了。有了这农业机械,农忙变农闲喽!”临近秋收,可是承包有2000余亩地的山东种粮大户张大爷却还是气定神闲,看着长势良好的庄稼,高兴地说道。
朴实的话语折射出农业机械发展的脚步。至2007年,全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5%,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人员也降到40%左右,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跨入了中级阶段。然而,相比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发达国家,我们差距还真不小。
基于此,2007年6月10日,国家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旨在“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行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联合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装备,使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10年”。
内忧外患
整体落后发达国家近30年
“我国农业装备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落后近3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李树君说。
这种差距首先体现在产品的先进性和品种数量上。以联合收割机为例,在世界发达国家,其开发周期为12—18个月,在我国则是2—3年,在世界发达国家,其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为70—100小时,在我国只有30—40小时。发达国家农业装备品种超过65大类7000多种,而我国只有14大类3500余种,且主要集中在田间作业。
更大的差距则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上。目前国内农机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原始创新匮乏、产业集中度低,最大企业的年销售收入仅有国际大企业1/10。几十年来,中国农机工业基本上走的是技术引进、跟踪模仿的路子,缺少原创和核心技术,重要产品和工艺技术来源几乎全部依靠引进,涉及国计民生的粮、棉、油等重要商品生产的技术装备保障能力严重不足。目前主要粮食作物中只有小麦基本实现了播种和收获的机械化。2008年水稻机插机械化水平仅为13%,收获机械化水平约为50%,玉米的机械化收获还不到10%。
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农业装备技术创新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十几年前,跨国公司开始涌入中国农机制造业,先是与国内企业合资,然后逐步完成向独资经营的过渡,进而控制了国内高端农机市场的主动权。1997年,美国约翰迪尔公司与中国唯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合资,2004年改为独资公司,从此垄断了中国大型联合收割机市场。与此同时,日本、韩国的水稻插秧和收获设备制造商也在江苏等地完成了先合资,再独资的布局。
跨国公司入主我国农机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资力度,上马一批大项目,丰富了我国农机的品类。但与此同时,也造成农业机械价格居高不下,使得农业机械化生产综合成本增加,许多地区农户无力购买。更令人担心的是,目前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集中需要的大马力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高速水稻插秧机、机械采棉机等大型高端设备市场,几乎都被外资公司垄断。“中国企业受到大型和小型两方面的挤压,生存空间日间狭小。”李树君说。
强强联手
破解农业装备共性技术难题
“必须也只能通过突破共性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平台建设、提高核心产品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产业跨越,用中国的装备来武装中国农业。”李树君说。
正可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以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为例,该企业目前是中央大型科技企业,总资产达到19亿元,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为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2006年被列入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名单。然而,即便这样一个集科学研究、科技产业、工程于一体的大企业,也深感产学研的创新“链条”断裂,竞争力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以农机设备的可靠性为例,国产设备的首次无故障运行时间与进口设备相差整整6倍。要解决这个一直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涉及环节多,一家企业之力难以担当。而长期以来,业内战略层次合作较少,项目合作特别是短期项目合作居多,缺乏持续、稳定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彼此之间又存在竞争关系,因此这类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扩散极为有限。
为此,中国农机院在陈志院长的指导下,倡议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倡议”一出,立即得到国内农机企业的积极响应。“这说明大家都意识到,凭借一己之力单打独斗,难以打破国外大集团的垄断和攻势,必须组建联盟,联合开发,共同受益,合力参与市场竞争,才能闯出一条生路。”李树君说。
2007年6月10日,在科技部等六部委支持下,由中国农机院牵头成立了“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批加盟的8家企业全部位列农业装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前10位,企业总资产和年产值占整个农业装备行业的50%左右;4所综合性大学均居农业装备研究领域前4位;3家科研院所则是来自我国南北中、各具地域特色和优势;而中国农机院是我国农业装备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机构。
联盟坚持“政府引导,面向市场”的方针,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努力实现“在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下,促进实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活动与技术扩散,推动共性技术应用”的目标。
据了解,产业共性技术是技术创新链条上的基础环节,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国实践经验表明,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是国家技术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甘苦与共
谱写农业装备新篇章
如何确保联盟成员的积极性、确保大家共同获益?联盟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确立了契约式合作机制。“以契约的形式把产学研结合的关系固定化,能够有效解决以往产学研联合一事一议,不能形成技术持续积累和创新能力等问题。”李树君说。
据他介绍,联盟启动时先筹措3000万元共同基金,将来联盟研发的产业共性技术和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由参与联合研发的单位共享,联盟内其他成员使用相关技术成果,交付相对优惠的转让费用;对于联盟外其他企业,则为有偿转让。所得收益中提取一部分纳入联盟开发基金,实现滚动发展。
他认为,必须以市场规律来分配知识产权,才能确保成员单位的利益和积极性,实现长久的战略合作。至于公益性,则体现到联盟提出的技术方向将对全行业起到引领和扩散作用,为行业发展战略的确立提供技术支持。
以联盟为主体,组织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未来的方向,联盟将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盟成立两年来,先后承担了“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大型农业动力与作业装备研制”、“秸秆收集固化成型关键技术及装备”、“现代农机智能装备”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863计划项目,获得总经费达1.7亿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多功能农业装备和设施研制”是涵盖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拨经费近1亿元,称得上是我国农业装备产业“第一大单”。“这主要是得益于联盟成员单位的总体研发实力。”李树君说。
此外,联盟还积极推进盟内成员单位之间(以及与联盟外部企业之间)建立区域研发联盟、产研联盟、产学研技术转化平台等工作。例如,中国农机院与国家电网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共建了“国能—中国农机院生物质能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开发生物质直燃电厂收储运装备,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开发的秸秆直燃锅炉,大型捆扎机、棉秆联合收获机等开发试制周期由传统的2—3年缩短为6—9个月,为生物质自燃发电厂建设提供了技术装备支撑,开拓了农业装备为生物质能源利用服务的新领域。同时,向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提供的水平摘锭棉花联合收获整机技术打破了国际2家跨国公司的垄断,批量进入我国最大棉区新疆市场。
走出国门
彰显农业装备“航母”风范
2007年2月2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共同出席了中斯双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陈志院长代表中国政府与斯里兰卡农业部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未来的五年内,将代表中国政府和斯方在人员与技术交流、项目的合作研发、产品的出口及引进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的合作。同年4月,联盟组织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一拖集团、现代农装等盟员赴斯里兰卡开展了首期农业新技术培训工作,标志着联盟开启了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2007年,德国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主动向我国发出邀请,对我国农机发展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开启了我国农机对外发展的又一扇窗。“该展览是全世界最大的专业针对应用于农业领域的机械、设备的国际性展览。此前,我国只能以参观、学习的角色出席。”李树君说,联盟抓住此次机会,组织联盟主要成员以及江苏常州东风拖拉机有限公司、江苏悦达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等商家,代表我国在展览会上亮相,为我国优势农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谈起联盟的未来,李树君信心满满。“不仅要将联盟打造成我国农业装备的‘航空母舰’,还要走出国门,在世界上展示其‘航母’风范。”据了解,培育建立国际间产业技术联盟是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下一步主要工作之一。
为使联盟成为开放、高效和具有“自我造血”功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研究和科技发展中心,李树君说,希望今后国家在政策引导上,能制定一系列针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及鼓励措施,如在继续执行和充分用好国家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加大鼓励农机科技创新的特殊税收优惠政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承担主体适当向联盟倾斜等,加快实现我国农业设施装备的集成创新和“零距离”成果转化,带动行业科技进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农业和国家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事记
●2006年10月29日,科技部召开创新型企业试点方案工作交流会。农业装备领域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正式提上日程。
●2007年1月,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向行业发出组建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倡议,成立了筹备领导小组,15家单位自愿签订了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意向书,并组成首批发起单位,联盟正式进入组建阶段。
●2007年1月,由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起单位为主要承担单位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正式启动。项目是有史以来我国农业装备行业国家支持资金最多的重大项目,是以企业为牵头单位组织国家重大项目的试点。
●2007年6月10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首批四个联盟之一正式签约启动。
●2007年8月,第一批联盟研发基金项目立项启动,支持联盟成员单位以产学研结合开展研究。
●2008年5月30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共同组织了现代农业与食品制造装备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
●2008年7月,联盟开展《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发展规划(2008—2015年)》研究制定工作,通过分析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提出2008—2015年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
●2008年12月9日,依托联盟的整体攻关优势,以联盟成员单位为主要承担单位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秸秆收集固化成型关键技术及装备”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立项论证,联盟科技发展得到有力的支持。
●2009年4月26日,国家科技部在北京召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大型农业动力与作业装备研制”项目论证会,该项目是科技部批准立项的第一个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织展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2009年5月20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09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听取和审议联盟2008年工作报告和2009年度工作计划要点,研究联盟技术发展战略,探讨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以及联盟基金项目的机制。
●2009年8月31日,科技部政策法规司与联盟签署工作委托协议开展联盟秘书处专职化建设工作,标志着联盟秘书处专职化建设正式启动,联盟组织机制进入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2009年9月18日,由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现代农机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项目论证与课题评审会在北京举行。该项目是863计划支持的第一批5个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织项目之一。
■交流平台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条块分割,产学研虽有合作,但很松散,而且这种合作往往是以一个具体项目为基础的短期合作,因此我们产学研的进展并不是很快。在一些重要的产业内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它有助于克服我们产学研合作的短期化,任务的单一化,使得我们有效的科技资源能够聚焦于产业的战略性创新。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较薄弱,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尚没有在根本上得到突破。大多数产业对外的技术依存度仍比较高;一些产业还处于资本扩张阶段及资源消耗中;不少企业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和主动权。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有效解决产学研合作中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
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一次尝试。让企业牵头,以企业需求为联盟投入的导向,有望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留存下的国家主导的科技投入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脱节的问题。
——科技部政体司副司长李新男
用市场换技术是换不来的,最终反而丢掉了市场;靠引进技术解决不了我国地域广泛、种植农艺差异大、农作物品种繁多对农业装备的需求问题。跨国公司的进入,合资变独资,不仅打压国内企业和品牌,而且加大了农业投资成本,同时高端缺门产品仍需大量进口。
——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李树君
2020年,我国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要达到70%的目标,农机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将有力地推动农机业的自主创新,加快我国的农机化进程。联盟内的企业不仅对企业自身负有责任,还肩负着振兴整个农业装备产业的重任,搞好技术创新,要有长远打算和新的思路,要通过打造国家重点产业的核心团队,进一步提升农业装备工业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
农业由于受天气、季节、区域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使得农业机械种类繁多,研究方式也不一样,研制的难度大、周期较长,大部分要靠创造性思维,并要历经多少次的试验、改进及市场的选择,光靠引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还要有创新,要通过研究新的工艺与部件来提高效率。由于目前在农机行业中还存在着一些抄袭、仿制产品的现象,若知识产权得不到保障,就不能调动企业进行原始创新的积极性,而成立战略联盟则能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