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831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24万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参合资金标准已提高到100元,解决了6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建了8000所村卫生室……这一串串的数字,印证了贵州的农村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今年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国家扩内需、促增长的战略决策,着眼于长远发展,抓住机遇解决农村重大民生问题,短时间内使农村民生状况明显改善,住房变好了,饮水变干净了,看病不再难了。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是贵州农民对危房改造最大的体会。
在全国率先进行大规模农村危房改造的贵州省,在扩内需中加大了这项工作的推进步伐。据统计,全省农村危房有192万多户,几乎占全省农户的1/4。
贵州省常务副省长王晓东告诉记者,去年初的冰冻灾害使贵州农村危房问题凸显,仅倒塌的农房就有2万多户。为了解决农民住房不安全因素,贵州采取“政府补助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社会资助一点”的办法改造农村危房。去年改造了近1.1万户,今年在扩内需中先期启动改造3.2万户,进而又在贵阳、遵义、黔南3个市、州实施整县推进危房改造,1年半内再完成13个县市8.3万户的危房改造。
危房改造成为贵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家园建设。围绕危房改造综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房与沼气建设、圈舍改造、饮水工程、庭院美化结合起来,集中连片的地方则将道路、水电、集贸市场、垃圾转运等统筹规划。建设部门以此为契机,大规模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既避免大量取土烧砖对耕地和环境的破坏,又扶持了一批环保型企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推进迅速。贵州省卫生部门统计显示:去年全省参合农民2831万人,参合率达92%,参合标准每人90元,全省参合基金使用率为当年筹集资金总额的64.45%,超过我国西部地区40.56%的平均水平;参合农民的住院补偿受益面达到8.48%,超过全国6.27%的平均水平。今年农民享有的参合资金标准已提高到100元,参合率达到95%。同时,贵州利用中央预算内资金14亿多元,省内配套6.2亿多元,完成了近1200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占全省乡镇卫生院的82%,新建了8000所村卫生室,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
作为贵州农民心头之患的饮水安全问题有了重大改善。去年11月至今年4月,国家在新增投资计划中接连给贵州下达了三批饮水安全工程专项投资,总计13亿多元,省政府为保证各级配套资金足额到位,迅速调整财政支出,保证了中央投资项目如期建设,目前全省已累计完成投资近25亿元,修建了5500多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6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近日开工建设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是贵州目前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一期工程建成后,年调水量5.5亿立方米,可解决贵阳市区到2020年的城市供水,六枝北部和东部、普定南部、镇宁北部、关岭中部、西秀南部和东部、平坝南部、长顺西北部等7县(区)42个乡镇的51.17万亩农田灌溉,5个县城和28个乡镇供水,农村35万人和31.5万头牲畜饮水,同时可增加发电装机容量14.02万千瓦。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