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目前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现;关系到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战略的实现;也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县域经济实际上涵盖面很广,包括县域层面上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在一些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融合程度很高,金融机构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下,积极主动支持县域的产业集群、县域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县域房地产等业务。而在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则相对落后,金融机构涉足的内在动力不足,特别是“三农”问题更是让一些金融机构退避三舍,主动问津的少。实际上,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不光是涉农金融机构的事,也应是所有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这是金融机构的商业伦理,也是国家控股商业银行需要体现的国家资本意志使然。所以金融机构就需要加大服务县域经济、特别是服务“三农”力度。
我国的县域经济,实际上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的源泉,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必将推动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央财政资金对于农村县域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县域农村基础建设等会衍生出大量的金融需求。许多有远见的金融机构正在开拓和布局县域经济这片蓝海市场。但注意力重点要放在支持县域经济中的“三农”经济上面。
我国目前对于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注入门槛,设立众多的小额信贷公司和村镇银行,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但客观地说,对于县域和“三农”巨大的资金需求,只不过是杯水车薪,更何况有些小额信贷公司和村镇银行并没有真正“村镇”起来,信贷资金投向偏离“三农”。在没有存款保险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扩大资金来源上还存在问题。所以仅仅依靠这些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还远远不够,大型国有银行和一些城市、农村商业银行也有必要积极参与支持县域经济。
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讲,服务县域经济是全方位的,支持“三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县域的其他金融需求提供服务,也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我们目前关注的大多是从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的角度来研究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而实际上更有必要研究县域经济的综合金融需求,让金融机构既服务县域经济的发展,又能够获得必要的利润、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县域经济的金融需求有哪些呢?只要认真梳理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金融机构以下方面大有可为:
一是要服务城乡社会一体化,支持城乡居民的消费升级。结合财政直补、新农合、新农保、家电下乡等扶持政策,有限发展有产业支撑、有企业和组织依托、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县域经济。积极投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支持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民。以县域内的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为重点,积极支持个体民营经济。以县域内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电力、通讯行业等收入稳定、信誉良好的个人优质客户为对象,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代理保险、代理国债、代理基金、个人理财、银行卡业务。开办县域个人综合授信业务,加快培育县域个人高端优质客户群体,带动县域个人优质客户金融服务的全面提升。
二是加大县域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由于寿命短、财务报表不规范、缺乏抵押物等原因,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今后应该创新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机制,更加充实社会资本等“软信息”,代替过去看重的经审计的财务报表等“硬信息”。要通过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专门配置信贷规模和经济资本,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考核力度等措施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可采取工业园区整体担保、联保贷款、信用贷款等多种形式,简化贷款业务流程、推广简式快速贷款模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县域中小企业充满活力、县域经济必然活跃,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就能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是积极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必然会发挥城镇对于农村的辐射作用。我国已经依托劳动力价格低廉等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供给的大量增加,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依靠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模式,是的GDP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导致需求特别是内需不足,出现产能过剩。通过发展农村城镇化,使得农民变成城镇居民,会极大扩大县域消费,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农村城镇化,必将极大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是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
我国对农户发放小额贷款,能够满足一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带动一部分农民创业致富,但是主要还是要依靠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的模式。因此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选择那些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主导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抓好农产品商品基地的建设,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解决农民面临的“小生产、大市场”矛盾,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市场与农户的纽带作用,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搞活县域经济。
五是大力支持县域的现代化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县域经济非常重要。流通连接生产与消费,市场流通体系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金融机构要依托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围绕农产品供应链,大力支持农业生产资料储备企业、农机具销售企业、农产品物流企业、农产品集市贸易、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及其改扩建的资金需求,促进县域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对于进入专业批发市场的个体工商户,可以开展商铺抵押信贷业务。
六是大力支持农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我国地域辽阔、地方特色资源极其丰富的特点,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搞好特色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特色资源的产品附加值。金融机构要采取“一县一策”的战略,找准县域的特色资源,对其龙头企业进行大力支持。西部山区更是要做好特色资源开发这篇文章,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七是要积极支持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是基础,农业稳、粮食足,则天下安。国家财政对于农民种粮进行了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国连续六年农业丰收,对于稳定物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金融机构要积极满足农村种粮大户的资金需求、支持其通过土地流转,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确保国家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
八是要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支持农业科技、教育和技术推广,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科教兴农的载体。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也非常必要。要建立覆盖到县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将有力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九是要大力支持农村综合开发和农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的两个重点是: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收入,增加农民的收入。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财政,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开发也是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通过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嘉庆农村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贫困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促进贫困地区社会全面进步。金融机构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支持,促进贫困地区早日走出贫困落后的局面。
十是积极支持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工业要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之路,农业也要走绿色循环经济之路。金融机构要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时,特别注意支持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副行长、经济学博士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