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入冬以来,我国气候条件复杂异常,农业自然灾害多发重发,面对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极为严峻的农业生产形势,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认真贯彻中国气象局“气象为‘三农’服务”的指导方针,针对低温、干旱、连阴雨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及时发布监测预警评估信息,适时发布农用天气预报;近期,加强对夏收粮油作物的农业气象监测和田间调查,及时做好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影响评估和产量预报,切实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和气象保障工作,让天有可预测风云。
农业气象信息 指导农业生产的参谋
针对关键农时农事活动及复杂天气状况,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及时组织科技人员对农业气象条件做出深刻细致的分析,及时准确提供各种服务产品。
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侯英雨告诉记者,为了准确地分析气象条件对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掌握作物的种植面积,做好全国夏收粮油作物产量预测,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今年5月16~18日,国家气象中心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2010年全国夏收粮油作物产量气象预测会商会”,并与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专家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探讨,为全国夏收粮油作物产量预测提供了有利依据。
为备战“三夏”,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于5月21日启动了全国夏收夏种气象专题服务,服务信息每周二、五通过电视向公众发布,中央政府网站每天还以专题形式进行了转载,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生产指南。据统计,2010年1月以来,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共撰写决策服务报告240余期,其中非定期决策服务信息190期;针对灾害性天气事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信息19期、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题4期,成为各级领导和农业部门指导农业生产的参谋。
掌握农情信息 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针对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寒潮降雪、2009年11月气温骤降及2010年春季寒潮天气过程对北京、河北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于2009年11月4日和2010年4月10日先后派出调查组,与北京市气候中心、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农业气象专家共赴北京房山和河北定兴、保定、新乐、石家庄等冬小麦区进行实地调研,并根据调查情况及时撰写了《关于京、冀冬麦区小麦苗情调查情况》报告。
2010年5月14~16日,由国家气象中心联合山东省气象局气候中心一行四人,深入山东省微山县、临沂市、沂水县等冬小麦种植区实地调查了冬小麦的长势情况。
为了掌握西南地区中南部旱情发生情况,今年2月23~26日,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派出科研业务人员随同中国气象局减灾司组织的干旱调研专家组,赴西南重旱区云南红河州、文山州进行了干旱实地调研。3月27日至4月2日,该中心派出工作组奔赴云南的楚雄、曲靖,贵州的六盘水、黔西南州等重旱区进行实地调研,连续5天从调研现场发回旱情报道材料,为发布干旱预警提供了决策依据。
提出生产建议 做好服务“三农”文章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2009~2010年度夏收粮油作物气象服务,2009年9月24日下午和10月15日下午,国家气象中心先后组织召开了“北方冬小麦播种出苗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及“南方冬小麦油菜播种出苗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电视会商,对冬小麦、油菜播种出苗期天气气候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生产建议。针对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多次与省级部门进行电话沟通,并于2010年4月中旬组织召开“近期低温晚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10年全国冬小麦、油菜生长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分析”、“近期低温、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次电视电话会商;4月下旬,组织召开“4月下旬低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会商”和“4月全国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及5月服务重点电视会商”;5月下旬,组织召开“5月全国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及6月服务重点电视会商”。
为切实做好气象为“三农”服务,加强部门沟通协调与信息共享。国家气象中心于今年3月初与水利部水文局就西南干旱情况进行了会商交流;针对4月中旬晚霜冻天气与农业部种植业司等部门进行了联合会商,确定了低温、晚霜冻影响的具体范围,根据当时冬小麦生长发育状况,分析了晚霜冻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指导农业生产及时提供了决策意见。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