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各抒己见
草原畜牧业装备的创新与产业化
时间:2010-05-07 10:04:55来源:作者:胡小军
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先后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草原畜牧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并实现了畜牧业现代化。发达国家草原畜牧业装备产业与技术的发展已经满足了畜牧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需要。新一轮现代畜牧业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以及先进制造技术和产品设计技术的应用,使定位变量等智能化畜牧业装备获得快速发展,并逐步占据了全球农牧业装备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总体上,我国草原畜牧业装备综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体落后三十年左右。加快提高我国草原畜牧业装备技术水平、推进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本文在研究、分析国内外草原畜牧业装备发展情况和我国草原畜牧业装备产业与技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草原畜牧业装备领域的创新与产业化对策。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装备;发展情况;主要问题;创新与产业化对策。
  一、国内外草原畜牧业装备发展情况
  (一)、国外发达国家草原畜牧业装备生产及应用情况
  国外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基本上实现了饲草生产过程的全面机械化,牧草机械的保有量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方草捆压捆机保有量达到70万台、八十年代圆捆压捆机保有量达到8万台、割草调制机保有量达到84万台;法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方草捆压捆机保有量达到42.5万台;联邦德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圆捆压捆机保有量达到2.1万台。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外草业机械开始大量采用电子、液压精确控制、GPS定位等现代技术,迅速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并向大功率、高效、复合式作业方向发展。在实现饲草生产过程机械化的历程中,取得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国外发达国家草业机械化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经验是:
  1、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坚持科学放牧;
  在保护生态和加强草原建设的基础上,带动草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了以网围栏、电围栏、松土补播、免耕补播、大型草场喷灌和施肥等技术装备为主要内容的草原改良、建设机械化。而草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坚持科学放牧得到了保障,又进一步促进了畜牧业的大发展。
  2、建设高产人工草场;
  在草原利用方面都十分重视建设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原。如澳大利亚拥有人工草原2667万hm2,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58%;新西兰人工草原及改良草原占草原总面积的66%;美国人工草原为天然草原的10%,加上耕地种草,人工草原达到28.6%,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像种植农作物一样,精耕细作,建立稳产、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场来提高草原生产力,产草量一般比天然草原高3-5倍。从免耕播种、灭茬、施肥、节水灌溉、直到牧草收获、加工、贮藏等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操作。由于草原总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既减轻了对天然草场的压力,又提高了饲草的质量和产量。改进放牧和饲养方式,有力地解决了畜草矛盾,进而奠定了现代化畜牧业的坚实基础。
  3、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
  国外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在畜牧业每个生产环节中,因生产目的不同,在经营方式和生产运作中各不相同,但都有共同的特点,即经营产业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管理科学化、信息网络化。如加拿大,一般牧场主饲养300头基础母畜,草场面积可达0.6-1.7万hm2 。畜牧业生产从饲草料播种、打贮草、饲料加工,到自动供料、自动饮水、自动清粪,处处体现出了机械化。劳动生产率愈来愈高,规模效益显著。
  4.政府不断强化对畜牧业机械化体系建设力度;
  从畜牧业发达国家实践看出,机械化的发展不能单靠市场调节,国家必须从政策上加大扶持的力度,才能尽快促进机械化的发展。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出台了各种促进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一是规定所有用于农牧业生产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一概免税;二是对购置牧业机械,包括零部件、汽柴油实行补贴,或发给低息和无息贷款,或建立机械化发展促进基金等等;三是通过金融系统开展对牧场主的信贷。凡是牧场主从事机械化经营的贷款,如破产而无法还贷时,政府帮助归还金融系统20%贷款。他们普遍依托雄厚的财力和先进的科技力量,实施各种各样的反哺支农政策,在农牧业结构调整中增加畜牧业比重,注重培育农牧机械市场,注重科技投入,形成了发展机械化的长效机制。
  5.建立完善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
  发达国家畜牧业机械化的共同特点是生产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从他们的发展实践看,建立完善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是促进机械化发展的保证。在英、法各国,农业协会、养牛协会、养羊协会、机械化协会等各类各级协会遍布各地。协会向生产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活动经费,协会向生产者提供资金、项目、信息、培训、市场行情等有关专业生产的各类咨询服务。而且协会还同各级政府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向政府反映生产者的意见和要求。为了降低生产者使用机械的成本,提高机具利用率,法国协会还提供各种机具的服务。
  (二)、国外发达国家草原畜牧业装备及技术发展趋势
  1、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
  现代农牧业生产的发展,现代农牧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使机械主导和生物主导的简单模式相互交织,出现了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相结合的多种发展模式。如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生产集约、机械化与生物技术结合的复合模式;以日本、以色列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
  2、重视科研、制造和推广应用
  为了保障草业装备的稳定增长,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的经费与物质投入,切实加强农牧业技术装备的研究和推广。近年来,欧美国家的农机生产企业向大型化、专业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在集团下的企业可以在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各企业加强科研创新能力,采用高新技术,有力地提高机具的的技术水平和制造手段、工艺及产品质量,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草业机械装备新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产品的系列化和成套性;
  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牧草机械有13个品种49个机型 ,纽荷兰公司现生产12个品种25个机型;法国库恩公司生产的GA系列旋转式搂草机具有14个机型 ,GF系列旋转式摊草机具有16个机型。欧美各国在多样化发展的同时,各公司特别注重产品的系列化,带动了牧草收获工艺的全面更新。今后各大农牧机公司将持续推出新机型以供各种经营规模的生产用户选择和近一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2)、大功率、高效、复合式作业;
  为了减少对草地碾压次数,提高作业效率和拖拉机利用率,国外发达国家研制大型机械是总的趋势。如德国KRONE公司生产的旋转式割草压扁机,工作幅宽达到9m,可一次连续完成割草—压扁—集成草条三项作业;大型饲料收割机功率已达到980马力。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生产的牧草补播机,可一次完成松土—补播—施肥—镇压等作业。爱尔兰Tanco公司生产的圆草捆缠膜机系列,代表了当今世界水平,它可完成捡拾—切碎—成捆—缠膜。复式、联合作业机具减少了作业工序,显著提高了生产率,“三合一”机具生产率可提高3倍。压缩成形机具生产率可达10~20吨/小时。由于减少了作业环节,提高了生产率,缩短了收获周期和减轻了风雨危害,饲草的质量也随之有明显提高。
  (3)、提高机具田间作业生产率;
  提高机具田间作业生产率,不但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效果,而且由于能适时收获归仓,可保持饲草的最佳营养状态。缩短收获周期,提高饲草质量,是近几年来国外牧草收获机械发展的明显趋势。提高生产率主要措施有:增加割、搂和拣拾部件的工作幅宽,提高机具的作业速度,联机作业和采用复式作业机具;提高机具的自控能力,采用故障监视;自走式机具因其适应性和机动性高,更有利于提高生产率,减少田间辅助时间,在多茬作物的收获和作业周期长的项目中多为采用。
  (4)、扩大通用性、提高适应性;
  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要,提高机具的利用率,在增加品种和扩大系列的同时,还竭力扩大和提高机具的通用性和适应性。其主要途径有:带选用附件,采用通用底盘,扩大调节范围;采用“变换式作业”机构;采用浮动式仿形机构和铰链挂接装置,提高机具的地面仿形能力。“变换式作业”机构是一种新的构思,例如丹麦JF公司的搂翻摊草机,结构简单,只有两个垂直转子和铺条辊轮,仅变换其相对位置即可完成搂条、倒条、并条和摊晒等六项作业。
  (5) 智能化、信息化以及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产品设计技术的应用。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新一轮现代畜牧业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以及先进制造技术和产品设计技术的应用,使定位变量等智能化畜牧业装备获得快速发展。国外畜牧业机械开始大量采用电子、液压精确控制、GPS定位等现代技术,迅速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如牧草收获机械的操纵和控制、切割高度的调整、压捆密度的监控等普及了电子、液压技术。如法国库恩公司生产的饲草料混合饲喂机,可分别完成圆草捆装载—切碎—混合(与精饲料)—饲喂、青贮饲料取饲装载—切碎—混合—饲喂(或风送)、饲草装载—切碎—混合—饲喂(或风送),在机架上装有计算机,按输入的程序,控制称重器,显示加料重量,机具全部装备机、电、液、仪一体化设备,用于实现机械化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并进一步提高了舒适性与安全性。一般农场都配备计算机管理系统,重视和应用“3S”技术,在大型机械上安装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经信息处理、分析,然后根据土地和作物情况确定播种、施肥、耕作、用药量等,做到定位定量管理,大大提高了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未来采用高新技术的草业机械装备的比例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国内草原畜牧业装备生产及应用情况
  我国草业机械化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 验试和起步阶段(1954-1965年)  这是我国草业机械化事业初步发展阶段。虽然是刚刚起步,科研、制造、管理等方面力量薄弱,但由于政策稳定,因而发展比较扎实、健康。这一阶段是以发展草原牧草收获、剪毛、乳制品初加工和牧业供水及农区牧业的饲料粉碎、铡草等机械化与半机械化为主要内容。仅几年,草业机械在广大牧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使牧民初步认识到机械化的作用。
  2、调整和提高阶段(1966-1980年)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引下,各省、区根据北方牧区“十年九旱”的特点,抓住以水为中心的机械化。如牧区打机井、适合“小草库伦”的灌溉机械、风力提水机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认真总结了三十年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草原畜牧业机械化的方向开始从单项作业机械化转向注重发展成套作业机械化;从过多地强调自行设计转向注意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从单纯追求机械化程度转到强调经济效益,我国畜牧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比较短暂的开拓发展期。1978年,北京十二国农牧机展览会之后,在我国北方牧区兴办的17个畜牧业现代化试点县开始系统引进国外牧机产品,对我国畜牧业机械上品种、上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市场导向牧民自主发展阶段(1981-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落实《草原法》及各项方针政策,牧区推行了“两权一制”的制度,我国畜牧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畜牧业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上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经营方式之一。广大牧民根据畜牧业生产的需求,积极争购小型、多用、优质、价廉的畜牧机械,群众自己办机械化事业的积极性充分激发起来。畜牧业机械化由大中型向中小型发展,以小型为主,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型拖拉机、小型耕作机械、小型播种机械、小型牧草收获机械、小型饲料加工机械等。虽然这些小型机械适合牧区经济状况,但显示出生产效率不高、效益不显著、能力低下和耗能高等缺陷,限制了机械化的正常发展。
  4、政府加大扶持,引导群众自办机械化阶段(2001-今)  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环境保护战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减免农业税、购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及“三农”政策陆续出台,畜牧业机械化面临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畜牧业经济结构及生产方式也在发生深层次的变革,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正在逐渐成为我国畜牧业生产经营主要方式之一。对草业机械的需求已由小型向大中型变化,以中型需求为主。这一阶段我国的畜牧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1)、 畜牧业机械保有量逐年增长;据2004年统计,全国畜牧业机械总数为368.03万台,总动力达到821.53万kw。其中,五省(内蒙、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区畜牧业机械总台数为34.32万台,占全国畜牧业机械总数的9.3%。
  (2)、 畜牧业机械化作业项目逐年提高;  近年来,五省区饲料加工、青贮饲料收获及牧草收获机械化发展较快。发展较快的作业项目是饲料加工、牧草收获、青贮饲料收获、牧草播种等。2004年,五省区牧草收获、青贮饲料收获和牧草播种全年作业量分别为1145.63万t、2640.91万t和 39.12 万hm2,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2%、47%和74%。截止2004年底,内蒙古自治区机播青贮饲料37.3万hm2;机械松土补播牧草0.7万hm2;机械收获青贮秸杆量达到1668.37万t;饲草料加工量达到3945.1万t;完成机收牧草634.53万t,占全年收割牧草总量的50%;飞播牧草69.45万hm2;飞机灭蝗49.4万hm2;围栏草场面积312.4万hm2;机械种草面积109.77万hm2;畜牧业机械化作业项目由过去单纯的牧草收获,向人工草场建设、天然草场改良、牧草松土补播、饲草料基地耕种收、灌溉、饲草料加工等项目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3)、 畜牧业机械产品种类逐年增多;随着草原畜牧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和机械化经营方式的迅速发展。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农机院呼和浩特分院等有关研究机构、生产企业,已开发推出畜牧业机械产品十大类36种95个机型。比1985年增加10种30个机型, 但多为单一机型,未形成系列。
  (4)、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开始兴起。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牧业机械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机械作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各地新的牧机作业组织不断出现。按照各地草原类型、农牧业生产布局、牧民的经济状况、牧民对机械化的认识程度等条件,出现了四种组织类型。
  1)、流动服务型。主要是一些拥有大中型牧草收获、青贮饲料收获机械的牧机服务组织和牧机户。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在收获季节开展跨地区流动作业服务。      
        2)、牧机个体企业。主要引进国外成套牧草收获和加工机械。将牧草加工成绿色草粉、绿色高密度草捆、草块、草颗粒等草产品。产品面向国内现代化养殖场或出口。生产工艺技术先进,产品符合标准。但生产成本较高。
  3)、股份制服务型。牧机拥有者或牧机专业户,以乡或村自发组织起来,以各自机械、资金优势入股成立。称为牧机股份制服务队。他们有章程、有领导机构、管理制度及收费标准。
  4)、园区结合型。在乡、镇的统一引导下,按照畜产品发展特色和发展方向,牧民自发组织在一起,形成饲养专业园区。当地的牧机服务部门紧紧追踪园区的建设,统一进行机械化作业服务,创造了牧机服务与现代化牧业建设相结合,互为促进的发展模式。在园区内,从牧草种植、良种改良、饲养管理全部按照操作规程,实现一体化,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二、我国草原畜牧业装备产业与技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品种结构不能适应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草原畜牧业装备产业以发展牧草收获机械为主,产品以小型、中低端产品为主。近年来,随着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草原畜牧业装备产品结构与草原畜牧业生产与发展的需求之间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突出。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供大于求,造成恶性竞争;很多具有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产品,不能生产或没有形成生产能力;产品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差距很大,还不能满足农牧业生产需要。大型高效的作业机械多数以进口为主。草原畜牧业装备品种增补、领域拓展、功能完善、水平提高已为当务之急。       (二)、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缺失,创新主体不突出  由于我国草原畜牧业装备行业几十年来一直采用技术引进、跟踪模仿的发展模式,缺少对各类产品技术的应用机理、设计理论的研究,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原创性技术匮乏。重大产品开发尚停留在经验设计阶段,新产品开发周期长达24~36个月,比国外先进企业长一倍;新产品技术产业化转化时间长达3年以上;产品可靠性考核仍以田间试验为主,产品的可靠性设计技术应用尚属空白,严重制约了产品技术成熟周期,如牧草收获及加工机械M吨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仅为国外先进水平的30%~40%,难以与国外产品展开有效竞争。在缺乏创新平台支撑下,草原畜牧业装备的共性、公益型技术研发难以持续有效的开展。草原畜牧业装备行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行业技术仍主要依靠科研院所提供,需要加大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培育力度。
  (三)、行业整体水平落后,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草原畜牧业装备整体水平落后三十年,产品生产技术差距更大。主要表现在:单一机械技术与液压、气动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水平的差距;手动、半制动与全制动、遥控、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中小型、单一功能与大型、联合复式作业水平的差距;初步替代人工作业与作业高质量和操作舒适化水平的差距;普通机械制造工艺装备与激光切割、柔性加工等先进装备水平的差距;几乎单一钢铁材料与金属、塑料、橡胶以及特殊钢材的差距。加快提高我国草原畜牧业装备技术水平、推进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       (四)、技术创新的资源整合与运作机制尚未建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建设形成的科研条件,在机制的变革过程中,多数科研院所现有的试验条件,基本不能满足技术发展的需要;现行科研及产业体系下,各类草原畜牧业装备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大多以各部门、各地区“单兵作战”为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  导向”的“新型产学研”机制尚未完全确立,极大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我国草原畜牧业装备的创新与产业化对策
  (一)、环境与政策
  1、加强与草原畜牧业机械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支持和保护草原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2、加强草原畜牧业机械化政策环境建设及制度创新,建立工业反哺牧业,城市支持牧区的长效机制。
  3、加大对草原畜牧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多渠道增加对草原畜牧业机械化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工业反哺、城市支牧的功能。
  4、大力推进草原畜牧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发展畜牧机械社会化服务市场。
  5、加强对牧民的培训,提高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推进草原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素质保证。
  6、加强草原畜牧业机械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和自治区应加大对从事畜牧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由官、产、学、研、金融为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创新与产业化对策   鉴于地域、气候、耕作方式及作物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中国畜牧业装备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这就决定我们要在关键领域吸取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自主研发,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另外系统集成创新也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逐年加大成套技术装备在产品中的比重,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高效益系统集成创新之路。 我国的畜牧业装备是从引进仿制国外技术发展起来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比较弱,这一情况现在尤为突出。要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创新优势和辐射功能。我们在坚持自主研发,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同时,应加强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应用保护,并建立健全的标准体系。在当前的技术创新中,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重点解决生产过程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工艺问题、质量问题等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径问题为突破口;在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发挥地域优势,积极探索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与运行。
  1、创新方向与目标
  (1)、研究适应我国各草原类型的草原改良与建设技术工艺和机械设备;     
        (2)、适应精细农业的要求,研究适应我国各类草原类型的草原建设、草原改良和人工草地建设的精细农业技术和设备;
  (3)、研究饲草料(包括饲草、青贮饲料以及灌木)收获与精深加工技术工艺及机械设备;
  (4)、研究牧草种子收获及加工的技术工艺及机械设备,要研制草籽的培育、采集、干燥、加工、分级、丸粒化等全套技术工艺及设备;
  (5)、研究提高节水抗旱能力技术工艺及节水灌溉成套设备;
  (6)、研究开发适合与新牧区建设工程配套的牧民生活设施以及畜舍、棚圈等设施;
  (7)、研究牲畜饲养管理、畜产品采集与加工工艺及设备;
  (8)、研究和开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构建节约型畜牧业机械化作业体系;
  (9)、 研究和开发牧区自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和设备。  
2、产业化对策
  (1)、 国内的畜牧业装备制造企业管理机制亟需改革。产品落后,生产设备陈旧,很难适应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应加快转制步伐,尽早建立起符合WTO规则的运行机制,在客观评价自己实力的基础上定好位,选好产品,在不断提高质量的同时树立企业自己的品牌,在竞争中培育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企业。
  (2)、针对我国畜牧业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的现状,应充分发挥国家草原畜牧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创新优势和辐射功能,加强与生产企业的嫁接、成果转让,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
  (3)、将发展草原畜牧业装备明确纳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并作为优先主题。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草原畜牧业装备的创新与产业化。国家在政策、税收、信贷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倾斜,使畜牧业装备行业尽早摆脱品种不配套、定型产品少、技术水平低、质量差的散、少、低、差的现状。
       (4)、在使我国畜牧业装备制造企业向有知识产权产品和实现产品优化升级方向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扩大企业规模,争取利益最大化。     
      (5)、积极探索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与运行。联盟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内蒙古科技规化为指导,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存的创新模式,构建行业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联盟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集成和共享技术创新资源,加强合作研发,突破农牧业装备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搭建联合攻关研发平台;开展技术辐射,培育农牧业装备重大产品创制的产业集群主体,使联盟成为国家和内蒙古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联盟中长期任务  ①、整合资源,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构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统一协调和充分利用优势科技资源,建立在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基础之上的契约式协作机制;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建立技术转移和回馈机制。  ②、瞄准前沿,统筹规划与分工协作,突破产业共性技术。共同开展农牧业装备发展战略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联合研发,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产业化问题。  ③、资源共享,组织国内和国际交流,面向行业促进技术扩散和转移。积极组织、参与、支持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推动行业基础数据、资料、信息的更新和编辑出版;建立联盟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加强技术培训,促进技术成果的扩散和转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领产业走向国际化。
  2)、联盟近期主要工作  充分利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现有科研条件和产业优势,结合产业重大技术需求,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研制”项目为依托,重点开展农牧业装备共性技术和重大产品的联合研究。  ①、农牧业装备共性技术研究  a、 农牧业装备数字化建模、虚拟设计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  b、可靠性强化实验检测、测控技术与仪器为主要内容的农牧业装备可靠性技术研究。  ②、重大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和重大产品创制  a、优质草生产过程装备研究与开发;  b、多功能高效牧草种子收获机与干燥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  c、柠条收获与饲用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  d、生物质能源物料收获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  e、新能源利用牧区生产生活设施研究与开发。  ③、农牧业装备标准研究与制修订。  ④、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行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装备,使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10年。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