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的广大牧区,随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项目的实施,绝大多数生态脆弱区实行了全年禁牧。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农牧民迫切需要一种生产能发展、生活水平能提高、生活用能可以合理解决的有效途径。为满足广大农牧民的需求,内蒙古农村生态能源环保站创新研究出“草原六结合”清洁能源技术模式,并将其在广大农牧区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成为当地主管部门推广的首选项目。该模式有效恢复了草原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该模式是将“两池两灶两棚”(沼气池、青贮池、省柴节煤炕连灶、太阳灶、太阳能暖圈棚、蔬菜大棚)六种农牧业生产、生活及节能设施有机结合起来,配套实施。
内蒙古农村生态能源环保站长王贵平向笔者介绍,以牧户为单元,将庭院周围的草牧场围封起来,划分成生活区、养殖区、蔬菜种植区和饲草料种植区。针对牧民因饮食习惯炊事用能较多的实际,每户建设容积为10立方米的沼气池2座,沼气池将人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年可生产沼气990立方米,节柴6200千克;再建省柴节煤炕连灶1铺,使其综合热效率由普通炕灶的45%提高到70%以上,年节柴8200千克;配套太阳灶1台,年节柴近2100千克。3种农村能源设施每年可节柴16500千克,相当于节约20亩地左右的玉米秸秆。为了对节省下来的玉米秸秆进行充分和有效利用,每户建设100立方米青贮池一座,将玉米秸秆及饲草进行青贮,为牲畜提供质量好、适口性强的饲草料,同时提高饲草料利用率45%以上。饲草料的增加及质量的提高有力推动了舍饲圈养和牲畜养殖数量的增加,因此每户再建设一处120平方米左右的太阳能暖圈,既显著改善了牲畜的饲养条件,同时由于圈舍面积大、牲畜数量多,对建在圈内地下的沼气池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温增温效果。所以,该模式中沼气池的产气量等于甚至高于同一地区“四位一体”模式中沼气池的产气量。为进一步提升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同时解决牧区蔬菜稀缺、菜比肉贵的问题,每户还建了350平方米左右的蔬菜大棚一栋,使沼气池及时进出料的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为沼气池的正常高效运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通过建设“草原六结合”模式,广大农牧民不仅经济收入大幅增加,而且用上了清洁能源,吃上了新鲜蔬菜,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产规模显著提高。据调查,“草原六结合”模式建设前平均每户占有天然草牧场1000亩,养羊40只,种植以饲草料为主的青贮玉米26亩,户均年纯收入1.2万元,生活用能主要靠烧农作物秸秆和牲畜粪便。建成后平均每户占用土地200亩,舍饲养羊达到100只,种植青贮玉米50亩,户均年纯收入3万元。
“草原六结合”模式的创新研究示范,实现了资源可持续开发、能源循环利用、生产科学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该模式通过了区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模式的总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在牧区、半农半牧区无适宜清洁能源建设模式的空白。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