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是实现社会全面、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政策解读■长子中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那么为什么要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呢?
一是从经济角度而言,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全面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保证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一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较落后,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我国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由于长期缺乏投入,建设标准低、历史欠账多,导致相当一部分工程运行状况急剧下滑,效率低下,效益衰减。2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尽管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非农建设用地等因素影响,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损害粮食安全基础。3水资源短缺,干旱威胁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同时,水资源污染严重降低了我国粮食的质量,也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增长。
二我国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与科技、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既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1从设施装备水平看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2从科技水平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1% ,科技到位率低。3从生产者素质看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总体较低加之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过低。
三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目前,我国主要粮食(稻谷、小麦、玉米)需求能够得到保障,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小但未来农产品供给仍呈偏紧状态。1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由原来自给型消费转为外购型消费,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将逐年增加。2工业化也会带来对农产品加工需求的增长,利用粮食转化生物能源的趋势加快,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将会加剧粮食供求紧张态势。3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占用,也会对未来的粮食生产构成制约。上述因素,将加大我国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难度。
(四)农业发展日益依赖于资金的投入。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已不具有优势,愈来愈多地依靠资本和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投入。1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仍然较少。1997年财政支农占比为8.3%其间虽然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量在增加,但截至2009年占比仍只达到9.5%。2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结构不合理,生产发展后劲不足。投入于生产性的支出比重下降,而用于各项事业费的支出比重上升。3农村金融服务薄弱。农业发展需要资金投入同资金高度匮乏形成矛盾,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我国是拥有13亿多人的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更加重视农业发展。如果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削弱,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受到严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也会被拖累。
二是从社会角度而言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是实现社会全面、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村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未能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支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出现“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收入分配不公以及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问题已严重制约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一城乡差距不断拉大。2004年—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高出农民收入增幅两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21∶1扩大到3.33∶1如果考虑城乡居民在医疗、教育、社保、住房、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城乡居民真实收入水平差距更大,并且这个差距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二城乡关系不断失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和财富将流向更具优势资源和服务的地方。加之受二元结构体制的作用影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耕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加速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城乡失衡加剧。
三农村公共服务落后。在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农村在基本公共服务机构设置、设施条件、人员水平、服务能力上,与城镇存在巨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导致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无法与城镇非农产业相提并论。
可见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弱势区域,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的利益取向尚未根本调整。农村能否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能否作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
三是从政治角度而言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
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还比较脆弱,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仍然未建立起来。
一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当前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宽。1家庭经营性收入受市场影响大。目前农民的家庭经营仍然以小农式为主易受国内农产品供求状况和国际农产品贸易形势变化的影响,未来通过增加产量和提高价格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难度较大。2未来工资性收入将呈放缓趋势。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这将会使企业在劳动力与资本使用之间进行平衡。未来,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将呈放缓趋势。3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仍很低。可见,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缺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二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近年来,国家对农民的各种补贴不断增加,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农业比较效益仍然偏低。1农资价格偏高。近年来,生产资料尤其是种子、农药、柴油、地膜、化肥等农资价格不断攀升。2劳动力成本上升。近年,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根本性逆转,导致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3土地成本上升。近10年来,土地成本年均增长8.1%所占的比重由10年前的9%上升到现在的17%。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给农民收入增长带来了很大挑战。
(三)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农民增收的不确定性。我国的农业生产受气候条件、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更多的利益被中间商和投机炒作者攫取;价格下跌的时候,农民往往又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农业收入也会随之波动。
四大龄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我国尚有近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主要以40岁以上的农民为主,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制约外出就业的规模扩大和充分就业,对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形成制约,难以有效提高自己的收入。
总之,没有农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邓小平曾深刻指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指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农村富了,全国才能富,农民生活达到小康,全国才能达到小康。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