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岁首,地处黄淮海平原腹地的山东省德州市捷报频传:全市粮食生产在连续5年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再获大丰收。小麦、玉米种植面积1345.3万亩,总产达到713.2万吨,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吨粮市”。德州市委书记雷建国告诉笔者,近20年来,通过以禹城盐碱地改造为起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德州市从一个十年九灾、“吃粮靠返销”的农业后进区,一跃成为全国农业比较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并成为全国第一个小麦亩产整建制过千斤的地级市,2008年德州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80元,是1988年的11倍。
“在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我们按照‘544规则’操作。”德州市副市长韩建亭说,“544规则”就是本着“综合性、科学性、超前性、引导性、实用性”的“五性”原则,做到“四个坚持”、“四个到位”。“四个坚持”包括:一是按照标准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要求,对项目区内的沟渠路林等统一规划,坚持高起点;二是打破原有田间格局和乡村界限,大片大方整治,坚持规模化开发;三是发挥项目区原有产业、种植传统、水利条件等优势,坚持出特色;四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农、林、牧、渔、(自来)水、(沼)气各方投资,统一捆绑使用,力求综合效益。“四个到位”是指实施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制和县级报账制的制度到位,保障工程质量的监管到位,坚持经常性检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的验收到位,明确“谁受益、谁管理”乡村户三级的管护到位。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德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的突出特点。在改造低湿洼地方面,德州市按照“高产、高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良性循环”的原则,实施“鱼塘—台田”生态工程,进行立体开发,规模开发;在改造中低产田方面,按照“良种良法、区域布局、规模经营、综合开发、持续发展”的要求,开发建设7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德州市十分重视科技在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作用,韩建亭副市长介绍,近20年,德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20.96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60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20万亩(折实),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全市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旱涝沙碱的中低产田基本改造完毕。另外,项目区已建成粮食、油料、畜禽、果品、蔬菜、饲料加工等各类产业化经营项目145处,年创产值1亿元,年平均上交税金2000多万元,安排数千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在追求高产的基础上,德州市立足当地实际,重点围绕品质农业开发,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科技现代化水平。
为此,德州市一方面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区域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从提高农业品质入手,提升传统农业,全市共建设了7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夏津县渡口驿项目区围绕优势产业棉花种植和深加工搞调整,推广种植了鲁棉研18、鲁棉研21等优良抗虫、高产新品种,使棉花的等级和品质大大提高。临邑县临南镇项目区为发挥科技示范园的辐射带动功能,组建了宏联种苗公司,建立了智能化育苗温室和标准化示范棚,实行工厂化育苗,集市场推销、技术培训和品种展示于一体,带动全镇发展冬暖式大棚4200多个,大小圆棚2000亩,露地蔬菜3800亩,生产的“齐欧”牌蔬菜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蔬菜市场成为农业部定点市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