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是农业大省,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长期以来,灾损严重、种粮不稳定一直是制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日,笔者在采访时了解到该省秋季3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而农民参加保险的不足5%,广大农民对农业保险依然知之甚少。
入不入保险结局大不同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邢台市大曹庄管理区农民孙为卜承包种植的450亩玉米,却因8月底的一场暴风雨,60%以上受袭倒伏。所幸的是,他参加了农业保险,经保险公司核实,受灾玉米获得每亩200元至260元不等的赔偿,还以每亩400元的价格卖掉了秸秆。
“因为入了保险,又有政府部门的帮助,我受灾的300多亩地仍有每亩600元的收入。”孙为卜一边收获没倒伏的玉米,一边和笔者唠嗑。
然而,无极县农民李大为老汉就没这么幸运了。他种的5亩玉米,在这场风暴中全部倒伏。望着几乎绝收的庄稼,没有入农业保险、眼看着种子钱都收不回的李老汉坐在地头哽咽不止。
赵县有大约10万亩梨果、10多万亩玉米不同程度受灾,相关农户均没有参加农业保险,他们的损失也相当严重。据了解,全省秋季共有3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而入保率不足5%。
财政困难制约推广力度
去年,藁城市东邑村农民史胜喜的5亩玉米遭灾,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藁城分公司核实后给予了赔付。今年,他想接着入农业保险,可到秋收了也没看到有人来村宣传组织入保险的事情。
2008年4月,河北省出台的《种植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管理办法》、《养殖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管理办法》规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范围包括种植业(小麦、玉米和棉花)、养殖业(能繁母猪、奶牛),市县财政部门还可根据本地财力状况和农业特色,自主选择其他种植业、养殖业险种予以支持。
在赵县、无极、栾城等地采访时,政府有关工作人员道破其中原因:如今,实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参保费由政府拿大头。加入农业保险需要地方政府的财政配套资金补贴。如今地方财政困难,没下大力气推进这一工作。
健康成长还需政策扶持
“和一家一户的农民打交道,麻烦。核实受损面积、受灾程度等,工作量相当大。”笔者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晋分公司李英山联系采访时,他正在地里核实受灾情况。他说,自从8月底接到全县近10万亩农作物受灾的消息后,公司全员出动,每天到各受灾地块逐户核实灾情和面积,尽早对农民进行补偿,确保不误农时。
此外,做农业保险利润微薄,也是保险公司的共识。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我国农险的赔付率在90%左右,高的超过100%,大大高于保险行业公认的70%的临界点。河北省人保农业保险部门的业务人员也坦言,农业保险风险高、赔率高、费率低,属非效益型险种。像洪水、旱灾、禽流感等重大灾害或疫情,往往会波及一大片地区,从事种养业的农户一般分布在乡镇以下的地方,对象十分复杂。而且大多规模很小,承保的又都是活物,理赔验损的技术含量很高。一旦发生大面积灾害,靠现有的工作人员难以应付。
业内人士指出: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特征,使一般商业保险公司很难涉足农险,必须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从现阶段河北省的试点情况来看,政策性农险已经初现曙光,但要想让农业保险真正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政府还须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提高参保认知 开创双赢局面
根据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规定,河北每亩玉米的保费为18.2元,各级财政每亩补贴14.56元,农民每亩地只要交纳3.64元,就可以享受到每亩260元的风险保障。
然而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对于灾害发生较多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区域,农户投保意愿很强;灾害发生相对较少的区域,农户就不愿投保。目前,多数地方农民的保险意识不强,心存侥幸,即使每亩3.64元的保险费也不愿意拿。
统计资料显示:河北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样,是灾害多发省份之一。近20年来,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7%。如果受灾农民均参加保险,保险公司发挥自身经济补偿作用,受灾农民损失将大为减少。
李英山介绍,去年他们公司承保了20万亩农作物,由于受灾面积小,只赔付了几万元。今年将赔付近10万亩农作物的损失,公司亏本已是板上钉钉。但入保和承保双方都要有长远眼光,公司今年亏了,明年可能就赢利;农户一年有灾就有可能得到几十年缴纳的保费。只有长期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由此看来,作为弱质产业,农业面临的风险较大,发展农业保险就是要把单个人的力量组织起来,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效地提高广大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农业生产健康、平稳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