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经验之谈
帮农民跨越连通世界的“最后一公里”
时间:2009-10-29 15:27:2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胡小军
  哈尔滨日报

  哈报网讯(记者 杨兴文)种啥好?网上找;咋销售?网上搜———查询信息、视频通话、网上洽谈等网络化方式改变了方正农民的生活,使他们足不出村就能用“数字”与世界连通。

  哈尔滨市从2000年开始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但由于资金等问题的制约,网络信息到达乡镇机关却无法到达农家门口,这一状况被称为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现象。方正县以市场化方式冲破资金等“瓶颈”,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实现了农村网络信息进村入户,链接上农民与世界连通的这“最后一公里”。

  政策扶持,多个部门提供优惠

  为扶持信息站建设,县政府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县工商局办理相关执照不收费;县通信分公司每年免两个月网费,其他月份按最低标准50元/台收费,并提供“终端农业信息网页设置”、“农业信息采集打印”等免费服务;县电业局按居民用电价格收取信息站电费;县公安局免费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县文体局将信息站纳入“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投入文化资料、书籍、信息硬盘,扶持其发展。

  资金投入,市场化运作解难题

  制约农村网络信息建设最关键的问题是资金短缺。全县实现网络进村入户,延伸原有网络需要投入500多万元,添置电脑、打印机等终端设备需要投入150万元。

  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方正县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化解资金矛盾。县通信分公司从开发农村信息市场的战略角度出发,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互联网节点,加挂扩容传输光缆,购置并安装互联网传输设备及工程配套设备,迅速解决了网络进村的问题。

  在信息站建设上,方正县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县通信分公司动员基层支局职工投资建站,建成信息站15个;乡村干部带头出资建站,建成15个;鼓励乡村“能人”投资建站,建成34个。同时,他们还动员华侨承包建设信息站,松南乡华侨一次性投资30万元,承建17个信息站,使这个乡实现了一村一站。据统计,全县社会力量投资已达148.5万元,在67个村建设信息站81个。

  灵活经营,一年收回大半成本

  在信息站经营上,方正县规定,除了免费为农民查询、下载和打印农业信息外,信息站可参照“网吧”进行经营,对非农信息查询、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服务收费。信息站也可以成为通信公司的业务代办点,以此来创收。灵活的经营机制使信息站经营者很快收到回报。德善乡双凤村村民齐发投资两万元建起一个信息站,一年下来净挣1万多元。松南乡红旗村邵家屯的邵云久的信息站一年收入两万元。据介绍,目前全县81家信息站的经营者都已收回大半成本,信息站在让农民获得致富信息的同时,也成了经营者的致富新门路。

  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富亚洲认为,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农业网络信息进村入户的资金难题,让投资者获得较好的回报,是连通农业网络信息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根本途径。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