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凤凰县腊尔山区是湖南省少数民族高寒贫困山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湖南省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缩小收入差距、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必须以湘西为主战场,打好扶贫攻坚战;湘西扶贫又要以高寒山区为堡垒,破解地缘型贫困的难题。
基本状况
凤凰县腊尔山区共有5个乡镇、65个行政村、374个村民小组,12613户、5.64万人,苗族人口占98%,贫困户7111户、3.1万人,占55%。与其他地区比较,腊尔山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收入偏低。腊尔山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86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1659元,不到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温饱不足。腊尔山区人均有效耕地面积不到0.5亩,加上低温冰冻时间长,农作物产量较低。腊尔山区人民一年仅能吃十个月的米饭,其余时间靠红薯、玉米等充饥。
居住简陋。凤凰县米良乡吉罗村三组共有29户132人,只有2户是砖瓦房,其它都是竹篱笆房,家徒四壁,居住条件极差。整个腊尔山区居住在竹篱笆房的农户约占1/3。
交通不便。腊尔山区水泥硬化村道只有5个村、14公里,绝大部分地方路基损坏,路况较差,晴通雨阻,出行不便;还有57个自然寨至今不通路,村民的运输方式仍是原始的人背马驮、肩挑手扛。
择偶困难。由于极端贫困,腊尔山区女青年外嫁比例高,男青年择偶困难,大龄男性农民未婚者比比皆是。柳簿乡追屯村全村518人,30岁以上的光棍汉达61人。
主要成因
腊尔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地缘型特征明显,独特的地理特征造成人们生产生活起点较低,“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进而加剧与发达地区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级差,最终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
自然条件恶劣。腊尔山区5个乡镇海拔均在800米以上,平均气温只有13—14度,比全省平均气候低3—4度,不利于作物的种植与生长;地势险峻,山高坡陡,交通极其不便;石灰岩广布,石漠化严重,土壤瘠薄,耕地零散稀少,生产条件差;蓄水设施差,70%的村寨人畜饮水困难;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地质灾害多发,损失较大。
公共设施薄弱。一是通村组公路不畅,由于山高沟深,修路成本高、难度大、历史欠债多,腊尔山区还有57个自然寨未通公路,其余的基本上是晴通雨阻路、断头路、沙土路。二是水利设施老化毁损严重,禾库镇雀儿村有四口山塘,污泥成积,灌溉面积少,利用率低,急需维修改造。三是电力设施落后,腊尔山区所有村未实施农网改造,整个腊尔山区村民用电电价达1.1—1.2元,基本是城镇居民的一倍,少数村民散居在偏僻深山,因无力承担费用,至今仍使用煤油灯照明。
产业基础脆弱。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制约,腊尔山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玉米、红薯为辅,经济作物主要包括辣椒、烤烟及部分药材等,普遍规模较小,布局零散,结构单一,适应性差,缺少支柱型产业。特别是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耕地、草场减少,产业接续出现断层,传统的种养业逐步萎缩,新的支柱产业尚未成型,农民增收难度大、稳定性差。
社会事业积弱。高寒山区教育教学条件差,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腊尔山镇拉召村共889人,其中文盲有228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00多人;大教村共650人,其中文盲40多人,小学文化程度100多人,高中文化程度仅10多人。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村劳动力受技术培训少,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致富能力差。村组缺少开展文化活动的固定场所和设施,广播电视入户率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医药、器械缺乏,医疗技术水平低,因贫致病、因病致贫、贫病交加的现象普遍。
对策建议
凤凰县腊尔高寒山区是一个典型案例,其范围广、程度深、具有地缘特征,而实行高寒山区贫困救济既是托低兜底,又是定点突破,对探索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道路、赢得全省扶贫攻坚战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建议从2011年起,以凤凰县腊尔山区为定点示范,在全省24个高寒山区推行“聚焦式扶贫、滚动式开发、梯度式发展、综合化治理”的模式。具体建议如下:
政府主导
由省人民政府成立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脱贫解困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省长或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徐明华副省长和李友志省长助理任副组长,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民政厅、省扶贫办、省民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等相关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协调、制定政策、指导督促、监督检查和总结评比。
比照洞庭湖区及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解困工作,研究制定《关于解决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贫困农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意见》及具体实施方案,在通村通组公路建设、安居工程建设、社会保障、就业援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明确扶持政策。
根据实施意见,由省财政厅统筹协调,按部门职责分解落实各项任务,集中优先安排项目资金:公路建设由交通部门负责,人畜饮水和水利设施建设由水利部门负责,义务教育由教育部门负责,文化站建设由文化部门负责,新农合和村卫生所建设由卫生部门负责,产业开发由扶贫、农业、林业、发改、民委等部门负责,安居工程建设由财政部门负责。省财政将在调查摸底核实的基础上,安排专项资金补助无房户和危房户。
规划引导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我省“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凸显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研究制定《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脱贫解困规划》,以规划为引导,实行人居环境改善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与社会事业配套建设相结合,做好政策衔接和资金统筹工作。
研究制定民族地区高寒山区扶贫年度计划,并从2011年起将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列为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将“为民办实事”项目与高寒山区扶贫年度计划结合起来,整合行政资源协同推进。
突出重点
根据轻重缓急和财力可能,按照“一通畅、二安居、三迁移、四治理、五发展、六改善”的路径,在短时期内优先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交通和住房建设问题,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重点关注高寒山区产业带培植、软环境改善等深层次问题。
通畅。优先安排通达工程,重点建设村组路、修通断头路、改善晴通雨阻路、硬化沙石简易路,同时加大农网改造、农村通讯、人畜饮水工程及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力争三年内实现“五通”:即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组组通公路、户户通电、家家通水,并提高基础设施运行能力。
安居。对高寒山区无房户、危房户或异地搬迁户,比照渔民解困标准,按户均补贴1万元,省、县财政分别负担9:1的比例进行补助,彻底改善贫困农户住竹篱笆房的现状。
迁移。对散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寒偏远山区或深山陡坡峡谷地带、自然条件极差、基础建设难度大的个别贫困农户实施异地搬迁。
治理。通过改水、改厕、改渠、改圈,治脏、治乱、治差工程,全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村容村貌,实现清洁生产、清洁能源、清洁家园。
发展。以产业化为核心,统筹兼顾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增点、延线、扩面建设产业带,实行整村、整乡、县域推进;培育梯度式接续产业,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生态种养业;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输出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完善各项公益事业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包括:修缮校舍,开展贫困学生救助活动,降低农村辍学率;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标准化卫生所医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化站和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山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整体推动
按照“定点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动”的原则,将瞄准聚焦和滚动开发相结合,从凤凰腊尔山区啃“硬骨头”开始,将脱贫解困工作发散到全省24个高寒山区,一个村寨、一个山系整体脱贫,继而形成区域大板块。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交通、文教、水利、林业等部门的资金,实行“水、路、电、房、教、卫、文、就、保”综合治理,以“一事一议”为平台,引导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发挥联合攻坚效应。
采取社会扶贫、工赈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等综合措施,发挥扶贫帮困、社会救助和民政救助等综合效应,增强可持续开发建设能力,彻底改变高寒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稿源:新理财(湖南财政)]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