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各抒己见
丰凤:创新农村消费探讨
时间:2011-05-31 13:48:50来源:中国三农资讯网作者:李煜

——基于农村集体经济视角

【摘要】创新农村消费不仅是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而且要引导和促进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念。当前制约中国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消费信贷落后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破除这些制约性因素,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开创农村消费市场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消费; 创新; 农民; 农村集体经济

一、我国当前农村消费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正由过去的投资拉动型逐步转为消费拉动型,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和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中国农村有7亿多人口、2·1亿多个家庭,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庞大的市场规模,更体现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然而,尽管各界都寄予了莫大的期望,政府也出台有关政策积极推进“家电下乡”,农村消费市场却迟迟难以启动,远未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应有作用。总体来看,人们普遍认为制约中国农村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购买力水平相对较低
据统计, 2005-200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人民币3255元、3587元、4140元和4761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493元、11759元、13786元和15781元,城乡收入的差距在拉大, 2005-2008年城乡收入比例分别为3.22∶1、3.28∶1、3.33∶1、3.33∶1[1]。从近几年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变看,来自农业的收入仍然占农民收入的较大比例,但增收部分主要来自外出务工收入,增速缓慢,直接影响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农村的养老难、治病难、上学难已是普遍现象,致使农民的预期支出增加,农民收入很不稳定,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不敢把有限的资金完全用于消费,一般会压缩消费支出,保留一定资金以防备自然风险和生活风险。规避风险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倾向,对人的消费行为影响很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消费选择。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多年来,政府对交通、通讯、电网等公共产品投入主要倾向于城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投入不足,许多地方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筹资,加重了农民和农村的负担,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导致农民使用消费品的成本较高。主要表现为:农村电网建设滞后,供电不足、电压不稳、电价太高,抑制了农村电器消费品的使用;部分农村没有自来水,影响了农民对洗衣机、热水器的消费;有线电视信号差、收费高,也导致部分农民家庭不愿购买彩电;农村交
通、通讯落后,相关商品销售和服务网点少,售后服务差,制约了农民购买摩托车、拖拉机、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以及手机、电话、电脑等通讯和信息网络设备。
(四)农村消费信贷严重滞后
中国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缺乏,农村信用社及银行的网点较少,方圆几十里没有一家银行网点的现象在广大农村较为普遍,农民存取款极不方便。此外,由于单个农户的信用度不高,很难从金融机构贷到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消费行为。
二、创新农村消费的途径分析
综观上述制约农村消费的各类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关键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一些学者的研究亦证明,在农户消费的正向影响因素中,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2]。华西村、南街村、湖北赤壁的双丘村等富裕村的发展事实表明,只有农民的收入普遍提高了,整个农村变富了,农民的社会保障、信贷基础、农村的公共产品等问题才会得到相应的解决,开创农村消费市场就具备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但是,依靠单个分散农户的各自为战显然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普遍提升和农村的富裕,而完全指望国家或社会组织的外源性投入和补贴在现阶段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靠的途径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使农民增收、农村变富。
笔者此处所提的农村集体经济与以前的农村集体经济(亦可称为传统的集体经济)是有根本区别的。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主要是指一定区域(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农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文所提的农村集体经济,是指生产组织方式的集体化。林毅夫指出,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农业集体化生产或生产队体制的低效率,并不是由于其社会主义性质或组织本身的问题,而是组织内部对劳动力的监督与激励问题是否得到妥善解决[3]。因此,本文所提的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形式相适应的,有利于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村发展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在这种经济组织形式中,成员按照一定区域或者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基本生产资料共有或按股份所有,在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实行某种程度的合作经营,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其实现形式具体表现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股份合作社、经济联合体等。
当然,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只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和前提,并不能改变农村的一些不良消费习惯,从而开创农村消费的新局面。比如,有些农民收入增加,口袋有钱之后,逢年过节时赌博之风、攀比消费的现象可能更加严重。创新农村消费不仅是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而且要引导和促进村民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念,摒弃一些不良的消费习俗。然而,农村的一些不良消费方式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形成的,要在短期内改变还较困难,这需要农村集体组织长期的引导和提倡。如农村基层组织能够通过举办一些体育比赛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活动(比如庙会、舞狮、舞龙、扭秧歌、唱戏等),引导、教育村民实行健康的消费。但过去,许多农村基层组织因缺乏经济来源导致影响力与号召力削弱。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能够增强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权威,各地农村发展的事实证明:“凡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党的形象好,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强,能够有效提高驾驭市场能力、科学种田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农产品经营的能力。”[4]
因此,笔者以为,创新中国农村消费,开拓中国农村消费市场新局面的根本途径在于突破当前固有的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补贴的思维模式,增强农村自身的经济实力,其主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创新农村消费的意义
(一)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民长效增收的重要保障
收入增加是消费不断增加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农民是否增收以及增收程度是影响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日益加快,农业生产收入不再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唯一来源,外出务工挣来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也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依托农村资源开展生产经营的收入依然是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就是一条保障农民长效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村集体经济能够促进农民增收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提质提价增收。由于村集体经济较单个农户而言经济基础要好,抗风险能力要强,可以较好地运用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实现农产品的品牌化,优质自然就可以实现优价。同时也由于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农民经营活动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可以使农民之间实现相互救助,并有效避免农户之间的无序竞争,提升其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实现较好收入。曾经有学者在调查中国水果专业村的销售过程后发现,在水果销售价格的博弈中,并非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果农并不能对自己的苹果价格做主。由此他认为:只有联合的力量才能对抗狡诈的资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否则就会一败涂地,你几乎赚不到钱,虽然你的水果看起来很漂亮,可以卖进北京的超市[5]。
第二,降低成本增收。农村集体经济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时一般都会把农民组织起来采取集体行动,并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比如,河南杞县兴发养牛合作社自2007年初成立以来,已发展单位57家,其中养殖成员146户。他们实行的是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引进品种、统一育肥牛的销售、统一防疫、统一养殖技术和饲养管理。合作社成立一年多来,仅购进饲料和引进品种两项,就为社员增收300多万元。
第三,降低市场风险增收。不管是农民合作社还是那些专业协会,由于市场信息的通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许多的盲目生产。尤其是订单农业的发展,效益尤为明显。兰考南马庄合作社的大米出名之后,已经开始了“购米包地”经营。就是消费者可以预付定金,在南马庄承包一块地,这块地产出的大米实行专供。这样既能保证生产者高价卖出大米,又能保证消费者买到可追溯的新鲜健康的大米。现在开始的与河南莲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同样属于这种性质,不但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基本排除了市场风险,能够确保较高的收益。此外,组织化程度高一些的合作社还可以实现利润分红,更优秀的还可以通过合作社兴办的其他产业实现就业增收[6]。
(二)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社会保障的坚实基础
在目前城乡二元体制的条件下,政府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负担极其有限,农村集体经济成为农村社会保障事实上的主要承担者。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的确能够解决农村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许多农村依靠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为国家政策性开支提供补贴,比如征兵、计生、殡改、优抚等,从而减轻农民的负担;而有些资金充裕的农村更是在一般性补贴之外为村民提供丰厚的社会保障。如湖南省双峰县白山村得益于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以村集体收益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村民的养老、扶幼、帮困、奖学实行补贴和奖励。村内弱势群体有了基本保障,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相继获得县、市“文明村”、“百强村”,省、市“五个好”村党支书等荣誉称号[7]。而珠江三角洲一批富裕村,农民不仅住上了由村里统一规划、修建的别墅式小洋楼,而且农民的小孩从幼儿园到高中都享受免费教育,考上大学之后也能得到一定的奖励和资助。此外,农民还享受医疗、低保、失业、养老等多项福利待遇,基本实现了自小到老、由生到死的系列化福利服务。
(三)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主要资金来源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中国财政收入的增加,政府对农村的投入比过去有所增加,速度也在加快,但与城市相比,广大的农村和庞大数量的农民在公共财政的分配中所占比重依然过小,国家政策资金对农村的扶持仍然有限。因此,不管是农田水利、修路架桥、电力设施,还是学校和治安卫生等,凡是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公共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主要还是依靠农村集体经济。
如果说免除农业税,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是“输血”,是授人以鱼,那么,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则是“造血”,是授人以渔。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了,农村富裕了,农村修公路、建学校、打水井、改造电网等各项公共事业才会有人来“埋单”。因为农村的公共品需求,比如修路架桥、水利灌溉、保护环境、公共卫生等,都不是一家一户能够解决得了的,假如没有村集体来提供这些公共品,农户将因此承受生产和生活上的不便。如果通过私人品来代替公共品,则代价太大。所以,惟有依靠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创收,才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湖北赤壁双丘村的集体经济发展颇有成效,从补充村里的行政开支,直到担负全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五年时间里,完成了村里几项主要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A·公路“三通”(通山、通村、通户)投入300多万元; B·建“农民广场”180万元;C·建学校(帮国家投资)150万元;D·建花坛、修下水道、装路灯100万元; E·建自来水厂100万元;F·建村卫生室30万元[8]。湖南省双峰县梅峰村在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下,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顺利开展:一是投资12万修建了连乡公路,并追加资金30多万元硬化路面;二是投资10万元改造了村小学教学设施;三是集体筹资投入1万余元维护水利灌溉设施[7]。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为农村消费信贷奠定信用基础
资金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消费发展的瓶颈。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家庭承包制经营规模偏小,融资的信用度不够, 2004年召开的中国农业国际投融资论坛披露,即使常常自称为“农民自己的银行”的中国农业银行, 2003年全部贷款只有10%投向了农村,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比例是98%。以开封市为例:截至2008年5月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252.82亿元,其中,农业贷款29.7亿元,仅占全部贷款的11.74%。从增幅来看, 2003-2007年间,开封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由2003年的199.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9.1亿元,增幅达24.99%;农业贷款由2003年的26.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9.4亿元,增幅仅为10.94%,远远低于贷款的增长幅度[6]。因此,如何妥善解决农村消费活动的金融支持是一个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严重问题。
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将农民组织起来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发展集体经济,就会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信用度。江苏一些农村的实践经验证明,农民在成立合作社之后,小的资金需求自己就可以解决,大的资金需求,由于规模经营使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大大减少了银行对贷款质押的担心,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难贷。
(五)农村集体经济是改变农村不良消费方式的经济基础
目前,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仍然以薪柴和秸秆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其绝大部分是通过炉灶直接焚烧,火焰中存在着大量未完全燃烧的气化物和炭粉颗粒等成份,变成黑色的浓烟排入大气,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在提倡科学发展观和低碳发展的今天,这种能源消费方式是迫切需要改变的。国家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但是效果不是很好。首先,使用清洁能源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虽然国家对此有一定的补贴,但是比较有限,这就需要村集体给予一定的扶持和补助,为清洁能源消费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其次,村集体要配合政府积极引导和促进村民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念,要教育村民善待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并将崇尚自然、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意识注入能源消费行为之中。这两点都需要以发展集体经济为前提,否则村集体就会因为缺乏经济基础而丧失凝聚力和号召力,既不能提供资金扶持,也不能教育和引导村民。
改变农村的一些不良消费方式,还需要引导农民正确处理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关系。在追求舒心的物质消费的同时,也要不断增加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消费,从而拓展精神生活空间,提升精神境界。当前,农村赌博之风盛行,红白喜事相互攀比的畸形消费现象普遍存在,正是缺乏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精神空虚的表现。为此,贺雪峰提出要重建乡村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他认为当前农民的苦,不是苦于纯粹物质的方面,而更苦于精神和社会的方面。当前的农民问题,不纯粹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不纯粹是生产方式的问题,而更是生活方式的问题[9]。朱有志教授亦指出:“物质条件远非农民生存尊严的全部。农民生存条件的改善还必须要有一定的非物质因素,例如,环境优良、人际和谐、邻里互助、能够在村庄中寻求到生活的意义、有文化参与、有社区共同体认同等等。”[10]但是重建乡村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就必须恢复、重振乡村文化体系,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除了需要外界的扶持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资金做支撑,需要一定素质的人才来执行,所以农村集体经济应当是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承担者。第一,只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才能够为建设农村的文化设施、开展传统的乡村文化活动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解决必须依靠乡村经济本身的发展,只有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提供足够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才能防止农村劳动力流失,才能为乡村文化体系的重建吸引和留住必要的人才。
四、小结
创新农村消费不仅是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而且要引导和促进村民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念,处理好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关系,从而使中国农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农村发展的实践表明,依靠政府的投入、补贴这种外生机制对于促进中国农村消费作用有限,而农村集体经济属于中国农村的内生力量,只有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中国农村的内生力量,才能从根源上破除制约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促进农村增加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开创中国农村消费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17·
[2]孙文凯,白重恩·我国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6): 133-138·
[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58-60·
[4]朱有志·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A]·中国第四届社科农经研究大会暨首届湖湘三农论坛会议论文集[C]·长沙: 2008: 82-86·
[5]张传文·农村改革的真假问题[EB/OL]·联合早报网, 2008-10-22·
[6]昆明池·一篇关于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EB/OL]·乌有之乡, 2008-11-12·
[7]朱有志,肖 卫·集体经济“二次飞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J]·求索, 2007, (11): 50-52·
[8]咸宁学院行知学社·抓住集体经济这个牛鼻子———“双丘之路”调查[EB/OL]·三农中国, 2009-06-21·
[9]贺雪峰·农民之苦在于丧失生活意义[EB/OL]·三农中国, 2009-06-27·
[10]朱有志,黄 海·老人协会、村庄生活与集体经济发展[J]·企业家天地, 2007, (12): 24-27·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