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入秋以来,贵州省黔东南剑河县一直处于干旱少雨天气,大部分地区旱灾严重,特别是南明镇,有些村寨人畜饮水困难,对今年夏收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及其对春耕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镇掀起全民抗旱保春耕、竭尽全力挽损失,千方百计实现“夏收损失秋收补”,力争做到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灾情就是命令,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王春华同志率领全站干部职工,切实抓好抗旱保春耕备耕工作,打好抗旱保春耕攻坚战。
南明镇是剑河县的一个农业大镇,全镇有稻田面积10451.15亩,土地面积2736亩,22个行政村108个自然寨5667户人家,共有两万多口人,大春生产关乎全镇粮食和经济安全。王春华深入到22个行政村调查旱情,她不厌其烦给老百姓传授农作物抗旱技术措施,耐心细致发动群众如不能种水稻的田要尽早改种杂交玉米或其它经济作物,以免错过作物的最佳种植期,还向村民介绍耐旱早熟品种。她向农民传授抗旱节水育苗技术:一是水稻推广旱育秧技术;二是玉米推广育苗移栽技术。她手把手地教农户整地、育苗及苗床管理等新技术,农户受益非浅,当农户看到王春华每天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与他们整地被太阳晒黑的脸,都痛心地说,王技术你脸晒黑完了,她总是笑说,没关系,脸晒黑还会白的,可是季节错过就没有机会了。她的举动深受老百性的好评,都说象她这样的好干部如今真难找。
针对今年没有秧田育秧,县政府为了保证待雨季来时有秧栽,每个乡镇有旱秧、玉米各10亩的预备秧(苗),在接到上级育预备苗的任务后,王春华马上下到各村落实田块,自己掏钱买肉深入到农户吃饭,做好思想工作。在水稻旱育秧育苗期间,为了抓时间抢天气,她经常是早上六点多就出门了,中午一两点钟还没吃早饭,晚上七八钟才回到家。
只要有农户打电话来说王技术员我家要搞旱育秧你来指导一下,她就会下村到农户家手把手的教群众搞旱育秧并向他们讲解秧苗的管理技术。在育秧的这段时间,她分别到旱情比较严重的大坪、平凡、杨柳、小湳、孟优、高兴等10多个村指导了128户农户做旱地育秧。许多老百姓就对她说,你真是比我们农民还要累呀,一心为着我们农民,累了就休息点,她没有说什么只是笑了笑,作为一名农技干部的她知道现在正是育秧的最好时间怎么能休息呢!她和老百姓一起在地里干活的时候,他们对她说你,太累休息一会吧!她笑着对他们说,你们还要累,我这点累不算什么。
王春华不仅下村指导工作,还在距离镇政府800米的永兴村做了两个育苗示范点,一个是玉米育苗示范点面积10亩;一个水稻旱育秧示范点面积10亩。她还发动永兴村村民杨应培、蔡景秀、万志林、莫章成、姚大剑、郑泽光、郑兰四、郑泽海、杨思银等20多户农户搞旱地育秧。在做好本镇的农技推广工作之外,还肩负着县里粮食增产工程杂交水稻103亩,杂交玉米107亩,落实在南明镇的永兴村、新寨村。
在秧苗田间管理过程中,她照样是早出晚归。虽然在育苗的时候她向群众介绍了旱育秧的田间管理技术,但是她还是每天第一个到育苗点最后一个离开,为农民做好技术指导,确保在无水炼秧田的情况下,按时育出壮秧,保证在雨水来临时有足够的秧苗移栽,最大限度的满足大田移栽用苗,实现满栽满插。旱情不除,抗旱不止。在她的带领下农技站的全体职工早出晚归,放弃了每一个双休日和节假日,全身心投入到抗旱救灾工作中,使全镇的抗旱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